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宅斗之家和万事兴》 第31部分阅读

副认真模样,绣起来。

袁亦儒便道:“的确是美艳得很呢。”

林书茹的语气不觉就酸溜溜了:“后悔没顺势收了?”

袁亦儒哈哈大笑,凑得越更近,几乎贴住了林书茹的耳边,道:“不敢为难了人的小命呢。”

说话间,吐出些温热的气息,贴着耳根喷在了林书茹的脖子根上,痒痒的,却像小猫般挠着心。

芳草向屋里的小丫头使了个眼色,鱼贯退出屋去,关上门来。

林书茹的脖子根被他的鼻息喷得痒得难受,转头,他恰好又将唇迎上去,两人不差分毫的贴了上,指尖松,绷子上的娟秀连同穿了线的银光闪闪的针尖同跌到了地上,却无人有空再去拣拾。

前些日子的个酒宴上,对袁亦儒青眼有加的陈大人借着酒劲正高,便拉着袁亦儒和冯世安两个后生侃侃的说,要将两个美艳至极的舞姬分送了他们二人。

冯世安推辞二便应了下来,袁亦儒那头却摇头不允,牵扯起了多年前的旧事,说起自己这般克人之命,怕是还没来得及享受陈大人的好意,就枉了别人的命去。

陈大人醉醺醺的眼睛里藏了半分清醒,大约是思及好不容易寻来的美人儿命丧黄泉尤为可惜,便在袁亦儒的番诚恳推辞下收了嘴,转头又将人送了给冯世安。

这头冯世安便施施然的给收了房。

林书茹便想到自己这个身体原本的主人,继而想到三叔林浩曾说的,他当日所见的,不是个失足落水的人,而是个寻溺求死之人,不觉心头就有了几份唏嘘之感。

她不知道原本的林书茹究竟承受过怎么样的煎熬,但见沈氏的模样,若不是有人欺人太甚,口舌之快都逞不出来,又何谈掀起更大的祸事两世芳魂。

七日之后,在甘阁老小孙儿的洗三宴上,林书茹第二次见着了冯世安的夫人姚甜。

这姚甜生得张瓜子小脸,唇红齿白,额头有些高,却被浏海很好的遮掩住了,带着掐丝珐琅牡丹金钗,灿灿的,将白皙如纸的脸映衬得更白,就仿佛是没了血色般,瞧着过得并不好的模样。

见林书茹看过来,抿着唇牵起个笑容,林书茹忙也回了个笑给她,她便偏过头去。

她身边有几个妇人想要同她说些什么,她概淡淡笑了笑,目中的神色显得十分疏离,便将攀谈之人的热情给挡了回去。

这世上没人热衷于总是热脸贴着冷屁股,人见她摆出如此淡漠的架势,知道她情绪不加,就个个避之远去,本要逢迎她的左右皆转了脸反着脸同旁人说着话,便不再有人搭理她。

她就这么空落落的坐着,似乎再不想对上别人的眼光,就低着头,用盖子抹着茶盏里的茶沫,遍遍显得极为有耐心,不知道的人以为她正在研究着多了不起的事情,伸了脖子看了看,不禁撇撇嘴角,更不在意她,转了脸去再不转回来。

姚甜就这么坐在那里,显得极为安静,与林书茹第次见到他时的印象反差得甚大,若不是风发的笑貌尤在记忆中,林书茹几乎要认不出她来。

郑氏同王夫人相聊正欢,旁的蒋娉婷就缓步朝林书茹靠过来,拉着她行远几步,两人说起话来。

蒋娉婷道:“听人说王老将军即要回京了,你可知道?”

林书茹点点头。

她常和王老将军通着信,最初总有些拘谨,而后来二去,见着王老将军书信语气也几乎同上世的爷爷如出辙,就宽了心,常常有着书信上的来往。也是因为书信不断,两人间爷孙般的情谊才真正有了些于心间形成的真正眉目。

蒋娉婷道:“我听人说,王老将军如今年迈,这般匆匆回京实是再受不得塞外风霜,是来荐人的呢。回了后,就再不领兵了。”

这点林书茹倒是不知道。原本她和王老将军在书信中所说的是边塞风情,以及由此发散的各色往来事情居多,几乎没有聊到家国大事。倒是在蒋娉婷的这番话后回想下,王老将军的近几封书信中的确有着些告老还乡的意思。

林书茹道:“也是好。年纪这般大了,该是休息下来的时候,身戎装肃边,我每每想着也是担心的。”语气里有那么些骨血相依的意思。

蒋娉婷压低声音道:“倒是我们家老太爷听了说不好。说呀,边关要是没有王老将军肃守着,在京中喝米汤都喝得不安心呢。”

林书茹同她笑了阵,问:“你们家老太爷如何就只喝米汤了?”

