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吃而闻名天下的,我们都不可否认,饮食之乐与男女之情是这世上由本能衍生出的最为普遍而纯粹却又极富变化的东西,鉴于二者可谓同源,因而以饮食为喻,写男女情爱,格外得心应手。
又有读者问她关于女孩子主动追求幸福,越级挑战高富帅,到底是否明智?
她答,女人当然有权利追求她想要的男人了,中国的女权意识受到了传统封建礼教的影响,女人妒恨着外向奔放的女人,不等男人说话,就把自己的姐妹打成了“荡*妇*淫*娃”,这其实大可不必。至于明智与否,这要就看女孩子热情张开的是双臂还是双腿了。
还有读者问,你如何看待“婚姻是女人的第二次投胎”?
她答,不是每一段婚姻都能让女人发家致富的,但婚姻应该使得女人有“再世为人”之感。她的逍遥时光因这一纸婚书终结了,她要成为一个全新的人,前尘往事都即刻恍然如梦。无论贫富,许多女人都不自觉地把家庭和丈夫放在自己之前,这时候她才真正晓得付出和责任,明白回报和感恩。虽然所有证件都证明她还是她,但天地良心,她已经仿佛喝了一碗变了质的孟婆汤,从此酸甜苦辣,五味皆变;前尘后事,倒错相接。
这个略显夸张的回答很巧合地引发了孙佩佩的共鸣,她跟袁显结婚以后,丈夫很快就变成了自己生活的中心,至于李念琛,那已经是“往事不可追”了。更有趣的是,结婚前后,她看待沈文澜态度也有了天大的转变,渐渐发觉这个喜欢卖弄小聪明的女人或许还能算得上讨喜,比起自己这个小圈子里的女人可要好玩多了。她本来就没有什么朋友,现在看来,还是要跟沈文澜多亲近一下才好。
都说同年龄段的男女相比,女人的心理年龄要比男人成熟许多,但在袁显孙佩佩这对夫妻身上,似乎并非如此。可能从事传媒业的人会比较耳聪目明,袁显的精明细致体现在做人丈夫这点上,自然体贴周到。再者他向来把孙佩佩的幸福快乐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就比如留学生俱乐部新一轮聚会的时候说要攀岩,他就会亲自替老婆绑好绳索,练习时还始终在老婆下方护着她,以策周全。
相比之下,一脸苦相的沈文澜可就没有人家夫妻这样的甜蜜了。她对于生活平顺、婚姻幸福的金领阶层喜欢在过分安宁的生活里追求一丝刺激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人性本贱嘛,但是每次都玩一些花钱买罪受的极限运动,她实在是无福消受。那个疑似有自虐倾向的活动策划人mike极有可能是因爱不遂,所以次次都任由cindy女王把一干群众搅得天翻地覆,还为她摇旗呐喊,如此丧尽天良地为虎作伥之时却还能心安理得至此倒也真是本事了。
刚刚被教练捆好安全绳索的沈文澜抬头望了望半天高的岩壁,即使在室内也让她汗流不止,看着壁高的数据,她只觉得万一失手,有绳子拉着虽不至于摔个半身不遂,但是从这么高的地方荡下来,还是足够把人吓个屁尿失禁的。
熟练的老手们纷纷手脚并用地过瘾去了,沈菜鸟的四肢协调能力显然跟她调侃人的能力不成正比,久久停留在大队后方也不见她发力。一边攀一边回头看她的李念琛居然还有心思逗她,“你这么伶牙俐齿,用牙齿咬着上来嘛。”
沈文澜腾出手抓了一把镁粉朝李念琛高高在上的屁股扔过去,却失手偏了方向,正中其家长或许很喜欢看《成长的烦恼》的mike,但是人家没有生气,反而荡下来团结帮助沈文澜。
mike属于气质型男,在审美逐渐偏向中性风的国内可能不如旧时吃相了,但是在沈文澜这类审美传统的人看来,宽肩窄臀,虎背熊腰的才是真汉子,于是不惜冒着被师傅扔下去的危险,向自己这场苦难的始作俑者循循善诱,“dear mike,你知不知道真心爱一个人,无论你们中间隔着的是千山万水还是千难万险,你都该为她把这些障碍跨越过去,然后告诉她——我是为你而来。”
看着mike突然黑下来的脸色,沈文澜就知道自己又犯了老毛病了,只好抖着机灵耍宝,“当年唐三藏不是也对女儿国国王和各个女妖都说了,‘贫僧从东土大唐而来’么?”
