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换源:

第25章

作品:医治小常识-奇方妙术|作者:当当当当|分类:精品小说|更新:2025-05-16 00:04:32|下载:医治小常识-奇方妙术TXT下载
  横纹二寸。

  5。药物:生葱头一把。

  制用:捣烂,放食盐少许,蒸熟成饼。敷于脐中。良久呕可止。

  来源:民间验方。

  6。药物:炒吴萸三十克,生姜一块,香葱十余根。制用:共捣成饼,蒸

  熟。敷于脐部,约一小时左右,呕吐可止。来源:《常见病验方参考资料》

  7。药物:大黄、丁香、甘草各等份。

  制用:混合粉碎为未,过筛,撒布于一张黑膏药中间。敷神阙穴,一日

  一换。用于胃中有热,食后即呕吐者。

  来源:《穴位贴药疗法》

  8。药物:仙人掌根六十克

  制法:捶烂,炒热(以不会熨伤皮肤为度)。用法:敷脐周围,用于

  小儿吐泻。来源:民间验方。

  【敷贴疗法】

  1。大蒜三十一至六十三克。

  制用:将大蒜捣烂,蒜泥分包两足心涌泉穴。引热下行后,脚心发热,

  鼻有蒜气时即效。包蒜时,先将猪油擦脚心,以免起泡。功效:祛风化痰,

  消滞和胃,降逆止呕。适用于各类呕吐,以外感、食滞、痰饮等所致者为优。

  (bsp;2。绿豆三十克,鸡蛋清适量。

  制用:将绿豆研为细末,鸡蛋清调匀如膏状,外敷贴于百会穴及涌泉穴。

  功效:清热解毒,祛暑利湿,和胃止呕。适用于突然呕吐,口渴唇于者,

  尤适于夏天呕吐的患者。

  3。大黄、丁香、甘草各等量。

  制用:诸药混合碾成细未,过筛。取药末十五至二十克敷贴于神阙、中

  院穴中,外用胶布固定,每天换药一次,贴至病愈。

  功效,清胃泻热,降逆止呕。适用于呕吐、泛酸、口臭的胃热证。

  4。吴茱萸二十克,葱二十克,姜十二克,盐二十克。

  制用:上药混合捣烂,外敷贴神阙,命门穴,然后温炙。

  功效:温中散寒,降逆止呕。适用于呕吐频作,吞酸嗳气,喜温恶寒者。

  5。生姜十二克,半夏十克。

  制用:上药捣烂炒热,外敷贴中院,神阙穴。

  功效:温化痰饮,和胃降逆。适用于痰饮内停所致的呕吐,症见呕吐多

  为清水痰涎,头晕心悸,脘闷不食等。

  6。胡椒十克,葱白十茎,酒曲三个。

  部位:中脘、膻中、脾俞、行间。

  制用:将上药混合捣融如膏,取药膏加黄酒适量,炒热,分别贴于上述

  穴位,覆以纱布,胶布固定,一日一换。

  功效:健脾益胃,和中降逆。通用于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脘闷神疲的

  脾胃虚弱反胃症。

  【刮痧疗法】

  用铜钱或光滑无损的瓷汤匙,蘸植物油或清水后,从脊柱两旁身上而下

  至腰部顺剖。刮痧一般约二十分钟左右,或以病人能耐受为度。

  【握药疗法】

  取半夏、陈皮各九克,研为细末,加葱白六克,鲜生姜十克,共捣泥为

  丸,握于手中。如呕吐不止,可同时用生姜九克煎汤,少量频服。

  【爆灯火疗法】

  取穴:内关、合谷、胃俞、脾俞、足三里。

  治疗方法:打爆时,一般先灼阳侧,后灼阴侧,先灼上部,后灼下部,

  (bsp;先灼阳经,后灼阴经,先在足三里灼二三炷,以降火气。医者一手捏灯芯,

  露出三厘米,伸入油中,蘸饱油,用火柴点燃,燃端向上,快速而敏捷地向

  选定穴位点的,发出“叭”的爆声,提起即可。

  【推擦疗法】

  1。取生姜(打碎)三十克,大葱二十克,加水煎煮三十分钟,待温。用

  食指蘸取药液在患者的食指正面上下推擦十二次。多用于小儿呕吐。

  2。取生姜汁,先用拇、食二指推揉内关,足三里穴各五分钟,然后蘸姜

  汁轻轻揉背心一分钟,可以止呕。

  9·取面粉五十克。蔗糖、蓖麻仁各十五克,鸡蛋一只(取蛋清),共捣

