口吐气;然后再咽气、闭气,以意运气攻病处。若气急则调气,气平和后再
闭气攻疾,可连续进行二十至五十次,直至患病处汗出即止。如果病未减轻,
则须于每日半夜至清晨闭气攻疾,直至病愈。
9。调气液法:凡口中焦干,口苦舌涩,或咽喉痛、不能食等属热极之证
者,须大张口呵气十至二十次,随后鸣天鼓(即用两小指塞紧耳朵,突然同
时放开)七至九次;以舌搅口腔内,有津液即咽之;再行呵气,咽津等,直
至口中津液清稀甜润,是为热退脏凉之征,方才停止。若口中津液冷淡无味,
或因呵气过度致心头如觉水汪汪,饮食无味,不欲饮水等,乃脏寒之证,须
吹气以散寒温脏,直至口中和美,心头舒适,脏寒散而转温,即可停止。
本疗法还可配练六字气法、布气法、胎息法。
注意事项:
1。本法一般以半夜至凌晨时间内修习为宜,但此段时间有所不便或不习
惯,则凡天气清和、腹中空时皆可进行。
2。初习本法阶段须节制性生活百日以上。此外,练功场所应尽量避开秽
浊之处。
3。练功日久可出现“气满不思食”之自然现象,不必强食而反致不适。
【太极内功疗法】
1。练功姿势:靠卧式(半卧式):头背垫高成坡形,两腿伸直并拢,足
跟相靠,足尖分开呈八字形,两臂自然伸直,置于体侧,手心向下,平贴床
面,两眼微闭或微露一线光。练功时全身放松,仅注意呼气,以意引气,由
命门下降,经会阴分两路至大腿、小腿、达涌泉。吸气则任其自然,勿加意
念。反复锻炼,日久可自感呼气时有一股热气流由命门下沉到足心。
2。收功法:结束前,以意使气下沉到脚心,然后稍活动肢体,散步片刻
而止。
【八段锦疗法】
1。两手托天理三焦
直立,两足分开,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掌心贴附腿侧。两臂外展,
掌心向上,约至肩平处,乃屈前臂至头顶上方,覆掌,十指交叉,然后翻转
掌心向上,如托物上举,同时足跟顺势踮起,两手分开,两臂内收复原,如
鸟敛翼。反复进行。上举时吸气,下垂时呼气。
2。左右开弓似射雕
由直立式左足平开一大步,身体下蹲作骑马式。同时,右臂曲时,从胸
前握拳,如拉弓弦向右,左手中食指竖起,余三指环扣,从右臂内作推弓势
向左,左臂随之伸直,头亦左转,目视指尖,左右互换,反复进行。推弓拉
弦势吸气,互换时呼气。
3。调理脾胃须单举
直立式同一式,左臂外展并翻掌上托,五指并拢,指尖向右,左臂伸直,
头仰视手背。同时下方之右掌作按物势,指尖向前。左右互换,反复进行。
上托下按吸气,互换时呼气。
4。五劳七伤往后瞧
直立势同一式,但两掌贴紧腿侧,头向左后方缓缓转动,目随之后视。
然后,头再前转复原。左右交替,反复进行。转颈时吸气,复原时呼气。
5。摇头摆尾去心火
由直立式,左足平开一步,身体半下蹲,作高马步势,两手反按大腿上
方(虎口对腹)。头面躯干缓缓前俯,继之,向左、向后、复向右、向前,
缓缓作圆环转动,上身由俯而仰,复由仰而俯。转动数圈后,再反方向如法
进行。由俯而仰时吸气,由仰而俯时呼气。
6。两手攀足固肾腰
直立、并足,两膝挺伸,上身前俯,以两手攀握两足趾,头略昂起,然
后恢复直立姿势。反复进行,本式自然呼吸。
7。攒拳怒目增气力
由直立式平开左足一大步,作骑马势,两手握拳,贴置腰侧,拳心向上:
左拳向前平击,拳心向下,怒目奋力;收回左拳,如法击出右拳,左右交替
进行。出拳呼气,收拳吸气。
