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换源:

第28章

作品:医治小常识-奇方妙术|作者:当当当当|分类:精品小说|更新:2025-05-16 00:04:32|下载:医治小常识-奇方妙术TXT下载
  穴,胶布固定。用于寒湿泻。

  出处:民间验方。

  49。肾泻散:吴荣英、补骨脂、五味子、生硫磺各三十克,带根须葱白十

  根。葱白切碎,余药共为粗未。将上药放铁锅内,加黄酒适量,炒热,纱布

  包裹,热熨神阙穴,每次三十分钟,每日一至二次,一剂药可用三天。用于

  五更泻属脾肾阳虚者。

  疗效举例:周xx,男,四十岁,一九九二年四月五日初诊,五更泻了

  年余。患者每于晨起六时许即腹痛欲泻,泻后痛止或痛减,大便时稀,小腹

  怕凉,喜温,舌质淡,苔薄白,舌边尖有瘀点,脉细弱。证属肾阳不足,夹

  瘀为患,用肾泻散加生蒲黄,五灵脂各十五克,如上法用之,用药四剂痊愈。

  半年后未复发。

  50。久泻膏:生黄芪、补骨脂、乌梅炭、五倍子各三十克,米壳、肉桂各

  十五克,川连、冰片各六克。共研细末,贮瓶备用。每取三克,用生姜汁调

  成膏状。填敷神阙穴,用伤湿止痛膏或肤疾宁膏固定,三夭换药一次,用于

  久泻。

  疗效:治疗顽固性腹泻三十余例,无一不效。

  51。胡椒未九克,生姜汁少许,调成稠膏状,敷于脐部,布带包扎固定;

  每日换药一至二次,以愈为度,用于寒泻。

  出处:民间外治法。

  52。胡椒未三克,饭团少许,拌匀,制成饼状,贴于脐部,每日换药一至

  二次,连续数日,以愈为度。用于寒泻。”

  出处:民间外治法。

  53。透刺神阙法:取三寸毫针从天枢穴(脐旁开二寸)皮下进针,针尖向

  脐中方向斜刺二至二点五寸深,持续缓慢捻转三至五分钟起针,每日一次,

  用于急慢性肠炎、慢性肠功能紊乱等疾病所致的腹泻,有显效。

  疗效举例:王某,五十四岁,医生。患慢性肠功能紊乱已二十余年,虽

  经多方治疗时愈时发,发时日解大便八至十二次,稀薄带有少量粘液,伴腹

  痛腹胀,纳差。用上法并加刺双足三里,翌日大便二次,成形。依法继针六

  次,病愈停针。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一九八三·六·封底。

  备注:本法治脱肛效亦佳。气海透神阙可治膀胱炎,痛经。

  54。蚯蚓五条,陈艾六片,米醋适量。将陈艾用醋灸过,然后与蚯蚓共捣

  烂如泥,再用火烘热。趁热敷于脐眼上,用布盖扎,每日换药一次,连续数

  日,以愈为度,用于腹泻。

  出处:民间验方。

  55。葱白根适量,黄丹少许。将葱白根洗净,捣烂如泥,入黄丹和匀为丸。

  敷于脐部,布带包扎固定,每日换药一至二次,连续数日,以愈为度,用于

  水泻。

  出处:《常见病民间传统外治法》。

  56。神秘万金膏:草乌、川芎、大黄各十八克,当归、赤芍、白芷、连翘、

  白芷、白蔹、乌药、官桂,木鳖子各二十克,槐、柳、桃、桑、枣枝各十二

  克,(一方加苦参、皂英各十五克,一方加苏合香零点九克,名万应紫金膏)。

  将上药细锉,用麻油一千克浸药一宿,用火熬至药焦色,用丝绢滤去渣,将

  油再入锅,以文武火熬至滴水成珠不散为度,后入乳香,没药末各十二克搅

  匀。摊贴脐上,用于泄泻和痢疾。

  (bsp;备注:本方贴患处可治疗风寒湿气所侵、跌打闪创伤损、一切疼痛,并

  治一切无名肿毒;贴背心可治疗哮喘咳嗽;贴太阳穴可治疗头痛眼疼。

  出处:《膏药方集》。

  57。丁香三克,大椒六克。研极细末放膏药中,贴脐中。用于水泻。

  出处:民间验方。

  58。葱、姜各适量,黄丹(如豆大)一粒。把葱、姜打烂、入黄丹和匀。

  纳入脐中,外贴膏药。用于水泻。

  出处:《常见病验方研究资料》。

  又方:葱白根捣烂,加入黄丹为丸,放脐上。

  59。丁香、白芍、甘草各等分。研细末后,用唾液调和如饼状,敷于脐上,

  外贴膏药保暖。

  出处:民间验方。

  60。硫磺、丁香各二克,白胡椒一点五克,绿豆粉四点五克。共研末和匀。

  将药末少许敷在脐上,外以膏药封贴。

  出处:《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61。酒饼丸适量。研成粉末,以醋调成糊状,敷脐部,外盖纱布,胶布固

