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换源:

第5章

作品:又厚又黑红楼梦|作者:悟来悟去|分类:精品小说|更新:2025-05-16 13:35:10|下载:又厚又黑红楼梦TXT下载
  ?br/>

  电影里,周星驰的回答是:顶得住。而且重复了几次。现实中,能让儿子读贵族学校的民工绝对是凤毛麟角——当然,我仅仅指在中国大陆这一块——即便有,也绝不可能是靠打工所得的收入,那绝对顶不住,这一点,我可以跟周星驰先生打赌,赌100股中国石油的股票就行(反正越来越不值钱了)。

  我知道,有人会说,毕竟是电影。我也知道这是电影,但拍电影,外星人的事随便你编,回到地面,还是现实一点好。用夸张的手法拍电影,用好了很好看,用坏了,就让人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棋高不止一着

  李少红接替胡玫出任新版电视剧《红楼梦》总导演后,经过一段时期的筹备,终于开始了运作的过程。从目前透露出的情况看,愚以为,这是一个值得期许的版本。

  很多人都在怀念1987年王扶林版《红楼梦》,以为那是一个顶峰,后人无法超越。说这样话的人,估摸着大部分对《红楼梦》小说本身并没有花多少力气去琢磨。

  1987年版电视剧最大的问题当然在于,它篡改了原著的结尾。我说过,《红楼梦》的一百二十回是一个整体,浑然天成,不可分割,但王扶林导演在一大堆所谓红学家的忽悠下,生生将其腰斩,再由红学家们狗尾续貂,把悲剧变成惨剧,好好一部书,就成了人不人鬼不鬼的样子了。什么人能腰斩名著?想来想去,也只有金圣叹了,金圣叹腰斩《水浒》并点评之,因为斩得好,评得妙,连点评的文字都成了经典。今天的红学家空有金圣叹之胆,而无金圣叹之才,徒增笑柄而已。退一步说话,就算原著后四十回像红学家们说的那样,是别人续写,但续写《红楼梦》的何止成百上千,为什么只有这个版本经受住了200年的考验,流传至今呢?这等功力是几个红学家开几次会就拼凑得出来的吗?

  第二个问题,1987年版电视剧主要演员都从少年演到青年,与原著相悖,想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初次相见,都不到10岁,你弄一个喉结都长出来的半成年人,撒娇打闹(尤其贾宝玉,还动不动就猴在母亲奶奶怀里),看着就不像回事。

  这两个问题,使1987年版《红楼梦》在开拍之前就注定失败了。李少红虽然也使用了官方学会的一些红学家做顾问,但显然,她是要以完整一百二十回的原著做蓝本的,而且也注意到了主人公们的年龄问题,为每个角色挑选了少年和青年两个演员,剩下就是如何衔接的问题了,已经比王扶林棋高了不止一着。

  另外,1987年版《红楼梦》的演员大都是业余出身,他们哪里是在演戏,除了邓婕等少数几个人外,压根儿就是在背台词。20年过后,从事表演事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这一点,李少红算是占了时代的便宜,她选才的余地大得太多了。

  话虽如此,李少红版电视剧到底会成个什么样,还得拍出来再说,但超越1987年版,根本就不是个问题。

  上帝说:尼采死了!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薛宝钗在与林黛玉、史湘云、贾宝玉坐而论道时,讲了一个故事:“当日南宗六祖惠能,初寻师至韶州,闻五祖弘忍在黄梅,他便充役火头僧。五祖欲求法嗣,令徒弟诸僧各出一偈。上座神秀说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彼时惠能在厨房碓米,听了这偈,说道:‘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因自念一偈曰:‘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五祖便将衣钵传他。”

  其实慧能的话也一样是“美则美矣,了则未了”,要真的是“了”了,通了,就该什么都别说,只要说出来就着了相了。再往深了说,贾宝玉、贾惜春兄妹二人就更用不着出家了,“本来无一物”嘛,出家和在家又有什么区别?享受人家的荣华富贵,承担人世所有的苦难,出家成为一个苦行僧或者鲁智深大师那样的酒肉和尚,也没什么区别,别在乎就是了。但真不在乎的又有几人?僧人们也要为“升级”而努力呢。有些事情真的是不能想,越想越不通了,尤其对我这样智力水平一般的人。

  第二篇 太虚影视基地(6)

  那些想通了的呢?好莱坞电影《蠢蛋进化论》(idiocracy)里有两句台词,让人回味良久:“你说爱因斯坦是不是当时很痛恨笨蛋?”“我想是的,不然他不会发明了原子弹。”想来,爱因斯坦和牛顿这些人会很痛苦,因为以他们的智商来说,我们肯定都是白痴蠢蛋加弱智。或者他们看我们是充满着悲悯和同情,还能如何呢?

  这几天刚好在西安,和诗人伊沙小酌,说起这个话题,他说,爱因斯坦和牛顿还好,毕竟是科学家,他们有公式可以让人反复论证,惨的是尼采这样的人,只好疯掉。

  尼采说“上帝死了”,上帝会怎么说?据说新加坡基督教协会在平面媒体上做了些广告,其中一条就回答了这个问题——“上帝说:尼采死了!”俏皮,生动,可爱哦。

  这些广告还包括:

  酒后别开车,我知道你还不想见我。 ——上帝

  我是完美主义者,不信你照照镜子。 ——上帝

  假如你错过了今天我为你准备的日出,不要紧,明天我再为你准备。 ——上帝

  我当然有幽默感,我不是为你们创造了鸭嘴兽吗?