mike阳光灿烂地一笑,趁着沈文澜都有些晃神了,一把将她往岩壁外推开去。随着沈文澜“啊”一声惨叫和众人的笑声,她也总算平安落地,只是惊魂未定,连连退步,难以站稳而已。
沈文澜背靠着某位壮士,这才得以没有吓得瘫坐在地,转头看看恩公,正是李念琛,立刻勾着他的脖子压惊,“妈呀,你快扶我一下。”
喝完运动饮料又休息了一阵的沈文澜对自己给人民大众留下“弱不禁风”印象的事情懊恼不已,被李念琛牵着回到攀岩区的时候却发觉大家正围着mike和cindy女王,二人正激情舌吻呢,围观群众叫好者有之,大笑者有之,吹口哨喊着“不要停”者亦有之。
没能跟上进度的沈文澜惊诧不已,只觉得这两位未免也太过神速了,但也庆幸以后两个人浓情蜜意,必定不会再做出像今天这样劳民伤财的事情来了。李念琛对沈文澜多事的本质原因心知肚明,残忍地撕裂她小小的美梦,“cindy和mike都是极限运动爱好者,如果他们以后修成正果,搞不好会高空跳伞结婚的,神父和宾客全部一起跳,如果我们也在受邀之列,那也只能舍命陪君子了。”看着沈文澜欲哭无泪的表情,他忍着笑意继续吓她,“海底婚礼好像也很浪漫啊,不过潜下去以后万一氧气不够就惨了……”
沈文澜丧气如半旧的篮球,低声咒骂着,又为自己苦命的老腰哀叹,还好李念琛一直在背后给她借力。
活动之后,俱乐部全体人员一起找了一家百年老店吃西餐,说这才是纯正的海派风情。炸猪排上淋着的是传统老牌子调料——泰康的辣酱油,滋味很是特别,咸鲜中带了一点点辛辣的刺激,和家里常用的酱油大不相同。这种洋为中用、发明创造的调料历史悠久,几十年前就风靡上海,成为几代人心中永恒经典的记忆。此刻好几个留学海龟却在直呼西餐还是该去最正统的地方吃,这样中不中洋不洋的半吊子真是折磨人。
老店跟不上时代发展是常事,但是但凡历经风雨百年不倒的店,总有一种特别的味道,一种旧时记忆、前辈智慧沉淀下来的味道,而这种味道又似乎是不足为外人道的。每个地方都有其文化和故事萦绕着的老旧东西,或许是一个亭子,或许是一个土堆,在这样特定的地方,后辈们往往就像是翻开爷爷日记的子孙,每个人都会有一种“原来那时候是这样啊,真好”的感慨,所以即使纸张已经泛黄,书籍都开始霉变,我们身处其中,却也很快乐满足。
沈文澜只觉得这个海派已经不是原来的海派了,这个所谓的经济中心经济增长得过快了,快到连人的血脉里都只剩下经济了,一点传承的东西都没剩下。上海的癫狂正是从她失去她的典雅开始的,那个曾经被许多人视为东方夜巴黎的大上海已经不复存在,反而变成了一个营营碌碌,精于计算的小魔都。
沈文澜跟着一群真中产吃了一餐伪小资的西餐,加之攀岩时的劳累,整个人都蔫掉了。李念琛开车载她回去的时候,沈文澜累得话都不说了,而导航仪居然把他们带到了一片老城区附近,那些危楼般的建筑里还有不少居民在生活着。厨房和水槽都在室外,民生大事家长里短都在狭小压迫的空间里温馨地流动着,这些让沈文澜想念起了自己弄堂里的童年。
犹记得那时的路面还不平坦,小小的孩子跨坐在自行车座后面,最恨的就是每次要被颠得屁股发麻的这一小段路,坐在前面骑车的男人天天都会在这个时候叮嘱,让女儿千万不要把脚放进车轴里。是谁家的傻孩子非要把脚伸进去试试,骤然停止的车子还在原地,可骑车的和坐车的却因为惯性被甩了出去,被父亲护在怀里而毫发无损的孩子坐在地上痴痴地笑,仿佛是在庆祝这场劫后余生。
作者有话要说:收藏还是个位不幸福啊!!!