  定,每日一次,五至八小时后去掉,同时禁食,有脱水及酸中毒者,给予输

  液及纠正酸中毒。

  出处:《广西赤脚医生》一九七六·六。

  62。大蒜一至二枚,连皮放热灰中煨熟,去皮捣烂,纱布包裹,敷神阙穴。

  局部有烧灼感,并且皮肤发赤时去掉,一日一次。

  出处:《中华药学杂志》一九七六年十二期。

  备注:大蒜治泄泻许多医籍均有记载,如《千金方》以大蒜须捣脐中,

  《增广验方新编》取大蒜须同银珠同捣敷脐等。现多煨熟后再用,以减少对

  皮肤的刺激,延长敷药时间。

  63。生姜、大葱、大蒜各六十四克。木鳖仁十五克,穿山甲十克,乳香。

  没药末各九克,丁香一点五克。前五味用麻油熬,黄丹收膏。将后三味糁入

  膏内,敷脐上。用于夏日泄泻,敷之即效。

  出处:《理沦骈文》。

  64。鲜石榴果皮二十克,捣成泥状,敷于脐部,外盖锡纸、纱布,胶布固

  (bsp;定,二十四小时换药一次。

  疗效:治疗腹泻二十四例。一次痊愈十二例,二次痊愈五例,三次痊愈

  四例,好转三例。

  出处:《河南中医学院学报》一九七七·四。

  65。五倍子(炒黄),干姜各十克,吴茱萸、公丁香各五克。共研细末,

  备用。每次取十克,用温白酒调成软面团状,做成直径五厘米的药饼,敷脐

  部,胶布固定,晚敷晨揭,每日换药一次,连用一至八次。用于腹泻。效果

  较好。

  出处:《铁道医学》一九八○·三。

  66。细辛、荞子粉各三克。共研细末,制成蚕豆大的丸子。放脐眼内,纱

  布盖上,固定好,用于腹泻可一次止泻。

  出处:《贵州民间方药集》。

  67。总管根皮少许,嚼烂,敷于脐部。用于腹痛便泻。

  出处:《湖南农村常用中草药手册》。

  68。五倍子六克,公丁香三克,共研细末,水和调匀。每次取三克敷脐眼

  上,外用普通膏药盖贴。用于腹泻。

  出处:《穴敷疗法聚方镜》。

  69。白胡椒二份,肉桂一份,丁香一份。烘干,共研为细末,过筛。用水

  或酒调成膏,纱布包裹,敷神阙穴,并敷命门穴。外用胶布固定,一至二日

  换药一次,直至痊愈为止。

  出处:《中医外治法集要》。

  备注:命门穴在与脐相对的腰椎(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疗效:治疗腹泻一百五十例,百分之九十五均在用药一至二次痊愈。近