蒋娉婷道:“说是学了意气延年的长寿良方,喝了许多日了。”说着,拉着林书茹转了身子,声音更低些,“我倒是见着他差了家仆在夜头里从小厨房端了个食盒出来。我公婆也是知道的。”

顿了顿,蒋娉婷又道:“我怀疑我们整家里都是知道的,光就没说。倒是子文有些担心,说压床的吃下去,倒是真对身子不好,改明儿寻个时机,得跟老太爷好好说叨说叨。”

说完,两人又笑起来。

说说笑笑间,蒋娉婷扫眼见看见了清清冷冷独自坐着的姚甜,就对林书茹道:“从前见过面,也没见冷成这样的。”

想来,蒋娉婷所说的从前,是大家皆未出嫁,都是闺阁小姐时的从前。

林书茹不觉有了几分好奇,问:“从前是什么样儿的?”

蒋娉婷道:“从前见得她同人凑处说话,嘻嘻笑笑的,副好脾性的模样乾坤剑神全文阅读。”说着,好似想起什么,蒋娉婷道:“气势反倒比原先更低了许多,要说那冯大人春风得意是春风得意,还真是不给人几分脸面。”

广平伯府的姚家,还有个在圣上面前得宠又得势的皇贵妃,按理来说,冯世安本该要极护妻家,却受了甘阁老的大力提拔,又因是圣上对他器重不已,自然是对妻家的忌惮越来越小。

偏偏他自己也不是个洁身自好的主儿,人塞来的他瞧着好的都收了去,又自己寻了些,勾勾手都难数他宅子里究竟是留了多少个人。

蒋娉婷默了片刻,道:“太皇太后和皇太后的本家,姓姚。皇后是太后侄孙女。”

这句话出口,林书茹就豁然明白了。

后党派极力拉拢,而冯世安又是娶的广平伯府的嫡出第四女,本该无可避及的成为皇贵妃派,却如今极力的想要保持在两派之间的平衡,企图享有两派共同作用下的利益,却谨慎的平衡着自己能为他们带来的价值。

若不是圣上的青眼有加,不断的提拔和器重,若不是冯世安有着更大的野心,大约会规避后党派的示好,极力的维护姚家的利益,自然会对姚甜珍而重之,因万分顾忌姚家的感受,也不会如此不断地充盈着自己宅邸中的人,也不会不断接受着来着甘阁老和其余众人送来的“好意”。

冯世安努力想找个平衡点,可在旁人看来,他却已经处于烈火烹油之势,稍不慎,在两党间便两面不是,看他如何自处才可呢。

蒋娉婷见林书茹明白过来,就笑了笑,又朝姚甜看了几眼。

正说着,就听见人窃窃在旁相问,说那同甘夫人携手来的是谁。

林书茹同蒋娉婷便朝入园处看去,猛地怔在原地。

只见那来人身遍地金的杭绸褙子,衣样中规中矩里透出种不合年龄的老气。再看她明明年轻的脸庞上,似乎染了些难以察觉的风霜,目色里就有些沉颠颠的味道。于此再看她这身的打扮,就不觉得老气,倒觉得有几分相衬了。

蒋娉婷嘀咕了句:“这是那钱大人的继室,我之前同她见过几面的。”转头间看见林书茹震惊不已的表情,奇怪道:“怎么了?认识?”

