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禅录影》 第38章

(下午四点)

把初出家严肃决断的心情,永远保持下去,成佛有余。我们打七,亦复如是。为什么有的人来了七天,没有成就呢?下山以后如能永恒地细水常流,至诚精进,一定可以得大成就。释迦佛也是个人,我们也是个人,释迦佛能成佛,我们当然也能成佛。不要小看了自己,不要自暴自弃。要把自己的心量扩大。《华严经》说十方诸佛光光相通,要修华严观,证入一真法界。

根本智(明心见性)易得,差别智(一切世间出世间的学问知识)难求。不要着慌,不要轻慢,要发大心,恳切发心,好好求佛菩萨加庇,好好修持。你真正大彻大悟了,便什么都明白了。

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出家修行,一定要有敬畏之心,要去骄慢之心,一定要依师。老师并不一定比学生强,但必须依一位有行持的真师,至诚恭敬。没有怕的,硬要找一个怕的,心境就严谨起来。拜佛礼佛,亦复如是。严肃、诚敬、庄严、肃静,保持这个境界,七天一定成佛。肃然起敬,就清净了,灵明心,无妄想心,全都现前。成佛成圣贤,都是由肃然起敬做起。娑婆世界里的人都是弯曲的,所以高下不平,西方极乐世界里的人都是直的,所以地是平的。

(下午五点五十分)

教给你们一套调身用的拳法罢!(师示范解说)

孔子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至阴肃肃(如夜间山谷,有些人怕空),至阳赫赫(日光朗照)。物极必反,阴极阳生,阳极阴生,一往一来之谓道,继之(阴阳)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能够发起阴阳的,是我们的自性)。显诸仁(祥和慈悲平等),仁之体(就是放下,一念不生)。藏诸用(在语默动静之间要体会)。百姓日用而不知。变通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何以谓之神?能阴能阳者,非阴阳之所能。体不可见,在用上见),源始返终,神凝气住,魂魄合一,即谓之得道,既是佛,即是仙。不能凝合,就随业流转六道。不增不减,与法界合一,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菩提)无方(不在内外中间),而易无体(说一个体,强名耳,说一个道,亦强名耳)。东西方圣人都是说这个身心。此心同,此理同,真正通达了,就无所不通。小心就是道,放心就是道,留意就是道。刹说众生说,昼夜亦然,都是法身佛对你说法,可惜你不知道。要发大心,不要小器。

第七天………习禅录影

第七天……农历正月初八

无论公案如何熟,机锋转语如何好,若无定力总是不成。心不定,目不凝。宋儒在理上研究,亦有所得。至于鬼神,宋儒谓“鬼神者二气之良能”。神有多种,色界大神,若无大定力则不能见。无色界什么都没有,只能心电交感不能见。神亦有生死,有如气化。鬼神在人间,天堂亦在人间。鬼神无可怕处,以其无歪曲心,最可怕者乃是人,因其后天习气而生歪心思。然人可为仙佛,亦可为鬼神。鬼属阴气,神属阳气,人具有阴阳二气,只要阴阳调和感应道交,一直定下去,自有通达之一日。

(上午九点老师评论)

杨管老(当日)功用境界,已近破参,且程度较黄老先生深,只可惜在悟境的见地都尚嫌不足。鲁居士亦出乎意料;从来说笑指他此生无望,来世再修。不料人发狠,狠必有感应,也有所得了,但可惜般若慧力不深,下山后应更加精进,修持要紧。萧先生此次特别加紧,心已入道,但尚未破了自画的界限,应更加努力。

(接着杨、鲁、萧三居士上香礼佛,谢师。)

此次本来不拟真打七,只是玩玩而已,想不到收获反大,“知有”的人反多。此谓“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功德圆满。

(参加打七之法师在佛前发大心,为师教诲所感动,愿荷如来大法,礼佛拜师,极为虔诚。)

下山后如何修为?因常难把持,仍须多修禅定。佛法圆融无碍,任何法只要适合自己的均可用,何有宗派可言?但在世事里打滚容易走失,最好念佛。心头烦时、身体不舒服时,一念即消。

特别提到办教育,应发起爱心,应以佛菩萨心自居,见人即爱,不培养福德,不能大仁大慈,修持即有障碍,前程事业终有限量。发起爱心,以大宗教家精神从事教育,才能造就人才,前程事业才可无限,此理对人人均可适用。爱人之心且应平等,不论上至绸缎(富贵),下至葱蒜(贫贱),一视同仁祥和之气,自然充实。

(十点,师带领念佛,念已,师曰:)

此修念佛三昧,正念之时此心即与净土光光相接。什么光?无相光,常寂光。这一念即在一动一静之间,待人接物之间,亦即一念之间,用之于世法,即为世法,用之于佛法,即为佛法,此一念放下时即入大寂之境,而后起心动念,神通妙用皆由此发。下山后把持不住时,就此一念,即可调心调身。得道之人如浣垢衣,如入沐浴,一身轻快。其乐不可说,不可说,唯自知之。

(啪!)

