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换源:

第33章

作品:医治小常识-奇方妙术|作者:当当当当|分类:精品小说|更新:2025-05-16 00:04:32|下载:医治小常识-奇方妙术TXT下载
  27。节瓜瘦猪肉汤:节瓜一个(约二百五十克),瘦猪肉约一百克,食盐

  少许,清水适量。

  制用:用刀刮去表面瓜皮及粗毛,切成片状,瘦猪肉一百克切片,加清

  水适量煲汤,用食盐少许调味。饮汤食肉及瓜。

  功效:解暑生津,健脾止渴。

  主治:暑热烦渴。

  28。苦瓜瘦猪肉汤:鲜苦瓜二百克,猪瘦肉一百克,食盐少许。

  制用:鲜苦瓜去核切片,猪瘦肉切片加水适量煮汤,用食盐少许调味,

  饮汤食肉及瓜。

  功效:清暑除热,益气止渴。主治:感暑烦渴。来源:民间验方。

  【药茶疗法】

  1。竹叶茶:青竹叶五十至一百克,煎水代茶饮。

  功用:清热利尿、清凉解暑,除烦。

  选按:本方是民间盛行的夏季清凉饮料。《药品化义》云:“竹叶清香

  透心,微苦凉热,气味俱清,主治暑热消渴。。”

  2。野秫根茶:野秫根一百克,洗切煎水代茶频饮。(此为一日量)