多年没见。

何止认识。

那头与顾家夫人说着话的林顾氏也抬头扫眼去看,当即傻了眼,如临雷击般。怔然中想起什么,同顾家夫人说了几句,忙朝林书茹走来。

蒋娉婷见来人是顾氏,又见她和林书茹的面色律是灰扑扑的样子,知道是有什么事情,便知情识趣的找了个由头,往旁边去了。

顾氏又偷瞄了那正由甘夫人携着同众人照面的钱大人继室,捏捏林书茹的手道:“我们家三小姐已经往生了,姑娘记得有些人长得像,却并不是那人。”

说话间,将“往生”二字念得极重。

林书茹知道,她这是在提醒自己,万莫在这众人面前失了仪态,给别人瞧出蹊跷来。

林家三小姐林曼的活着,比她的死去要耐人寻味得多。

个不小心间,林家钱家,还有与这两家人相关的所有人家,都会成为指点的谈资所在。

所以,林家的三小姐,必须永远的只能死去于荆州的那个夜晚。

第109章曾氏

林辰祖的妻家,是荆州江北的曾家。

曾家在荆州算是个富户,捣腾着粮米生意,在早年前风不调雨不顺的漫长时期,囤积米粮贱买高卖中发了家。

曾家在荆州城里也算是个大户人家。可但凡知些根底的,在谈及这户人家时都会有所保留的笑笑。

银两不可或缺,曾家又是打通了通渠至荆州滁州等几地的粮米生意的,自是众人艳羡的对象。可这年头人分九等,就数那文士的地位靠着最前,商户人家被排在了九等的最末。就是那身褴褛吃了上顿没了下顿的穷酸秀才,都有本事斜了眼来看他曾家,道几句铜臭铜臭。

曾家经了几代,门庭还是原本那样,即使恢弘了宅邸其中的院落,但到底于商户的诋损限制仍是颇多,从从未扩充过门庭的曾家宅子前经过,便可知道,这家人真是无人入仕的。

或是生来的遗传,曾家还有许多旁支的亲戚,于文墨来看,却没有什么可圈可点的,略出众些,也不过是过了童生试而已。

而曾家的本支,连个过童生试的没有,听闻举家上下的老爷少爷,见着白纸黑字,非是账本生意,定是脑子疼的,也不知那些孔儒说那么多晦涩难明的道理是为了什么,却是对生意有着特别的精明。

因是家中实在没有可以撑门面的,曾老太爷和曾老爷合计,决定捐个官来试试。

可花了白银数千,就等着朝廷颁下就任的诏令,日日巴望着京都传来的动向,却等到了庆历皇帝薨逝的消息,朝廷中清洗了许多人,连着地方上帮忙疏通的那个也丢了官,险险要丢命的,于是曾家前头花的那数千两算是打了水漂。

曾老太爷咬咬牙,着实肉痛。虽这些银两曾家来说并不算得什么,可到底是历经几辈辛苦打拼下来的,也由不得这样没有结果没有音讯的来回折腾。

曾家从此也知道了,这便是政治。不论有着多少,但凡是没对着点的,便如川河入海,不止看不见涟漪阵阵,到最后去了哪儿可点踪迹都寻不出来。

说起来,政治这回事情,不仅花销甚大,准头不明,更且曾家的男儿中实在没有几个好这口的,想要好这口的,曾老太爷也说了,看死了别人不是这块料,于是打起了同官家联姻的主意。

只这个心思起了,便有人来附和,是曾家的二爷,问说:“父亲觉得那林大人如何?”

这林大人,说的就是曾在荆州任过知州,如今在京中任工部右侍郎的林大人。

这曾氏是曾家大老爷的第二女,长得白净,人也是娴静,不似市井那些商户女儿的聒噪,倒有些小家碧玉的模样。

林大老爷原是不点头的,却不知老太太瞧上了这家那处,或是想起了在荆州办寿宴时曾家礼单的大手笔,或是受了薛姨娘的怂恿,口应允了下来。

薛姨娘的心思,很多人都明白,沈氏却想不透,为何为貌似蒸蒸日上的林辰祖寻了个这样的亲事,如此有本事的儿,该要在京中寻个更好的才好。

王善家的原只是笑,后来见着沈氏连顾氏都问上过几句,就私下里小声同她提了几句。

林辰祖日后有出息有本事了,是可出府单过的。可薛姨娘始终是林家大房的妾,就算是林辰祖出府单过,也没有奉养她的道理。可依薛姨娘的脾气,林大老爷对她淡漠了这么些年,定是打了多年主意,想要日后同林辰祖出府单过的绝地孤鹰最新章节。

因此,退万步讲,如果林家日后愿意让薛姨娘同林辰祖出府单过,薛姨娘以个妾室的身份要如何在林辰祖的府上过得舒心惬意呢?

