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秘书2》 第21章

“以前在阳江工作时,一直听说阳城的城市规划搞得很好,也经常在报纸、杂志、电视上看到你们的光辉形象,上头领导来视察啦,外边客人来参观啦,亮点很多,也总结得头头是道。今天到现场简单这么一看,又听了你们的汇报,好像除了办公场所豪华气派之外,实际工作相当一般,宣传与现实差距不小,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嘛。唔?”廖志国撂下几句话,起身就走。

在门口,于海东可怜巴巴地用眼神向黄一平求援。趁着廖志国不注意,黄一平悄悄和于海东耳语:“没办法,突然决定来看看,也没来得及通气。”

出了规划局,廖志国似乎并不生气,相反,情绪还相当好。黄一平猜想,他是利用这个机会,把肚子里积蓄了好久的话说了,因此才这样。

中午,廖志国嘱咐黄一平:“原定下午到文化局、体育局机关的计划取消,直接到影剧院、体育馆、文化馆、少年宫、体育活动中心等几个地方现场调研。通知文化局、体育局的班子成员,一起参加调研,随时汇报情况。另外,让市里几家新闻媒体派记者参加,公开报道这次调研活动。”

由于事先没有通知,黄一平电话一打,几个主管局的头头就傻眼了。文化局长孙健半天不接电话,打到家里说是中午没回来,几个副局长支支吾吾说不清去向,还是办公室主任说了实话:“孙局长中午有个接待,这会儿可能在桑拿,我马上把他找到,直接奔影剧院。”

体育局长姜如明更有意思,接到黄一平电话,连问几遍“你是谁”,居然都没听清黄一平的名字,直到黄一平吼出廖志国三个字,那边舌头才调直了,估计当场吓得不轻。黄一平警告道:“赶紧设法醒酒,把浑身酒气搞清爽些,在体育馆待命。”

黄一平这一通忙乎,总算没有让孙健和姜如明出丑。廖志国先到影剧院,文化局长孙健已经红光满面在那儿恭候,远远就能闻见他身上沐浴露的香味。不知情者还以为,他是专门沐浴净身迎接廖市长。一小时后,姜如明赶在廖志国前边出现在体育馆,脸上虽然还有些潮红,眼睛里也满是血丝,可舌头已经运转自如,嘴里喷出的也是口香糖的甜味儿。黄一平赶紧向廖志国介绍说:“姜局长这些天在县里调研,刚刚从基层赶回来,听说最近日夜加班加点,是在带病工作哩。”

一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式的调研,看到的是文化、体育场馆拥挤、破旧,里面的设施非常落后,从工作人员到市民群众,无不迫切希望新一届政府加紧解决。最后,廖志国对着电视镜头和录音笔,发表了一通调研感言,无非心情沉重、感触良多、责任重大、时不我待,云云。说到底,顺应市民群众呼声,改善阳城文化、体育设施,已经列入市府重要议事日程。

戏剧性的一幕发生在调研考察结束之际。其时,廖志国在众多官员簇拥下,正从体育活动中心走向自己的专车,记者们早已提前赶回单位发稿,陪同的体育局官员纷纷准备择机上前握手告别。似乎就在无意间,廖志国突然右转身,目光对准了不远处的网球场。

中国式秘书2 第四章 24(3)

这时,虽然已是傍晚下班时分,可夏天的太阳还高高挂在西天。夕阳余晖中,一个娇美的身姿立即引起了廖志国的注意,令其停下了匆促的步伐。那是一个青年女子,身高足有一米七,穿着超短裙装网球服,身体曲线圆润流畅,裸露的腿、臂雪白耀眼,披肩长发以丝绢束在脑后,突显出柔美的脸、颈部轮廓。那女子显然是个网球高手,时而高高跃起扣杀,时而挥拍奋力发球,丰满结实的胸部似两只不肯安分的小兔,比网球更加吸引观者的眼球。