下载

牛头融禅师云:“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念佛三昧,一香板之下,与密宗观想均是一样。念头生灭便是生死,醒与睡也是在生死,何必一定谈身体生死?一念回机,当下即是。“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真能得一念彻底清静者,则无生死可了。生灭灭己,寂灭为乐。寂然不动,这是体。但仍须起用,应感而遂通,要在世俗中磨炼一番,在事务中,动乱中,仍保持清净。一念回机,还同本得。这才是《华严经》中大乘境界,绝不是小乘人逃避了事的。

(下座经行次……)

佛经最妙处说空,空是什么?即是大休大息,寂然不动,与天地合一,妄想截断。然灵明之心无位置,谓之无位真人。初时气充心定,气住,举身融融。次脉停,到此境界,有时出定须敲引磬,功夫熟了便不用了。依次渐修得四禅八定,由此再来观心,而知空有来去,神通妙用,皆从定发,亦皆无实意可得。如此专修,也须十多年。在入世中,功夫非一年两年可成,必须积功累行,妙用方能渐发起,方可得证理地。但绝非以年月计,亦非以今生来生计。如一心勇猛精进,好好干,今生必有所成。即如释迦如来,此生此世,亦须十数年修持功夫下去,然后才得大悟。故菩萨道必须具大愿心,慢慢来。

在此七日中有境界,是逼出来的,不算功夫。必须在下山之后,在事务中去磨炼,才是真功夫。但应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具有此精神,果位终可达到。

某某法师问师:刚才坐时妄想断了,念头提也提不起来,这是不是念头将生未生之际?

师未正面作答,但云:好!观照这个。

某某法师上座良久,大众已下座,法师仍在座,师见火候已到,行至法师座前,赏一板,铿然有声,

问:现在有个什么?(自作转语云:)“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时,法师面如桃花,光采焕发,徐自定起,礼佛问师曰:“什么都没有,就是这样子?”)

师云:你以为有个什么?

师再问:你现在有个什么?真心答我。(法师答:有个我)

师问:你在哪里?(法师答:我在这里。)

师问:这是什么?(法师一弹指。)

师云:未在!

(法师礼佛拜佛,发大虔心。问:这什么都不是嘛!)

师云:这什么都是。(法师再礼佛。)

师云:此去曹溪一脉,差路千条,看你自己以后如何努力。

(法师礼拜,师还礼。)

师为法师详说《心经》,法师作偈:“色空不二,万法一如,本诸一心,如是而已。”大众均赞叹有加。

(下午)

“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非见所及。”各人均懂,但懂有深浅,某某法师上午发道心时,只是浮光,孤光偶露,尚难把捉,恐发狂慧,会机锋转语,样样都行,我今为他指穿,免得走入歧途。

某某法师!你是属于“伶俐衲子”之流,应深深行证,则可不致发狂慧,久久之时,再谈知见,自度度人。(时外有风声)此即众生说法,多么清净,了无一物,此即西方极乐世界,步步莲花。应久久定下去,否则狂慧一发,好讨厌,佛祖对你也没办法。过去香港有一和尚初发道心时,诸佛菩萨,诸方大德,均不在眼下,狂妄已极。真是“阿弥陀佛”!不可说,不可说。

(法会圆满)

一九六五年

英雄本色………习禅录影

奇岩精舍七日记

时间: 一九六五年二月四日至六日

农历岁次乙巳正月初三至初九

地点:台湾省北投奇岩精舍

记录:集记

(编者按:此次七会,同修用功方式,较以往数年,形式大有不同。 (一)因地方小,无足够经行活动场所。(二)参加诸人,杂有修习显、密、道家者,且大都已有多年修持经验。(三)此地乃杨管老之别墅,即管老伉俪供养同参黄老居士在此闭关三年之处。此次七会,亦为黄老居士就近参究之便。)

(前略)

“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何谓本色?本色者平常、本分。何谓风流?风流者如风在空中自由流动;表示豪放、潇洒、洒脱、自然,而非时下另外一种意义。你看!只有大英雄、真名士,才能才敢平常本分、洒脱自然;出言吐语、举手投足、处人行事之间不矫揉、无造作,真乃是本地风光。这两句话不就是禅、不就是道吗?

人世间一切习气习惯,凡假想的都不是;宗教家道德家们的扫除清理也不是;增加了、减少了的都不是。“五四”要打倒吃人的旧礼教,若将此用之于禅,倒是很对的。去掉虚伪的、去掉后天增加的,始为真本性。一切礼教都是人为的,只有出自本色的至诚始为真礼教。故《论语》林放问礼,孔子说:“大哉问”,这个问题太大了,告诉他,他也不懂,只好答复他后天的礼貌之礼。

唐、宋之间的禅师往往自称本色衲子,平平常常、本本分分。你说这太不神秘、太不玄奥、太稀松、太平常,难道亿万众生所梦寐以求的真理真道,就是毫不神奇、不玄妙,如此这般的稀松、平常,无意味、无价值的么?对!一切众生原都具此平平常常的东西,动植含灵等众生,无不都具有这个本地风光。

然则见道与不见道又有何别?不觉即凡夫;觉即菩提、即佛。只在此一觉与迷之隔而已。故禅宗说此乃本分下事、本地风光,明明白白。你打坐久了,腿酸否?脚麻否?当然,又酸又麻!但它是它,你是你,与你“这个”不相干。这不就分开了吗?你着急呵!想得个什么呵!废话!得个什么?什么也得不到!得个什么倒容易,不得什么才真难。故说学佛乃大丈夫事,非帝王将相所能为。对付人好办,对付自己不好办。故王阳明说“去山中贼易,去心中贼难”。从前在理工学院上课时,说到英雄与圣贤的差别只一纸之隔:圣贤愿意将一切人的烦恼痛苦由自己挑起;英雄则将自己烦恼加诸一切人的身上,建筑在千万人的枯骨上。翻过来是英雄,翻过去是圣贤,圣贤实即大英雄,故中国佛教称佛为“大雄”。学佛非大英雄不行,连英雄都不敢当,还想成佛?所谓“举足便超千圣去,百川昨夜向西流”。哼!口气好大、好狂妄。唉!狂妄就狂妄,这其中的含意是什么呢?不要看它说得这?

返回

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习禅录影 倒序 正序

《习禅录影》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