  ——上帝

  但正如作家东东枪说的那样,这些话都是人写的。这实在太遗憾了。

  灵魂这玩意儿

  灵魂游离于身体之外?这种事我在早期一些武侠小说里看见过,也在一些练功的“大师”嘴里听见过,当然不怎么相信。但贾宝玉的一场梦使这种情况发生了,他的身体睡在自己的“花床”(花袭人经常上的床)上,但魂儿早就飞到了江南甄家,在那里,他遇到了朝思暮想的另一个自己,甄宝玉。这一段描写可以看做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座高峰,一种模糊的自我意识的觉醒。

  真的灵魂是什么样子,毕竟没有人见过,那些大师的话在我看来不过是“见鬼”而已,最多让我将信将疑,幻想着,如果真有一个所谓平行世界,该能增加人生的多少可能性啊。

  电影《黄金罗盘》,是《黑暗物质》三部曲的第一部,创造的就是这样一个平行世界,在那里每个人的灵魂都和躯体分离,被物化为一种动物,陪伴在人物身边,这种动物被翻译为“精灵”,成人的精灵是固定的,小孩子的精灵则可以不停变化、成长。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他的精灵可能是一头雪豹;一个愚蠢的人,他的精灵可能只是一只螳螂……女主人公小女孩劳拉的精灵看上去像一只鼬鼠,时而又变成一只小鸟,随着她的长大、坚强起来,又成为一只大猫。按照剧情发展,我想,待她成年时,她的精灵早晚会固定为一头狮子。

  那么,如果我们的世界也是身体和灵魂分离的,每个人的精灵会是什么样子呢?贾宝玉的精灵,平常该是只鹤吧,所谓闲云野鹤,对他这种“无事忙”十分贴切;但一旦他老子叫他去书房,估计会马上变成一只兔子,传说中兔子的胆子最小;跟丫鬟们厮混时,他的精灵会化为雄性的鸳鸯,鸳鸯最喜雌雄同进同退……到了小说的最后,贾宝玉的精灵无疑是莲花,因为那是释迦牟尼的“坐骑”,对他这样全身心投入佛法中的人,最为相配。当然,莲花不是动物,不过,佛祖如果看中了宝玉,化植物为动物对他来说显然是件平常的事儿。

  我的精灵该是什么呢?10岁的时候,肯定是只猴子,东张西望,没一刻安生,让老师家长头疼;15岁的时候,该是只海燕,托高尔基的福,总想“像黑色的闪电”,“高傲地飞翔”……到了40岁了,我的精灵肯定会固定为一头猪,浑浑噩噩,混吃等死,而且任人宰割——其实,《黄金罗盘》的平行世界也是扯淡,灵魂这玩意儿,在身体内和在身体外又有什么区别呢?唯一的区别就是在身体外的时候别人更容易看见罢了,又有什么好?

  圣贤的光芒

  《北京晚报》报道:成龙听说北京有位感悟《论语》泪流满面的女老师于丹,很想会会,于丹看成龙电影也泪流满面,于是两个人见面了,聊得相当投机。最后,于丹送成龙一套“《论语》感悟”,扉页留言写了一行字:“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

  孔子是圣贤,被称为圣人,偶尔也会被指开“孔家店”而被“打倒”,说是打倒,其实也倒不了,耸立了两千多年呢,哪能说倒就倒。中国人里,被称为“圣”的真不少,孟子据说没孔子那么伟大,所以称亚圣,杜甫是诗圣,苏轼是词圣,吴道子是画圣,王羲之是书圣,李时珍是药圣,张旭是草圣……每个行业做到顶尖就是个“圣”,不过随着该行业的发展,有些“圣”也不大“圣”了,比如李时珍,可能现在的普通内科大夫也会比他高上那么一点点,但不妨碍他在当时的地位。这些人被称圣可能还多少有些道理,但有个行业的人,无论做得好坏都被称圣,就可笑了,我说的这个行业就是做皇帝,多烂的皇帝都是“圣上”,其实他拥有的可能就是祖上的武功而已。别人不说,就是大观园里的小姐妹们联手做诗,都会说上一句“欲志今朝乐,凭诗祝舜尧”,夸夸皇上;贾琏说起皇帝放妃子们省亲,也会赞一句“如今当今贴体万人之心”,皇帝把那么多人家的女儿关在后宫,略放出去见见家人,就会被拍马屁,这个行业实在太好做了,难怪那么多人想干。

  所以,我对凡是称圣的人或物事都琢磨一下,因为一“圣”,就是要我仰头看的。什么东西值得仰望?请读一首诗: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

  那无穷的真理,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

  那凛然的正义,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自由而宁静;

  那博大的胸怀,让我的心灵栖息、依偎。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壮丽而光辉;

  那永恒的炽热,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

  该诗作者是###,而康德也说星空是在他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的两个事物之一。我很喜欢他们的说法,仰望星空确实能让人想起很多东西。

  所以,除了星空,其他的人或事物,即使称了“圣”,也总不大让人信服,无论是圣母玛丽亚(处女产子?)、圣?弗兰西斯科、圣?瓦伦丁还是圣斗士,迷得太深了容易丧失了自我。

  第三篇 贾府官方博客(1)

  突击提干

  火线上常有这样的事,团长倒下了,副团长接任团长,副团长倒下了,一营营长上——仗总是要打的,指挥官必须要有,否则还不乱套了。要我说,突击提干这件事,不发生在战场上,不发生在“文革”时期,总是不大正常的——“文革”时期发生什么事都不算意外。

  2007年3月11日上午,山西侯马市公安局长张小宁在没报告上级的情况下,召开局党委会,调整提拔了中层干部92名,并于当日下午和3月12日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