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换源:

第34章

作品:医治小常识-奇方妙术|作者:当当当当|分类:精品小说|更新:2025-05-16 00:04:32|下载:医治小常识-奇方妙术TXT下载
  药物:食盐、艾绒各适量。

  制法:将食盐研成细末,艾绒制成艾炷。

  用法:将食盐填满脐部,上置艾炷炙之。用于中署汗出脉绝者,在急救

  时应用。

  来源:《针炙学简编》

  【药熨疗法】

  1。取十滴水适量,医者以指、掌搓摩至热,沾取药液指摩入中,太阳穴,

  掌擦膻中,背腧诸穴。

  2;白虎汤:生石膏六十克,知母三十克,山药十克,生甘草十克,水煎

  取汁,以纱布或毛巾温熨胸部募穴,背腧穴及气海穴;药渣袋装,热熨脐腹

  部,以症缓为度。

  注意:皮肤感染、破损处,孕妇的腹部和腰骰部,不得施以本疗法,治

  疗后应避风保险,静卧休息。

  【热敷疗法】

  1。取毛巾或纱布浸泡热水后,敷于肚脐及气海穴(肚脐下一寸半处),

  并不断地将热水淋于布上,使热气透入腹脐,可以促进患者苏醒。

  2。以砖热敷法。

  将砖烧温热,乘热敷于患者心前,冷即更换。中暑昏迷者,施行本法,

  可以促使其病人苏醒。

  【取嚏疗法】

  1。红丹灵:冰片三克,麝香一克,朱砂六克,银硝三克,雄黄、硼砂、

  青礞石各九克,研细混匀,抹鼻取嚏,苏醒即可。

  2。卧龙散:灯心灰二克,猪牙皂、闹羊花、细辛各六克,麝香、冰片、

  牛黄各一克,研细混匀,抹鼻取嚏。

  3,风油精、薄荷锭:用时旋开瓶盖即可,用于暑热天防治中暑,疗效极

  佳。

  4。取暑证片(市售)研细末,抹鼻取嚏。

  5。开关散:灯心灰二克,羊踯躅,细辛各五克,蟾酥一克,牙皂三克,

  牛黄零点五克,冰片三克,麝香零点五克,共研细末,取零点三克左右抹鼻

  取嚏。

  6,取蟾酥、牛黄各一克,冰片、雄黄各三克,细辛六克,共研细末,用

  时取适量,得嚏即可。

  【按摩疗法】

  自我按摩对中暑轻症有较好的应急治疗作用,可以缓解病情。

  1。掐水沟:适应于重症中暑,先把病人平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家人用

  右手拇指指锋用力掐按水沟穴一至二分钟,直至病人有反应或清醒为止。

  2。拿极泉:一手将上臂抬起分开腋窝,另一手的拇指和食指拿起腋窝下

  的大筋,连续提拿数次,可缓解中暑症状。

  3。推承山:卧位或坐位,将两手拇指指腹分别放在小腿肚的上缘从委中

  推到承山,再由承山推至足跟,由上向下往返五至七遍,可预防和治疗中暑

  所引起的腓肠肌痉挛。

  【推拿疗法】

  重症中暑掐人中,十宣,再按合欲、内关,拿委中。轻症先推抹大天心、

  坎宫、太阳,再拿风池,按风府,擦大椎,摩膻中,按天宗,拿肩井。

  【湿敷疗法】

  药物:银花三十克,菊花三十克。

  制用:将上二药水煎,滤液冷却,先浸泡毛巾,再用毛巾包好冰块放置

  在病人的头部、四肢大血管分布区。每日冷敷二十至三十分钟,五分钟左右

  更换一次,直至体温降至摄氏三十九度以下,再去冰块,单用冷药液湿敷。

  注意:

  湿敷疗法制备药液时宜将中草药浸于水中四至六小时,待浸透后再煎

  煮。薄荷、荆芥、苏叶、玫瑰花、佛手片、木香等芳香之品需后放,煎沸五

  下载

  分钟即可。

  【耳针疗法】

  取皮质下、肾上腺、心三穴,用百分之七十五酒精棉球消毒,用消毒的

  二十八号半寸毫针在耳穴正中刺入,以不穿透耳廓为原则。进针后可捻转,

  以出现较强的酸胀感应为好。一般留针二十至三十分钟。在留针期间每隔五

  至十分钟捻转一次。出针时,准备干棉球一个,以防万一针眼出血时,作压

  迫止血。

  【耳穴压丸法】

  取耳尖、神门、心、枕、屏间。每次选双侧耳穴二至三穴,用常规压丸

  法,五至七天换丸一次,可以预防中薯。

  【酒疗法】

  1。冰啤酒加冰红茶共饮,其味清淡,茶香、酒香兼备。

  2。用净水掺一些红葡萄酒,制成冰块。放在大麦茶或冷面中食用。可起

  解暑降温功效。

  3。适量杨梅、浸于酒中三天,每次食杨梅五枚,每日二至三次。用于预

  防中暑。

  【药物疗法】

  适当多服用配制的清凉防暑饮料。中药常用藿香正气水,每次一支,每

  日三至四次;或香苏正胃丸,每次一丸,每日二至三次;或去暑丸,每次一

  丸,每日三次;或仁丹;每次一至六粒,每日三次。

  ●注意事项在炎热季节,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注意室内要通风;在烈

  日下劳动要戴草帽,备用清凉饮料,防暑药品如仁丹、十滴水、清凉油;在

  高温或烈日下工作时,若出现头晕、恶心、乏力等中暑先兆症状,应该立即

  到阴凉处休息,并服用防暑药品,或饮用清凉饮料。

  治疗中暑,忌用温热药附片、干姜、麻黄等药物。

  中暑后,忌捂汗,忌不及时补充水份(或清凉饮料)。

  治疗发热八十七法

  【症状诊断】

  当口温高于三十七点三摄氏度或肛温高于三十七点六摄氏度,一日间的

  体温变化超过一点二摄氏度时,便可认为是发热。三十九摄氏度以上是高热,

  (bsp;三十八摄氏度以下是低热。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一般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

  性两种类型。感染性发热主要是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引起急性感染所致,如

  流行性感冒、麻疹、乙型脑炎、败血症、急性菌痢、疟疾、急性血吸虫病等,

  亚急性或慢性感染也可引起发热;非感染性发热,多见于组织损伤(急性心

  肌梗塞、内出血、外伤或烧伤、大手术后)、恶性肿瘤、急性白血病、急性

  溶血性贫血、变态反应(如风湿病、血清病、药物热、播散性红斑狼疮等),

  另外,甲状腺机能亢进、脱水、中暑等也可引起发热。中医认为,发热是由

  外感或内伤所引起。外感发热多表现为恶寒、发热、无汗;内伤发热的特点

  是起病较慢,病程长,发低热,有盗汗,并伴为恶心、烦热等,多见于现代

  医学中的结核病、肿瘤及一些慢性感染性疾病。

  发热的类型有以下几种。稽留热;体温常在三十九摄氏度以上,每日波

  动范围不超过一摄氏度;见于伤寒、斑疹伤寒、大叶性肺炎等。弛张热;体

  温在摄氏三十九度以上,但每日波动甚大,体温可降至常温以下,亦称消耗

  热或败血症热;见于脓肿、脓毒血症、败血症等。间歇热:发热期与无热期

  交替出现,见于疟疾、淋巴瘤等。回归热:高热骤起,持续数日后骤退,间

  歇无热数日,高热又出现,可反复数次。波状热:热度逐渐上升。达高峰后

  又逐渐下降,以后再度上升和下降,呈波浪状,见于布氏仟菌病。双峰热:

  一日间热度上升、下降、上升又下降,每次升降柑差一摄氏度左右,见于革

  兰氏阴性杆菌败血症、黑热病、急性血吸虫病。不规则热:每日热度高低不

  等,呈不规则波动,见于阿米巴肝脓肝等。造成发热的原因甚多,发热病人

  应及时就医,进行必要的检查,明确诊断,然后按病因作相应的治疗。

  【验方】

  1。治疗阴虚潮热等内伤发热的方药

  方1:枸杞根三十克,首乌三十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2:糯稻根三十克,大腹皮三十克、旱莲草十五克,水煎服,每日一