  功用:清热解暑,生津止渴,除烦。

  选按:野秫即野高粱,药用其根。此方是江苏苏北一带民间夏季防暑解

  暑常用的饮方。

  3。酸梅茶:酸梅二十个,冰糖适量。用沸水冲泡,可凉饮。

  功用:生津止渴。

  选按:酸梅,通称杨梅,味酸性温,冰糖味甘,二者为伍,酸甘化阴,

  生津止渴。故本方已成为城乡群众习用的夏季清凉饮料。

  4。绿豆酸梅茶:绿豆一百克,酸梅五十克。白糖适量,水煎待凉代茶饮。

  功用:清凉解暑,生津止渴。

  选按:酸梅茶清暑生津止渴,加入绿豆,解暑尤佳。《本草汇言》谓绿

  豆“清暑热,静烦热,润燥热,解热毒”。故亦是夏季清凉解暑的常用饮料。

  5。清暑茶i:六一散(中成药)十克,薄荷三克。每日一付,沸水冲泡,

  代茶频饮。

  功用:清暑利湿。

  选按:六一散,又名益元散、天水散、太白散、辰砂六一散、辰砂益元

  散。方出《宣明论方》,功能清暑利湿,治暑湿身热,心烦口渴,小便不利

  及三焦湿热,小便淋痛等,加薄荷清暑作用尤佳。本方既可用于预防又可用

  于暑天湿热气候。

  6。清暑茶2:青蒿、薄荷叶、荷叶、藿香各三百克,甘草九十克。除甘

  草外,其余药物用文火微炒;再共碾细过一至二号筛,分装备用(每袋十三

  克),每次一袋,沸水冲泡代茶频饮(每日一至二次)。

  功用:清凉解暑。

  选按:方中青蒿《本草新编》云“退暑热”,伍用薄荷等,清热解暑尤

  佳。故本方可用于预防中暑,亦可用于治疗。

  7。积雪草茶:积雪草三十克。制成粗末,水煎代茶饮。

  功用:清热利湿,清暑解毒。

  选按:本品苦辛寒,《闽东本草》云“治暑热痧气,腹痛腹胀”。《广

  东中药》亦云“清暑热,去湿热。”可见积雪草为南方防治暑病的要药。

  8。百解茶、百解六十克,制成粗末,煎水代茶频饮。

  功用:清热解毒,生津止渴。

  选按:百解,是岗梅根的别名,为冬青科植物梅叶冬青的根,药出清·何

  谏《生草药性备要》,其性味甘、苦、凉。因其有清暑解毒,生津止渴功效。

  《岭南宋药录》谓“清热毒,凉茶多饮之”。适用于预陈中暑。

  9。糖盐茶:食盐、白糖适量,开水冲代茶饮。

  功用:清热补虚。

  选按:暑热出汗,消耗体液。本方相当于补充葡萄糖盐水的口服补液疗

  法,也可作为防暑饮用,是民间通用的防暑饮料。

  10。药王茶:药王茶叶十二克,代茶泡饮。

  功用:清暑热,益脑清心。选按:本品为蔷薇科植物金老梅的叶,性味

  甘平,《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载“清暑热,益脑清心”。即能清热解暑,

  治疗暑天心悸头昏等症。

  11。太白茶:太白茶适量。开水泡饮。

  功用:清热解渴,安神。

  选按:太白茶,又名雪茶。为地茶科植物雪茶的地衣体。性微苦、凉,

  无毒。《纲目拾遗》载:“烹沦食之,入腹温暖,味亦苦洌香美,较他茶更

  厚”。《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云其能“清热,解烦闷”,《陕西中草药》

  云能“清热解渴,安神养心明目,治心中烦热。。中暑”。故本方适用于预

  防中暑和治疗中暑之轻症。

  12。芝麻叶茶:芝麻叶(于)十五克,制成粗末沸水冲泡,代茶频饮。

  功用:解暑,止渴。

  选按:芝麻叶,性味甘寒。《千金·食治》载:“主伤暑热”。谓其有

  清暑解热之功。本方适用于中暑,症见头昏、身热大汗、胸闷呕恶等症。

  13。建曲茶:广藿香、苏叶、香附、苍术、广陈皮各一百二十克,川朴、

  白芒、白蔻衣、法半夏、茯苓各六十克,砂仁四十五克,桔梗、槟榔各九十

  克,麦芽二百四十克,山楂一百八十克,甘草三十克,陈曲三千二百五十克。

  上药干燥,混合碾细,再加榆树叶粉四百二十五克,用适量水调匀,成曲,

  以模型打成曲块。每用十至二十克,沸水冲泡,代茶饮。

  功用:芳香化浊,健脾和胃。

  选按:亦名范志曲,此曲采百草罨成,故又名百草曲。“药性考,泉州

  神曲,微芳香甘,搜风解表,调胃行痰,止嗽疟痢吐泻,能安温疫岚瘴,散

  疹消斑,感冒头痛,食滞心烦,姜煎温服”(拾遗)。本方可用于防治暑湿

  病,尤其是夏日远行者宜备用。

  14。金花牡荆茶:玉叶金花藤、牡荆叶各二十至三十克,制成粗末,加薄

  荷少许。沸水冲泡代茶饮。

  功用:清热解暑。

  选按,玉叶金花藤为茜草科玉叶金花属植物,性味甘淡凉,有清热解暑、

  凉血解毒功能。牡荆叶辛苦平,《福建中草药》载:“预防中暑,牡荆叶六

  至九克,水煎代茶饮”。薄荷清凉疏风解表。本方配伍,是预防中暑的良方。

  15。清暑茶3:金银花、益无散、绿豆衣各九克,薄荷六克。煎水代茶饮。

  功用:清暑、利湿,生津。

  选按:广州《常用中草药手册》云:银花“清热解毒。制成凉茶,可预

  防中暑、感冒及肠道传染病”。益元散、绿豆衣均能清暑利湿。故本方适用

  于烈日下或高温环境中作业,胸中灼热,皮肤干燥,时起疙瘩,心悸烦闷,