首要条件当然是林辰祖的妻家不能太过名望了。

没有名望的妻家,定是不能为其撑腰太多,但双刃剑之,便是伤了林辰祖本能得到的个支力。

这桩亲结得令林辰祖甚为不满,连林棋茹都委婉表示出了责怪薛姨娘的意思来。

薛姨娘想自己为了她这双儿女在林家受了这么多年的气,临到头是不过为自己打算了遭,竟然遭了这么多人来指诋,更是不管人如何说,只昧的怂恿老太太那边,总算是把这门亲事定死了。

林辰祖气极,自此后再遇薛姨娘嘘寒问暖,皆是默默的。

薛姨娘就叹,这可是遗传了大老爷的脾气。

林棋茹冷笑,说:断了前程,如何不与你生气。

但总归是亲生的,又是自小亲带着的,说翻脸却也不能翻得彻底。多半没了过去的亲昵,总是有个心头刺扎着,彼此都难以忘记,薛姨娘就昧的讨好,算是要赔罪的意思,林辰祖却越来越烦腻。

可谁知道那烦腻的线,与厌烦的分隔是在哪里。

曾氏嫁来林家才不过半年,没有过别家小夫妻那样如胶似漆的日子也罢,却是如今连枕边人都难见得着。

说她是个娴静人,却不那么机灵,算是曾家的异数,放在林家都显得沉闷得厉害。

这该也是曾家为什么挑她嫁来林家的原因,若是太像曾家人,未免许多仕儒诟病的习性,倒还不如这曾二姑娘来得好些。

可哪晓得还不如来个灵活些的好,这般沉闷与打小就机灵无比的林辰祖实在是相悖的,没生出半点情分来不说,又因为这亲事是薛姨娘从中浑搅了阵子才撮合的,更是上眼就烦闷得厉害。

林辰祖在会试中落了第,心情直恹恹的,如今家里头房里头这般光景,自然就生了许多愤懑,想及要再等至三年才可试,心情越更不佳,便跟着呼朋唤友的同窗流连起了酒肆茶楼,后又是夜夜归来身的脂粉气挡也挡不住,人就知他年少得了些志,倒还不如早先就落了榜的林辰宗那样奋发。

就有些言语传进林家的宅院中,大奶奶便去绣楼上看曾氏的绣。

那日烟云蒙蒙的,空气里几乎能掐出水来,凡是浸心于绣的女儿家,该要知道这样的时节动活,不但白锦的质地受了影响,就连丝线也因这份濡湿深了眼色,因此上好的绣庄中,这几日通常都是放工的。

曾氏却还是针线的绣着,面上仍是那样静静的,眼中似乎沾染了空气里的湿,微微带着些潮气。

顾氏做了个手势,李迎家的便同她下了楼去,片刻也没停留。

不过是想打发些漫长时日,做个埋头不理不闻外头事情的,便也不顺了她的心意,不想要再打扰她。

等后几日林大老爷那头也听得了与林辰祖有关的传言,问大奶奶顾夫人曾氏这几日如何时,顾夫人便说了那日在绣楼上的见闻。

林大老爷正坐良久,沉沉叹了口气,道:“结亲,结亲,本是要结两相欢喜,两家交好,却怕是结出了冤仇来了。”

顾氏陪他坐着,同陷于良久的沉默中。

等闲言碎语传到老太太的耳朵里,京城有关林辰祖的流言已经出奇的统官途匪路桃花运全文阅读。

不是茶楼的歌女,不是酒肆的娼/妓,却是那圣上的帝姑——乐安大长公主。

如今乐安大长公主的权势极大,门客众多,也不知林辰祖如何接上的这层关系。

想那圣上同林二爷的年岁相仿,便可知这做为圣上姑母的乐安大长公主的年岁到了哪里。老太太初初听,大为恼火,后让陈妈妈去外头打听,回来说,便光火的叫了曾氏来。

曾氏昧的不语,不知是心里头知道,却不知如何说出来呢,还是心里头从不知道这层,只以为林辰祖在外头是寻欢作乐的,在老太太气喘的连连质问中,咬破了下唇,沁了滴血在嘴边,悬而未滴。

