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 第112章

很难说清楚年湘到底是多么惹人怜爱的一个女主,因为在女频看书,大家更多的是关注男猪。但是自从看到年湘后,她的芬芳,就像林间山泉上,盈盈缭绕的清气一样,一个不经意,就飘到了脑海里,柔柔的、悠悠的,一点点掀起涟漪。

很喜欢年湘,不仅仅因为她骨子里那,淡淡而优雅的个性,更因为她心中的勇敢与坚强。

当她到了长安不得其入时,当她成为俘虏时,当魂散又归兮时,她都以自己的坚韧和从容,努力的微笑面对。

很多人都说,笑着一天是过,哭着一天也是过,而一个热爱生活的积极的人,一定会选择笑着过,就算是要哭着过的日子,也一定要笑。

而年湘,就是笑着过的人。这也是年湘真正撼动人心的地方。

然而她毕竟又是一个女人,她也渴望被爱被呵护。当桑桑满园牡丹尽显爱时,年湘第一次迈出了爱情的步子。心里真是替她捏把汗啊,毕竟前路茫茫,楚服没有下落、自己为什么又一次回到汉朝、去病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最最重要的是,自己的魂魄到底怎么了?阿娇灰飞烟灭了,为什么自己的还在呢?但是,当茗丫一番劝解后,年湘抬起压抑了很久的心:既然自己不能成为这个时代的过客,那么就让自己完全融入吧。

但是就这,要在那么多的茫然面前接受一份爱,得要多少勇气?

真的很佩服她。

人们不都说,爱情是把双刃剑吗?当年湘迎向命运,接受爱情时,也就意味着她扬起了这把双刃剑。如果她能留下了,她和刘彻会怎样?如果她终将离开,徒填一个桑桑,不是更加神伤?

当所有的读者都为湘湘捏了一把汗时,湘湘自己却迈出了最勇敢的步子。

就像梁静茹的新歌《给未来的自己》:不管怎样,怎样都会受伤,伤了又怎样,至少我很坚强我很坦荡。

整个《女御医》,某朵最喜欢嘉嘉塑造的人物就是年湘。

当然,当嘉嘉把这么多的美好都给了女主后,其他的人物就难免会有些“偏心的嫌疑”,就难免“厚此薄彼”哈。

比如文章里,多数男生的个性都不够鲜明。特别是刘彻和伊稚斜。不知道是否因为两个人都是王者,所以在气势和个性上会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于是嘉嘉在构造的时候,写出了两人的共性,却米有把握出两人的个性。

比如两个人都很霸气、很果决,做事也都是运筹帷幄、步步为营。但是刘彻毕竟生在内陆,是当时整个九州最繁华最人文的地方,而伊稚斜在草原大漠,经济文化都相对落后。

人是环境的产物,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嘛。

再结合历史上的种种史料,真的不难看出刘彻相对伊稚斜要更沉稳,伊稚斜却更焦躁。刘彻身上更有人文气息,比如刘彻的音律非常好,有儒的味道。而伊稚斜更豪迈,更像是一个铁铮铮的北方汉子!

这些除了地理环境的造就外,也和他们所统领的人群有关。大漠荒野,练就的男儿的血气方刚和勇敢无畏,伊稚斜要统领一个如此血性的民族,自己不无比血性是不行的。

所以伊稚斜的语言,不但应当很有草原民族的特色(比如语言里的形容词、比喻句多和草原上的动物和现象有关:汉人就像草原上的狐狸一样狡猾;大王就像草原的雄鹰一样威武等等)。

(bsp;其实人物的塑造,最好最生动的办法,就是赋予对方个性和特色的语言。

当然,也有朋友会说,这里毕竟是小说,不是历史剧。这话倒是没错,只是就算是小说,也要是人物鲜明吧?如何使人物鲜明呢?可不就是通过人物本身的生活环境去琢磨和塑造嘛。刘彻和伊稚斜毕竟是作古的人了,所以某朵觉得塑造他们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历史的角度,和他们曾经生活的环境的角度去看。