8。背后七颠百病消
直立,并足,两掌紧贴腿侧,两膝伸直,足跟并拢提起。离地数寸,同
时昂首,作全身提举势。然后足跟顿地复原。反复进行,提跟时吸气,顿地
时呼气。
注意事项:
1。眩晕症发作期间,不宜采用“往后瞧”及“摇头摆尾”等式。
2。心力衰竭者,不宜作“攒拳”一式,或改“怒目奋力”为缓缓伸拳。
3。直立性低血压者,慎用“托天”、“单举”、背后七颠”等式。
4。每式动作的重复次数,应按体质情况灵活掌握。一般宜渐次增多,不
可骤然作超负荷锻炼,对于高血压、心脏病、肝硬化等病及重病恢复期患者,
尤应注意。
【十二段锦疗法】
本疗法具体操练方法如下:
1。盘坐:两手握固,置于大腿上,上身挺直、含胸拔背、闭目存神,排
除一切杂念。
2。接上式,先叩齿三十六响,然后两手十指交叉,抱于后颈,两手掌紧
掩耳门,以鼻慢慢呼吸九次,呼吸极微细,不得有任何声响。
3。接上式,两手移食指叠中指上,然后先左后右用力滑下,弹击脑后,
使耳中咯咯有声,左右各二十四响,共四十八响后,放下两手仍握固。
4。接上式,低头扭颈向左右交替侧视,两肩随之左右摇摆,各二十四次。
5。接上式,以舌搅动口腔上下左右,使津液满口,鼓漱三十六次后,分
三次缓缓咽下,同时,随着咽下之汩汩声,两目内视,以意将所咽下之津液
送至脐下丹田。
6。接上式,以鼻吸满气后,闭气,用两掌相搓至极热,分别摩搓两后腰
三十六次,同时以鼻缓缓呼气,两手摩腰毕仍握固。
7。接上式,以鼻吸满气后,闭气,同时存想心头之火,下烧脐下丹田,
至丹田觉热,仍以鼻缓缓出气。
8。接上式,两手曲时,先以左手连肩如转辘转三十六圈,然后右手亦如
此作三十六圈。
9。接上式,放开盘腿,向前平伸,两手十指交叉,翻掌向上,如举重石
般用力托过头顶,腰身一齐用力上耸,然后叉手回落头顶,再用力上托,共
九次。
10。接上式,两手前伸,扳两脚底,俯身低头如做礼拜状十二次,仍收腿
盘坐,两手握固。
11。接上式,如第五式般鼓漱咽津两次。
12。接上式,闭气存想脐下丹田中热气如火,然后以意运气过肛门、提肛、
使热气上升后腰、背脊、后颈、脑后至头顶,又从额上至两太阳穴、耳根前、
两面颊、降至喉下,心窝,回至下丹田,至全身皆热。
注意事项:
1。本疗法须闭气之各节,凡高血压、食道静脉曲张、青光眼、脑动脉硬
化、肝硬化之伴有门静脉高压者,均不相宜。
2。本疗法各导引动作,幅度须由小渐大,量力而行,不可用力过猛。
3。本疗法原传于每日子后午前进行,但按现代人生活习惯,可改为早晚
两次为宜。
【搓面疗法】
先将两手掌相对,用力搓动,由慢而快,约三十至四十次。手掌搓热后,
立即搓面部,先从左侧开始,经额到右侧,再经下颌部(过承浆穴)搓回左
侧,如此为一周,从左到右顺时针方向轻轻搓揉十余周,再从右到左逆时针
方向轻轻搓揉十余周。每次十分钟,每天三次,搓面时,闭眼,放松,脑中
除去杂念。
【球摩疗法】
操作方法:可因人因病而异,有单掌双球法,双掌双球法和三球、四球
等多法。一般以两球托于掌中,依靠五指顺序屈伸,使两球互绕盘旋。旋转
方向可顺时针,也可逆时针,或两者交替,使手的各个关节都处于有序运动
之中,随着手指的屈伸收展,手部肌肉有节奏地收缩和放松。操练时须专心
致志,并持之以恒。保健球型号多种,初练时可选小型号,待娴熟后,再改
用大型号。
【捏脊疗法】