  如泥为球状,在患者胸骨膻中穴,鸠尾穴处揉搓推擦五至十分钟,至皮肤潮

  红为度。

  【捏脊疗法】

  两手沿脊柱两旁,由下而上连续地挟捏肌肤,边捏边向前推进,自尾骰

  部开始,一直捏到项枕部为止(一般捏到大椎穴,也可延至风府穴)。重复

  三至五遍后,再按揉肾俞穴二至三次。

  具体操作方法:用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指腹对台,挟持肌肤,拇指在

  后,食指,中指在前,然后食指,中指向后捻动,拇指向前推进,边捏边向

  项枕部推移。一般每天或隔天捏脊一次,六次为一个疗程。慢性病在一个疗

  程后可休息一周,再进行第二个疗程。

  【小儿推拿疗法】

  直推膻中一分钟,揉乳旁十次,按揉承浆五次,摩中脘五分钟,分推腹

  阴阳三十次,按揉脾、胃俞各十次,按揉足三里十次。

  【耳穴模压疗法】

  取穴:胃、肝、脾、神门。

  治疗方法:将制好的耳模套在耳廓上,对准所选耳穴开孔,在穴孔置磁

  珠或王不留行子,每日按压三至四次,每次三至五分钟。两耳交替使用,三

  至五日更换一侧。

  【隔姜炙疗法】

  1。取穴:内关、中脘、建里、足三里、肝俞、脾俞等穴。

  治疗方法:将鲜生姜切成三至四毫米厚的姜片,用针孔点刺许多小孔,

  以便热力传导,上置适量大小的艾炷,点燃放在所选穴位施炙,一般炙到病

  人觉热,局部皮肤红晕汗湿为度。

  功效:具有温中止呕的作用,主治虚证寒性呕吐。

  2。取穴:中脘,足三里,公孙,关门等穴。

  治疗方法:将鲜生姜切成三至四毫米厚的姜片,用针孔点刺许多小孔,

  以便热力传导,上置适量大小的艾炷,放在所取穴位,点燃施炙,一般炙到

  病人觉热,局部皮肤红晕汗湿为度。

  功效:具有和胃降逆的作用,主治卖证寒性呕吐。

  【耳穴压丸法】

  取胃、肝、脾、神门、下脚端,每次选二至三穴,常规耳穴工不留籽压

  丸法,压丸期间经常按压耳穴,二至三天换丸一次。

  【提针疗法】

  取穴:内关,足三里。

  治疗方法:提针以粗铜丝制成,也有用兽骨或硬木制作的,针尖钝圆,

  形如黍粟,针长三至四寸,针柄常用铝丝缠绕。用针时,以握笔式的姿势紧

  捏针柄,对准穴位或刺激点,按压片刻,以形成明显的凹坑,出现酸、胀、

  重等针感为准,按压时也可以拇指甲沿针柄作上下刮动,加强感觉。

  【耳穴疗法】

  取穴:胃、神门、耳中、交感、枕。

  临证配穴:神经性呕吐加皮质下或肝;胆道炎症所致者加肝,胰胆;呕

  吐痰涎者加脾;伴有头晕者加缘中。

  治疗方法:埋针、压丸、药线炙、艾炙、按摩法,维生素b6 注射都可选

  用。药线炙,艾炙,维生素b6 住射一般每天一次,两侧耳交替,重者每天可

  二至三次。埋针、压丸、按摩每日按压(揉)三至五次,或发作即按,刺激

  由轻渐重。孕妇不宜强刺激,以压丸法为宜。

  【耳针疗法】

  取穴:胃、肝、脾、神门耳穴。

  治疗方法:以三十号毫针针柄,先探测耳穴敏感点,经过消毒,然后快

  速刺入所取耳穴,以刺入软骨为度。留针十五至三十分钟,一般慢性病,疼

  痛性疾病留针时间可延长。起针时以消毒干棉球压迫针眼,以免出血,再以

  碘酒涂擦消毒,以防感染。

  主治:恶心呕吐。

  【体针疗法】

  1。取穴:下脘、璇玑、足三里、腹结、气海。

  治疗手法:针用泻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指插幅度大,频率快。

  主治:伤食呕吐,症见呕吐多为未消化之物,吐后轻快,嗳气食臭,脘

  腹胀满,食入更甚,便秘矢气、苔厚腻、脉滑。

  2。取穴:章门、公孙、中皖、丰隆、脾俞。

  治疗方法:针灸并用。

  主治:痰饮呕吐,症见胸痞眩晕,呕吐痰涎,喜热饮,肠鸣有声,或见