总的说来,嘉嘉的《女御医》写的还是很不错的,故事的构思严密,行文也十分的流畅,只是悬念的设置还有些欠缺精纯和火候。不过写作从来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嘉嘉一定再接再厉!相信嘉嘉一定会成功的!《女御医》也会越来越好~

期待嘉嘉以后更多更多的好文!o(n_n)o…!~~~~

书里书外的一些事儿 请支持我的新书《乐凰》

七月开的新书,请大家赏脸看看,收藏一下下,觉得还过得去的话就给两张票票吧~

书名《乐凰》,书号是152816,地址:152816。book。。

===========以下是简介:===============

一场从天而降的兵祸,一句负气玩笑的话语,乐宁公主的命运因此彻底改变!

一次不期而遇的邂逅,一个充满羞辱的婚礼,一切还未发生似乎就要结束。

总以为自己足够坚强,总以为出口就在前方,但一次又一次的欺骗和阴谋,将她的玲珑心,伤的七零八碎!

---------------------------

这是一个在灰色天空下寻找温暖的故事

有多情却似无情的帝王、足智多谋的将军、冷峻非常的江湖高手

虽然陷阱太多、阴谋不少

但拨开云雾,总有朗日晴空的那一天。

嗯,请坚信!

---------------------------

===========以下是正文试读:==============

001迷途岭

迷途岭,是位于胤、钊、兴三国交汇处的一片深山老林,山中多野兽出没,地势极为复杂,乃是最天然的国界线。

此时,一支十余人的小队正穿梭在迷途岭之中,其中一位骑着白马的年轻女子格外引人注意。她眼如碧波、眉如远黛,身披鲜红大氅,被其他男子保护在中央,地位自然与他人不同。这队人行色匆匆,满身风尘,每个人脸上都显着疲惫,看得出这一路走的极为艰难。

白马红氅的女子正低头思索着,队伍忽然停了下来,她赶紧勒马,抬头看向队首。

一名男子策马来到女子身边,禀报说:“公主,属下在前面林中发现了一名受伤男子。”

年轻女子一惊,没想到这林中还有其他人。

她问:“还活着吗?”

侍卫易青点了点头,女子便说:“好歹是条性命,带了他一起走吧。”

“是,属下遵命。”

易青带着几人将昏迷在路边的男子背到一匹马上,交给一名侍卫带着,一行人再次往前走去。

若不是侍卫佩刀上的镶金刻字暴露了他们的身份,谁能想到这一行人乃是胤国皇宫的御前侍卫,以及胤王最疼爱的小女儿乐宁公主呢!

(bsp;当晚,他们在一片干地上生起火堆,靠着身后的大树歇息下来。易青将其余九名侍卫分成三组轮流守夜,待一切安排好了之后,他走到公主身边,取出干粮和水袋,一起在火堆旁坐下。

乐宁公主从易青手中接过干粮,遥遥的望着另一棵树下的黑衣男子问易青:“那个人怎样了?”

易青说:“他身上中了毒,属下刚刚给他喂了药丸,若解不了他的毒,属下建议明早上路时不用带上他了。”

乐宁微微皱了一下眉头,但她知道易青说的有理,他们尚在赶路,带着一个不知生死的人负担很重,随后点头同意了。不过她心里却希望这个人能在天亮前醒来,不要辜负了老天给他生的机会。

略微吃过一些干粮,她起身向昏迷男子走去。火光的照耀下,这名男子的面庞显得尤为红亮,全然不像是中毒之人。

乐宁打量着男子的长相及穿着,除却这人长的比她的侍卫齐整一些,并未看出有何特殊。突然,一双黑眸对上乐宁的双眼,吓的她急退一步,这人竟然醒了!