青团(上)
时光飞逝,过了抢购打折内衣的三八国际妇女节之后,就到了“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清明节了。
这两天沈文澜的电话也忙得很,香烛纸钱、糕点祭品、鲜花水果都差不多买齐了,她在清明假期前一天的下班时间又接到了老妈的一个电话,“我忘记买青团了,你看是今天买还是明天在去的路上买?还有啊,你看你是不是把小李带过来?”
其实每年清明扫墓对于沈文澜都是一件挺糟心的事,舅舅姨妈两家人扎堆不停打听她是不是有了对象,尤其连表弟也结了婚,剩斗士的表姐也嫁了人,她就更成了众矢之的,“我这边有个男孩子蛮好的”之类的相亲暗示更是不知凡几。
父系这边的亲戚也没让沈文澜闲着,前年沈文溯刚当了爹,去年沈文渊也结婚了,沈文澜作为沈家门里唯一的闺女,更加像是销不出去的仓底货一样受到诸多垂询,“不要总是忙着工作,什么时候才打算结婚”之类的催促总是不绝于耳。
今年说好了扫墓之后的聚餐是由长辈里最关心沈文澜婚事的大伯父做东,眼看又要被一群人问东问西,让沈文澜还没见到菜式就没了胃口,“寒食节哪里能吃热的,干脆你多买点糕点面包是什么,到时候一人发一个,吃完就各回各家,不是很好吗?”
发牢骚归发牢骚,但正经事还是要做的,沈文澜主动认领了买青团的工作,让方萍别再出门了。这边厢才跟老妈说定,钱笑就给沈文澜找了个难题出来,“要去扫墓啊?其实你现在算是李门沈氏了,如果是万恶的旧社会,你上坟都该上人家老李家的坟啊!”
沈文澜排队买青团的时候想着钱笑的话,心里也在打鼓,犹豫着该不该跟李念琛提扫墓吃饭的事。至于要买的那用艾蒿染了青色的豆沙馅书快团子,沈文澜向来是不喜欢吃的,次次吃下去都有一种堵在胸口的感觉,让人难受得紧。
沈文澜回到家里问起了李念琛关于清明假期的安排,他茫然地表示往年不是遥祭就是对着祖宗牌位跪拜叩头,自己都不清楚自家祖坟在哪里,让他上哪里去拜祭?沈文澜一锤定音,让李念琛明天跟着自己走,但她怎么料得到,自己一经完成了人生大事,两边的长辈居然都提议可以把这两年新婚配和新出世的家庭新成员的名字刻在长辈的墓碑上,所以细细问过了李念琛的全名各是哪几个字。
沈文澜大觉不妙,刻上这个名字和在民政局敲个章的意义可大不相同,她总觉得只有刻在了先人的碑上即是写进了家族的族谱里,这样才算是真正有了名分,所说的“生是我的人,死是我的鬼”大抵就是这个概念。沈文澜总不好用“反正我们早晚要离”的理由拒绝,正着急上火的时候,还是李念琛帮得上手,一句“还是等我家长辈跟诸位见了面以后,彼此有个交代再正式决定吧”如此这般软中带硬地给回了过去。
给父亲上香的沈文澜看似平和,但留意到沈父生卒年的李念琛仍是发现了她有些不同寻常。中国人称少年丧父为“孤”,像是沈文澜这样彪悍的烈性孤女又好像是可以写进书里去的,李念琛发觉她的软弱似乎稍纵即逝,只在看到碑上的遗像的瞬间泄露在双眼里。
众人看李念琛在墓前的表现,纷纷赞扬他虽是在美国长大?
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