  心悸、头晕、苔白、脉滑。

  3。取穴:上脘、阳陵泉、太冲、梁丘、神门、内关、公孙。

  治疗手法:针用泻法。

  主治:肝气呕吐,症见胁痛呕酸,多烦善怒,恶心干呕,苔薄,脉弦。

  4。取穴:大椎、外关、合谷、内庭、中脘、三阴交、太冲。

  临证配穴:若干岖灸间使七壮:眩晕针风池;呕吐黄水加丘墟。

  治疗方法:病症偏寒用灸,偏热用针。

  主治:外感呕吐,症见偏寒则呕吐暴急,吐出多为清水稀涎,伴恶寒发

  热、头痛、苔白、脉浮等证;偏热则呕吐频繁,吐出酸苦,口渴欲冷饮,伴

  头痛发热,舌红,脉数。

  注意:妊娠呕吐慎用本疗法。

  【巨针疗法】

  1。取主穴:脾俞透三焦俞;配穴:公孙。

  治疗手法:脾俞透三焦俞用插刺进针法,与公孙穴均用泻法。

  主治:饮食停滞呕吐,症见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嗳气厌食,大便溏或

  结,舌苔腐厚,脉滑实。

  2。取主穴:肝俞透胃俞;配穴:阳陵泉。

  治疗手法:肝俞透胃俞用插刺进针法,与阳陵泉穴均用泻法。

  主治:肝气犯胃呕吐,症见呕吐吞酸,暖气频繁,胸胁胀痛,烦闷不舒,

  苔薄腻,脉弦。

  3,取主穴:脾俞透胃俞。配穴:足三里、阴陵泉。

  治疗手法:脾俞透胃俞用插刺进针法,与足三里、阴陵泉穴均用泻法。

  疗程:隔日一次,十次为一疗程。

  主治:脾胃虚弱引起的呕吐。症见面色萎黄,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

  食不甘味;倦怠乏力,大便微溏,舌质淡,脉细弱。

  4。取主穴:大椎透至阳:配穴:大部。

  治疗手法:大椎透至阳用插刺进针法,与大都穴均用泻法。

  疗程:隔日一次,十次为一疗程。

  主治:外邪犯胃引起的呕吐,症见突然呕吐,伴有发热,周身疼痛,胃

  院满闷,舌苔白腻。

  疗效举例:王x,女,二十八岁。怒后进食,食入则吐。以后每逢情志

  不畅进食则吐,嗳气厌食,烦闷不舒。先以神经性呕吐治疗月余无效。诊其

  脉弦,以肝气犯胃论治。取肝俞透胃俞(双侧),阳陵泉(双侧)用泻法。

  隔日一次,针一次不吐,针三次治愈,随访一年未复发。

  【按摩疗法】

  自我按摩,对于一个呕吐的病人,最主要的是分析产生呕吐的原因,轻

  度呕吐,或病久呕吐用自我按摩的方法,可以缓解病情。如果呕吐伴有腹痛、

  神志昏迷、高烧等症状,应当尽快送医院去治疗。

  1。按穴位:取曲池、内关、足三里。将对侧拇指指腹按于曲池穴,先揉

  后按,然后再按内关,先按后揉,使酸胀向上扩散,最后再揉按足三里,左

  右交替施术,每穴按揉一至二分钟。外感呕吐加大椎、外关、合谷、内庭;

  伤食呕吐加下脘、璇玑;痰饮呕吐加章门、公孙、丰隆;肝郁呕吐加太冲、

  粱丘、阳陵泉;脾胃虚弱呕吐加脾俞、胃俞、关亢;胃阴不足呕吐加合谷、

  太溪、三阴交等穴,做常规穴位按摩,每穴可按揉半分钟。

  2。摩脘腹:仰卧位,先深呼吸二至三次,将右手掌心放于剑突下,左手

  掌心放在右手背上重叠,自上而下,作顺时针按揉,按揉至脐后再从剑突向

  下按揉,一般按揉五至十分钟。

  3。推胸胁:坐在床上,身体自然放松,除拇指之外,用并拢的两手四指

  的指面,分别附着在胸部剑突下两侧,力量由轻到重,一般重复操作十至二

  十遍。

  【灸法】

  取两侧间使穴,将艾绒制作成黄豆粒大小的艾炷,分别放置在问使穴上,

  每穴点五至六壮,对于治呕吐效果甚佳。

  【药物疗法】

  呕吐剧烈者可选用阿托品、胃复安、奋乃静、晕海宁或镇静药物等,西

  药还常用维生素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