一道凌厉的眼神射向乐宁,感觉到这个男人的敌意,易青一步上前,抽出刀护在乐宁身前。躺在地上的这个男人看了他们一会,慢慢坐起,问:“是你们救了我?”

好冷的声音!

乐宁说:“我们见你倒在路边,还有一口气,就带了你准备一同走出迷途岭。”

这个男人扫了周围一眼,再看向乐宁时,眼神中的杀气没有了。他往怀里摸了摸,掏出一支小瓶,往自己口中倒了些白色粉末,而后闭眼盘坐。

易青见这男子既不道谢,也不讲理,心中略有不满,便用盘查似的口吻问他:“你叫什么名字?为什么会倒在迷途岭?”但对方看也不看他,只是继续打坐。

乐宁见这男子额头上突突的冒着汗滴,觉得他可能在排毒,就对易青说:“让他先歇着吧,明早再问不迟。”

易青猛的将刀扔进刀鞘里,发泄着心中对这陌生男子的不满,而后随着乐宁回到先前的位置上坐下休息。

翌日清晨,天色灰白,微弱的亮光透过层层数目射入林中。乐宁忽而觉得有些冷,一个激灵便醒了。

甫一睁眼,昨晚那双清冽的眼睛再次吓了她一跳。那个男人半蹲在她面前,看见她醒了,便对她说:“姑娘的救命之恩我慕靖岚谨记在心,他日必会还恩于你。我有要事在身,先走一步!”

乐宁尚未反应过来,他的身影便不见了,当真匆忙!

“慕靖岚……”她重复了一遍他的名字,心中讪笑一下,这人必定是敷衍她的,他还不知道她是谁,也不知道她要去哪,以后怎么报恩?

乐宁扶着树干刚要站起,却惊愕的发现,包括易青在内的所有侍卫全都倒头大睡,没有半点要醒来的征兆。是他干的?

她微微心惊,疾步跑到易青身边推搡着他的胳膊,待她实在没办法,用力甩了他一耳光后,易青才渐渐有了直觉。

等完全清醒,明白自己被那陌生人迷晕后,易青跪在乐宁身前请罪:“属下失职,如此掉以轻心,置公主于危险之地,请公主责罚!”

“快起来吧,这些事情等出了迷途岭再说,刘大人肯定已经等的着急了。”

易青惭愧的站起,迅速的叫醒所有侍卫,而后牵过马再次上路。

乐宁看着前方见不到头的林间小路,心中有些焦急的问:“还有多久才能走出去?”

易青说:“已经接近边缘了,最迟明天下午就可以和刘大人在章鹿镇汇合。”

“哎,时间紧迫啊。”乐宁叹了口气,而后对易青说:“连累你们跟我一起受苦,谢谢你们。”

易青慌忙说:“公主言重了,保护公主是我们的职责所在,怎敢担个谢字!”

弯弯嘴角,她不再多说什么,只轻轻踢了踢马肚,“嗒嗒”的向前而去。

四个月前,钊国突然重兵压境,惊的胤国慌忙备战。可是重文轻武的胤国根本不是崇尚武力的钊国的对手,情急之下,胤王一面派遣使臣求和,一面偷偷派人前往兴国求助。

胤王对兴王承诺,只要兴国肯派兵相助,胤国甘愿每年向兴国纳贡,并遣嫁公主以示诚意!而作为胤国王室中唯一一个没有出阁的公主,和亲大任自然落到乐宁公主的身上!

默默地流了两回眼泪之后,乐宁心甘情愿的坐上出嫁的马车,踏上了前往兴国的远途。

(bsp;从胤国到兴国,若走官道绕过迷途岭,需要三个多月的时间。在车队行到第二个月的时候,噩耗传来,胤国唯一可堪重用的少将军赵又筠,战死前线!顿时,乐宁的泪如决堤的洪水流了下来,?

返回

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 倒序 正序

《回到》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