“不错!不错!唔?”廖志国也许自觉到有些失态,转身朝黄一平等人点点头,脸上竟然飘过一丝孩童般的赧然。

“是的,发球技术确实一流。在这方面,廖市长也是高手哩。”黄一平向周围人介绍,也算是帮廖志国稍加搪塞。不过,他也知道,那网球场上的女子,确乎在廖志国的心里产生了震撼,否则以他一向洒脱的性格,断不会有如此失常神态。

“那个女孩叫杨艳,是我的一个表妹,在阳城中专做英语老师,从中学开始就喜欢网球。”姜如明马上趋前向廖市长报告,同时大声招呼杨艳过来。

“英语老师?你的表妹?唔?好,好!”廖志国看着那个飘然而来的女子,两眼大放光芒。

杨艳闻声过来,叫了姜如明表哥,并由表哥介绍给廖市长认识。廖志国握着那只热汗淋漓的手,好久才松开,说:“杨老师球打得这么好,完全可以做教练嘛。唔?”

那个杨艳毕竟整日厮混于讲台,面对廖志国一行,自然不会怯场,只在脸上稍稍飞了点红霞,马上痛快答应道:“教练谈不上,倒是可以做个陪练,随时同廖市长切磋球艺。”

事隔不过数日,就在廖志国决定陪同苏婧婧赶赴京城的前一天,杨艳果然打来电话,说是全省中专学校在阳城有个网球友谊赛,校领导诚挚邀请市长大人拨冗光临,同时也想见识一下领导的球艺。既然是杨艳亲自打来电话,又是全省性的一个比赛,廖志国就无法拒绝。可是,这边已经答应了苏婧婧同去北京,那个表妹又事关儿子未来的留学生涯,廖志国也是左右为难。恰此时,黄一平不失时机提醒道:“不是说省委梁副书记要来么?”

真是一语唤醒梦中人,廖志国当即对苏婧婧编了一套说辞,让她不好阻拦与发难。

黄一平在陪同苏婧婧赴京前,悄悄对杨艳做了点信息收集,获得的大致情况是:杨艳,女,二十八岁,*党员,本市海北县城人,毕业于省城师范大学英语系,爱好体育、音乐,两年前结婚,丈夫是第一人民医院内科医生,医学博士。杨艳在学校表现不错,各方面对她的总体反映是活泼好动,待人热情大方,算是人长得漂亮且又懂事的那种。唯一令黄一平感觉不安的,是她丈夫器量偏小,且对妻子很不放心,经常因为陌生男人多看妻子两眼,就吵闹生气,属于典型的醋坛子。

从北京一回来,黄一平果然发觉,廖志国在家玩得并不愉快,原因就在杨艳的丈夫——那个医学博士身上。据说,杨艳与廖志国搭配双打时,适逢医学博士来接她。丈夫在场外脸色冷峻,妻子在球场上就手忙脚乱,害得廖志国的技术只发挥了五成,并且草草收场,打得很不尽兴。

中国式秘书2 第五章 25(1)

“鲲鹏馆”项目经过一番吹风、预热,又有廖志国的调研、视察作呼应,很快在阳城引起关注,社会反响相当热烈。

反响热烈的首要原因,自然是媒体宣传铺天盖地。

廖志国每天早晨起床后有听广播的习惯,阳城电台从黄一平这儿获此信息,且掌握了大致作息规律,便有意在此时段开设专题。因此,每当廖市长晨起打开收音机,大多会听到与“鲲鹏馆”相关的内容,或是主持人在侃侃而谈,或是听众在参与交流讨论,所聊话题无非阳城文化与体育设施如何陈旧、匮乏,打造文化大市如何急需相应硬件、平台,等等,节目编排搞得煞是热闹,而且所言正合廖志国所思。