  饮不解渴等症。亦可作防暑降温饮料。

  16。鸡蛋花茶:鸡蛋三至九克,沸水冲泡代茶饮。

  功能:清热解暑利湿。预防中暑。

  17。鸡骨草茶:鸡骨草三十克,制成橙末,煎水代茶饮。功能:清热利湿

  解毒止痛。预防中暑。

  18。砂母二草茶:海金砂藤、火炭母草、地胆草、甘草各二十克。制成粗

  末,煎水代茶饮。

  功能:清热解毒清凉解暑。防治暑热。

  19。金鸡脚草茶:金鸡脚草十克,制成粗末,沸水冲泡代茶饮。

  功能:行气化湿,清热解毒。防治暑热症。

  20。地榆叶茶:地榆叶十克。制成粗末,沸水冲泡,代茶饮。

  功能:清热凉血。防治暑热症。

  21。石制茶:鲜石斛三十克。切片,沸水冲泡代茶饮。

  功能:滋阴养胃,清热生津,暑热口渴。

  22。参梅甘草茶:太子参、乌梅各十五克,甘草六克,白糖适量。煎水代

  茶饮。

  功能:益气生津止渴。适应夏季伤暑口渴、汗多、全身乏力等症。

  23。银菊获:银花、菊花各三克。沸水冲咆代茶饮。

  功能:清热解毒,清凉解暑。适应暑热、心烦、口渴。

  24。二子茶:枸杞子十克,五味子三克。沸水冲泡代茶饮。

  功能:生津止渴、益气补阴。适应暑热伤津汗多,心烦口渴。

  25。焦大麦茶:焦大麦十克,沸水冲泡或煎水代茶饮。

  功能:清暑健胃。热天伤暑胸闷纳呆。

  26。苦刺花茶:苦刺花五克,沸水冲泡代茶饮。

  功能:清凉解暑,防治暑热症。

  27。清暑明目茶:白菊花、决明子、槐花各十克,煎水代茶凉饮。消暑消

  热,明目提神。治暑天头昏、目眩,高血压。

  28。祛暑清心茶:鲜竹叶心、麦冬心、莲心、鲜佩兰各六克。煎水代茶凉

  饮。

  功能:芳香清心,清暑醒脾,帮助消化。预防和治疗暑热所致的胸闷汗

  多,心烦口干,疲倦纳差。

  29。霍香夏枯草茶:霍香、夏枯草各十克。制成粗末冲泡代茶饮。清热解

  暑化湿,适应暑热症。

  30。在盐汽水成分上去香精加红茶浓汁适量配制,代茶服用。

  31。茶叶一克,食盐六毫克。用开水五百毫升冲泡,有祛热解暑,补液止

  渴作用。

  32。绿茶一克,蜂蜜二十五克。开水三百至五百毫升,浸泡五分钟后温饮。

  或煎服。日服一剂。

  33。在红茶中放几块冰块,在炎热的夏天里喝可降体温。

  34。茶叶五克,白萝卜一百克。先将萝卜洗净切片,加盐水煮烂,掺入茶

  汁。每日二次。有清热散风,止痛消肿之效。

  35。绿茶二克,柿叶十克,加开水四百至五百毫升,浸泡五分钟,分三次

  饭后温服,日服一剂。(注:柿叶九至十月采摘,洗净,切碎,蒸三十分钟,

  烘干后备用)。

  【拔罐疗法】

  取穴:背脊部膀肌经内侧循行线全程、太阳、额中、中院。

  治法:采用单纯罐法或涂云香精罐法(背部膀胱经采用疏排罐式),留

  罐十至十五分钟,起罐后,针对某些突出症状,选取有关穴位行闪罐法五至

  六次(如胸闷、心悸选肺俞或心俞,恶心,食欲不振取脾俞),每日一次,

  一般施术一至二次告愈。

  疗效举例:周某、因烈日下劳动中暑昏厥。猜醒后精神不振,心烦,全

  身疲乏,头晕胀痛,胸闷恶心,口干,不欲食。取背脊部膀腕经内侧循行线

  全程涂云香精,每侧排罐五个,太阳(双侧)、额中、中脘也涂云香精拔罐,

  留罐十五分钟,起罐后取肺俞、脾俞每侧每穴闪罐六次。术后症状减轻,能

  吃粥两碗,翌日痊愈。

  【脐疗法】

  1,药物:仁丹(中成药)十五克。

  制用:研成粉末,温水调糊,填脐内,外用胶布固定。用于中暑。

  来源:《中医简易外治法》。

  2。药物:痧药(中成药)三克。

  制用:研粉末,填脐,外用胶布贴之固定。用于中暑。

  来源:《中医脐疗大全》

  3。田中干泥圈脐方。

  药物:田中干泥适量。

  制用:取田中干泥做一圈,堆在病人肚上,让少壮人撒尿于泥圈肚脐中,

  片时即得生矣。苏醒后不可饮冷汤,须进温米汤。用于中暑昏眩烦闷欲绝者。

  来源:《种福堂公选良方》

  备注:《增广验方新编》、《万病回春》、《理沦骈文》等书均有类似

  记载。如《增广验方新增》:“夏天道路受热忽然昏倒,名中热,又名中喝,

  切不可误用冷水喷灌,一受寒冷则不可救。急用稻草节结为带,曲盘肚脐外,

  用热土搓碎围之,使人撒尿其中,令温气入腹,久之自愈。。。又方,用布

  下载

  蘸滚水,重换熨之,熨脐与脐下三寸为要,醒后仍忌饮冷水,饮之复死”。

  4。中暑糊。

  药物:硫黄十五克,硝石十五克,明矾八克,雄黄八克,滑石八克。

  制法,诸药混合粉碎为末,过筛,以白面五十克加水掺药末调如糊状。

  用法:将药分别涂布神阙、天枢(脐旁二寸)、气海(脐下一点五寸)、

  关元(脐下三寸),干后另换,一日不间断。用于中暑。

  来源:《穴位贴药疗法》。

  5。炙脐法。

  药物:食盐、艾绒各适量。

  制法:将食盐研成细末,艾绒制成艾炷。

  用法:将食盐填满脐部,上置艾炷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