  百分之五的病人,疗效不佳。

  【敷贴疗法】

  1。大葱适量、大粒食盐适量。将二味混合炒热,用纱布包起来,乘热敷

  于腹部和腰背部。发散逐邪,解毒杀虫而止泻。适用于腹痛肠鸣,泻下粪臭

  或清稀如水的患者。

  2。大蒜二十克,朱砂零点三克。共捣烂,用油类纱布二层包裹,压成饼

  状,贴于肚脐神阙穴和双足心涌泉穴。消食导滞,解毒止泻。适用于泄泻腹

  (bsp;痛,或泻下不爽,或泻下酸臭的患者。

  3。五倍子三十克,白面十五克,米醋适量,将五倍子碾为细末,加入白

  面、米醋,调匀如糊状。取药糊分别涂布于穴位,覆以纱布,胶布固定。一

  日换药三至五次。涩肠止泻。适用于久泻不愈,面黄神疲,少气懒言,食欲

  不振者。

  4。炮姜三十克,研末,用开水调成药饼(长八厘米,宽三厘米),竖贴

  于神阙与关元之间的丹田。温中止泻。适用于腹痛肠鸣,泄泻清稀如水,得

  温则舒,畏寒肢冷者。

  5。绿豆粉适量,糯米粉适量。将两粉混合;加入鸡蛋清调拌,外敷贴囱

  会穴和双足心涌泉穴。清热解毒,祛暑止泻。适用于腹痛,泻而不爽,粪色

  黄褐而臭的暑湿泄泻。

  【体针疗法】

  1。急性泄泻:发热急,便次显著增多,尿少。

  取穴:天枢、合谷、阴陵泉、上巨虚、下巨虚。针用泻法,寒证加灸。

  若热甚加内庭、商阳、少泽点刺;肢冷脉伏加神阙隔姜灸。

  2。慢性泄泻:发病缓,便泻次数较少,病程较长。

  取穴:中院、天枢、足三里。针用补法,可加灸。

  若脾虚加脾俞、关元俞;肝郁加肝俞、行间;肾虚加肾俞、命门;脘痞

  加公孙;胁痛加阳陵泉;短气加气海。

  【巨针疗法】

  1。取主穴:足三里透下巨虚;配穴:中脘。

  手法:足三里透下巨虚用平补平泻法,配穴中院用泻法。每日一次。主

  治寒湿急性泄泻,(症见泄泻清稀,甚至如水,腹痛肠鸣,身寒喜暖,口不

  渴,舌质淡,苔白,脉多沉迟)。具有健脾强胃,温化寒湿止泻。

  2。取主穴:阳陵泉透阴陵泉;配穴:内庭、天枢。

  手法:阳陵泉透阴陵泉用泻法,内庭,天枢用平补平泻法。每日一次。

  主治:湿热急性泄泻,其症状为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泻下黄靡热臭,

  肛门灼热,小便短赤,或兼身热,口渴等症,苔黄腻,脉滑数。

  3。取主穴:上脘透下脘;配穴:足三里。手法:采用平补平泻法,每日

  一次,治愈止。

  主治:宿食停滞急性泄泻,饮食不洁,宿食内停,阻滞肠胃,转化失常,

  故腹痛肠鸣,脘腹痞满。食物不化而腐败,泻下臭如败卵,嗳气不食。

  4。取主穴:脾俞透胃俞;配穴:太白、足三里。

  手法:脾俞透胃俞用插针法进针,太白、足三里用补法。隔日一次,十

  次为一疗程。

  主治:脾气虚弱慢性腹泻。其症状为大便溏泄,甚则完谷不化,不思饮

  食,食后胸闷不舒,久泻不止,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5。取主穴:命门透腰阳关:配穴:关元、太溪。

  手法:命门透腰阳关用插刺法进针,关元、太溪用补法隔日一次,十次

  为一疗程。

  主治:肾阳虚衰慢性泄泻。其症状为,黎明之前,脐下作痛,肠鸣即泻。

  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均为肾阳不足之征。疗

  效举例:张x,女,七十八岁,晨起四至五点钟肠鸣腹痛,泻后则安,病程

  长达二十八年之久,伴纳呆,形体消瘦,舌淡苔白,脉细沉。证属脾肾阳虚

  所致泄泻。治以温肾健脾,施以巨针脾俞透肾俞,配命门、关元、足三里,

  用补法。针七次症状减轻,食欲增加,针十二次痊愈。

  【灸法】

  1、艾灸疗法:取穴,足外踝下,赤白肉际(粗、细皮肤)交界处即为

  腹泻特效穴。

  方法:取陈艾叶晾干,用桑皮纸或其他燃烧性良好的纸张做成灸条。采

  用温和灸法,手持点燃的艾条距离该穴一寸左右,以病人感到温热为度。左

  右穴每次各灸十至十五分钟,每日灸二至三次。适用于脾虚,肾虚所至的腹

  泻。

  2。灯芯火爆治久泻:取神阙,长强穴。方法:灯芯蘸香油,点燃,神阙

  穴周围灼灸六次,长强穴的灸一次,听有喳之声为佳,每三日灸一次。

  3。隔盐灸神阙穴治慢性腹泻:取神阙穴。患者取仰卧位,将精盐填平脐

  窝,用陈艾绒做成直径零点八厘米,高一厘米艾柱放在盐上点燃后施灸(以

  患者能忍受为度),每次灸三至九壮,隔日一次,六次为一疗程。

  【耳穴压丸法】

  取大肠、小肠、胃、脾、肝、肾、下脚端、神门。每次选一侧耳穴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