两手沿脊柱两旁,用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指腹对合,挟持肌肤,捆指
在后,食指、中指在前,然后食指、中指向后捻动,拇指向前推动,边捏边
向项枕部推移,从尾骶部开始,一直捏到项颈部为止。
在捏脊的过程中,用力拎起肌肤,称为“提法”。每捏三次提一下,称
“捏三提一法”。也可根据脏腑辨证,在相应的背俞穴部位上用力挟提,以
加强针对性治疗作用。
一般每天或隔天捏脊一次,六次为一个疗程,休息一周后,可进行第二
个疗程。
【耳穴模压疗法】
取耳穴:心、肾、神门。
方法:将耳模套在耳上,在所选穴位处开穴孔,穴孔置磁珠,或王不留
行子按压。每日按压三至四次,每次三至五分钟。晚上取下耳穴模,次日再
套上。
【耳穴贴膏疗法】
取耳穴:耳尖、神门、心、神经衰弱区、缘中、皮质下。
膏药:成年人选用香桂活血膏;老年人选用关节止痛膏。
方法:先清洁耳廓,将药用橡皮膏剪成4x6 毫米长方形,贴在相应选取
的穴位上。每周两次,双耳同时贴。
【耳穴压九疗法】
取耳穴:肾、神门、心、脾、缘中、额。
方法:将胶布剪成0。5x0。5 厘米大小的方块,把白芥子或油菜籽贴附在
小方块中央,再贴敷在以上穴位上,嘱患者每天自行按压数次,隔天更换,
十次为一疗程。
【耳穴综合疗法】
取耳穴:耳尖、神门、心、神经衰弱区、缘中、皮质下。
临证配穴:头晕乏力加脾、小肠;记忆力衰减加兴奋点、额;心烦口干
加肾、肝;心悸、易惊醒加肝、胆;早醒难入睡加垂前;心烦易怒、口苦或
胁痛加肝、三焦;腰膝酸软、遗精等加内生殖器、内分泌、肾;腹胀、不欲
食、呃逆欲呕加胃、脾、三焦。
治疗方法:采用压丸、埋针、贴磁法,每次选上述穴位四至五个,单、
双侧耳穴应用均可,每天按压三至五次,三至五天更换穴位,十次为一疗程,
疗程之间间隔一周。症见心烦易怒、口苦舌燥者,可取一侧耳尖穴点刺放血
数滴配合,每日或隔日一次,至症状明显减轻止。
【耳穴割治疗法】
取耳穴:心、胃、神门、神经衰弱点。
治疗方法:割治前皮肤常规消毒,在所取耳穴上刺破一毫米深,将自制
的割治膏(白古月粉、辣椒油、微量麝香混合而成)点在耳穴上,用小胶布
块贴敷。贴敷后一至二日内局部有温热感。隔日治疗一次,六次为一疗程。
第二次治疗时,如局部刀口未愈、可除去结痂另换药膏,也可重新割治。
疗效:治疗三百五十四例,有效三百一十五例。有效率百分之八十九。
来源:《黑龙江中医药》一九八七,(四),三十七
【耳穴压豆法】
1。取耳穴:耳尖、神门、心、枕、神经系统皮质下区、神经衰弱区、利
眠区、神经衰弱点。
耳穴加减:心脾两虚,配脾、小肠,心肾不交配肝、肾。心气虚配肝、
胆。肝郁气滞配肝、三焦。肾阳虚配精宫、内分泌、肾。胃失和降配胃、脾、
三焦。
治疗方法:耳穴压豆法:以耳穴探测仪或耳穴压痛棒选择穴位,常规消
毒,选好适合穴位大小的半个绿豆,以粗糙面贴于胶布上,用弯或直的血管
钳送至耳穴,以绿豆的光滑面对准穴位,贴紧并稍加压力,使患者感到酸、
麻、胀或发热感。贴压后,嘱患者每日按压三至五次,每次使之发热为宜。
每次贴三至五天,休息一日再贴,六次为一疗程,可持续一至三个疗程。
治疗效果:用此法观察治疗一百六十六例,其中临床治愈,观察半年来
复发者六十例,占百分之三十六点一?
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