  剂。

  2。治疗外感发热的方药

  方1:生石膏四十五克(先煎),知母十五克,生甘草十克,板蓝根十

  五克,鲜芦根三十克,粳米十五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2:鸭跖草三十克,马鞭草三十克,威灵仙二十克,青蒿十克,板蓝

  根十二克,羌活十克,柴胡九克,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方3:石膏一百二十克,麻黄三克,桂枝三克,共研细末,水煎多次分

  服。3。治疗小儿发热的方药

  方1:鲜黄瓜叶一千克,白糖五百克。将黄瓜叶洗净水煎一小时,去渣

  以小火煎煮,浓缩至要干锅时停火。冷却后拌入白糖混匀晒干,压碎装瓶备

  用,每次十克,以开水冲服,每日三次。

  方2:南瓜叶二片,丝瓜叶二片,苦瓜叶四片,荷叶四分之一片,梨皮

  十五克,西瓜皮三十克(以上均用鲜品洗净),水煎二次(时间不宜过长),

  当茶饮。上为三岁小儿剂量,其他年龄适当增减。

  方3:贯众、黄芩各十五克,射干九克,板蓝根、鸭跖草各三十克。水

  煎二次,制成浓缩液。二岁以上小儿每日一剂,二岁以下幼儿二剂服三天。

  方4:鲜牛苦胆一个,僵蚕六克,黄连或黄芩六克。将僵蚕装入苦胆中,

  悬挂于阴凉处一个月,取出僵蚕与黄连(芩)共研细末备用。一岁以下的小

  儿每次服零点一至零点二克,一至二岁每次服零点二至零点四克,三至五岁

  每次服零点四克至零点六克,每日三次,温开水送服,可服十至十五天。用

  于小儿高热、惊厥。

  方5:柴胡、荆芥、紫苏、薄荷。四岁似下各用二十克,五岁以上各用

  三十克。上药热开水一千至一千五百毫升冲开后煎煮五分钟;或浸泡二十分

  钟,去渣,将药液煮热。患儿脱去衣裤,用毛巾蘸浸药液反复擦洗全身,不

  可过热或过冷。每次擦洗十至十五分钟,洗毕保温休息。

  方6:珍珠粉、人工牛黄各等量,混匀备用。六个月以下每次零点三克,

  半岁至一岁每次零点五克,一至二岁每次一克,三至四岁每次一点五克,四

  至六岁每次二克,六岁以上每次三克。白开水冲服,每日三次。用于高热、

  昏迷、抽搐等。

  方7:百分之一冷盐水灌肠,婴幼儿每次一百至三百毫升,儿童每次三

  百至五百毫升。

  方8:柴胡注射液滴鼻。清洁鼻腔后,每侧鼻孔滴入药液一至二滴,用

  拇指和食指轻轻按鼻翼后再滴药,如此反复进行,至滴完全量。一般用量:

  新生儿每侧一滴,二至六个月每侧二滴,七至十二个月每侧三滴,一岁至三

  岁每侧四滴,四至六岁每侧五滴,七至十四岁每侧六滴。

  【偏方】

  1。生石膏三十至六十克,白茅根三十克,大米二十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至二次。

  2。荷叶三十克,甘蔗皮三十克,生甘草六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二次至三次。

  3。井壁绿苔十五克,冰糖十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二次。

  4。西瓜皮六十克,赤小豆二十克,绿豆三十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二至三次。

  5。浮萍三十克,柴胡十二克,荆芥三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二次。

  6。竹叶十克,芦根三十克,生甘草三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二至三次。

  7。青蒿十八克,生地叶十克,荷叶十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二至三次。

  8。生鳖甲三十克,生姜五克。

  用法:将鳖甲打碎,与生姜同煎服,每日二次。

  9。生梨汁二十毫升,生藕汁二十毫升。

  用法:一次服下,每日二次。

  10。绿豆五十克,大米三十克。

  用法:煮粥食用,每日一至二次。

  11。带缨胡萝卜二个,冰糖二十克。

  用法:洗净,水煎,饮其汤,每日二次。

  12。茶叶三克,苏叶六克。

  用法:水煎,热饮。每日二至三次。

  13。茄子叶十五克,黄瓜五十克,薄荷三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二次。

  14。柳树根六克,浮萍十五克,生甘草三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二次。

  15。萤火虫十个,米醋五十毫升。

  (www。)好看的txt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