电视台的“他山之石”系列报道,取材范围原本只是计划在省内及长三角地区,可几期做下来,一方面黄一平及时转达了廖志国的表扬,全台上下受到莫大鼓舞。另一方面,专题组成员觉得有必要放宽视野、扩大范围,以便借此机会饱览祖国大好河山。于是,他们修改了原先呈报上来的报道计划,在南起海南三亚、北至冰城哈尔滨、西达雪域高原的广大范围内,增加了很多著名旅游城市,就差没把埃菲尔铁塔、悉尼歌剧院放进来。

最为生动、也最具深度者,是阳城日报上搞的那个“文化阳城建设大家谈”讨论,引发了阳城广大市民、尤其是文化名流们的积极参与,成为多年未见的一大盛景。

说起阳城的文化名流,那真是这座城市的一批活宝。都说阳城是历史文化名城,其实真正考究下来,建城仅仅千年出头的一座城市,所谓历史积淀不过尔尔,切实具有价值的名家遗存也很有限,只是由一班热衷于民俗民风、地方史志的老人,前赴后继、生生不息地一番奔走呼吁,才使舆论受到左右,令阳城人自以为是、误以为然。这些名流,大多是退休的学校老师、地方志编审、报纸记者之类的文化从业者,在职时就喜欢舞文弄墨、热议时事,退休之后虽已赋闲,且多在*十岁的高龄,但依然不顾老态龙钟,不甘寂寞,继续为报纸、电台上的“豆腐块”工程添砖加瓦。他们所著文章,其实本无太多原则,而是专以钻牛角尖、抬杠为己任,特别愿意与政府部门的主流声音较劲。前些年,针对旧城改造中的大拆大建,名流们便以保持城市文脉为由,群起大唱反调。无奈,当政者只能装聋作哑,而且有意封锁阵地,这帮人一通乱拳打在棉花堆上,偃旗息鼓之余不免耿耿于怀。如今,报纸上忽然提出文化建设这个话题,自然触动了他们心中那根敏感神经。可是,此文化与彼文化并非一回事,廖志国的意图更非要和前任唱反调,这就需要循循善诱、巧作疏导。因此,黄一平建议报纸总编,派出多路资深记者主动上门,采取个别访谈、各个击破的形式,请名流们按照既定思路发言。此举,虽然有点变相绑架的意思,却也终将他们脑子里那根筋给扭了过来。当然啦,这些人说了也不白说,报纸刊登了署名文章、大幅照片,当即奉上高额稿费,日后评奖还有一份精美礼品,哪里还会计较是否合乎本意。

任何一位地方当政者,都不敢小看这批文化名流的作用。一部阳城近现代史充分说明,无论什么事情,只要让这批人参与进来,无事一定成为有事,小事一定成为大事,有时坏事与好事也会因之相互转化。原因只有一个:这些人既是民意的风向标,又常常反过来影响与左右民意。

中国式秘书2 第五章 25(2)

所谓民意者,民间声音之主流、大潮也,有时表现为多数人的意见,有时则表现为少数人的强音。在阳城,多数情况下,民意往往表现出这样几个特点:要么喜新厌旧,要么极端怀旧;这山望着那山高,锅里煮的永远胜过碗里盛的;跟着感觉走,尤其跟着反对派的声音走。

就拿眼下的“鲲鹏馆”工程来说。对于此项目本身,民意起初并不十分关注,因为那样一个莫须有的东西,与千家万户的锅碗瓢盆委实无甚关联。可是,既然那帮七老八十的文化名流讲话了,立即便显得事关重大,成为普通市民话题的中心。就关注内容而言,名流们或许多少还关心一点做什么、怎么做、为何做,民意则主要关注何人在做。按常规,一个刚刚上任的新官,就像蜜月期中的媳妇,多少会让人充满期待与遐想,大众更多地抱着新鲜与好奇感。何况,多数情况下,普通民众未必能够理解政府决策、官员能力之类的内容,或者即便感知了也形不成什么主流意见。相反,倒是那些为数不多的反对派,因为善于表达意见率先发言,容易形成对大众舆论的引导甚至诱导。上述那些文化名流,就属于这种少数反?

返回

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中国式秘书2 倒序 正序

《中国式秘书2》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