老太太又让叫了大老爷来,见他默默然,面色赧然又惆怅,便知那传言八九不离十了,脑上热,便昏了过去,赶忙请了大夫来探脉,说是不好。

林书茹得了信,忙同王夫人请了回林家。

匆匆上了车马,不几步就遇见了正正赶回的袁亦儒,两人便道去了林家。

待这两口子赶到家中,老太太的病势已稳了,大夫却说不上何时能醒,只嘱咐让日十二个时辰必要床边留人照看着,日不醒,便时时有可能是危机的。

林书茹便想起多年前在荆州城中,因与林曼的争执怒攻心的老太太初初发病时的模样,也是守了个昼夜才醒来,从此便没有了过去的硬朗,也不知道若是老太太挺过这关后,是否能回到这次发病前的模样。

她心想着,抬头看见林辰祖高肿的左脸,曾氏结了疤的下唇,隐隐有些明了这次老太太为何会发病来。想说些什么,终究因这事情太腤臢了些,在老太太的病榻前说不出口来。

在老太太房中又站了许久,见众人依次退出屋子,林书茹便也随之退了出去。

出门,林大老爷便抑制不住努力地高抬了手,薛姨娘忙护住林辰祖,嘤嘤哭了起来。

林二爷大为不屑,说了句多日来想说却又没说出口的话:“那长公主的年岁也忒大了些,都赶上你祖母了,你怎么也能嚼咽下来。”明着是说林辰祖所做的事情实在难看,用的措辞却令人听出了别样的意思。

林家的人脸色黑了片,侧目朝林二爷看。

他那话里的意思,明明白白就是:你再怎么攀附,也该让林家人面上好看些。若不是年岁差得太远,或是林二爷也没这么鄙夷的。

众人侧目完林二爷,便将目光转到了林书茹和袁亦儒身上。

这便是林二爷所做的面上“好看些”的事情,如今想来,着实也算是添了几分光的。

院中时沉默,就有仆妇来报,说是有辆车马停在后院侧门外,遣了个气派丫头来叩门,说是大奶奶。

顾夫人狐惑间,见那仆妇捧了个翡翠葫芦坠子出来,不禁诧然失色,转头问林书茹:“三姑娘,这可是老太太旧时送了你的?”

林书茹过来瞧,便是心惊。想当年这坠子已做了林曼的念想给了她,如今让仆妇捧了过来,分明是不得进门,又知林书茹到了家中,便将这坠子拿了出来。

顾夫人握着林书茹的手,将她拉近些,低语问她:“是否是老太太旧时送你的那条?”

林书茹道:“是。”

顾氏敛目,转而对那仆妇道:“引那人去花厅且坐吧。”

第110章姚氏

钱大人的夫人,姓黎名蔓,廉州人士,家道中落,后又父母双亡,贫寒无依,如今虽是钱家继室,却也实在算是寻到了个好归宿。

这黎蔓面上有着风霜,目中仿佛染了尘,眸光却还是清丽模样,瞧着人时总会微微带着笑,让人心喜。

就有人说,这是个难得的经事人。因似是目中染尘,猜她许是披过荆斩过棘的,可眸光清丽,便是仍有大半美好留存着。说着,转了话,收了尾,便道钱大人那样的发配廉州,散了家奴流沛在外,居然还能得这样段姻缘,真是好福气。

说回这黎氏,来自于千山万水之外的廉州,又是个专流放人的平脊地,京中也没几人打那儿来的,于廉州黎家这样的“破落户”所知甚少,自然也就得不了什么凭据寻根究底。这样来,连个捕风捉影的音讯也就没了。

据说这钱大人与工部侍郎的林大人家有些沾亲带故,至于沾了什么样的亲,带了什么样的故,却是不得而知。

便有好奇之人去探,却越探越不得究竟。

只知这亲,或连八竿子远的旁支亲戚都谈不上。

因是沾亲带故的,前些日子林家老太太得了急病,黎氏也就跟着钱大人去探了。

听着人说,那黎氏颇为心善,并非探探而已,却是钱大人都走了,独个儿的留了下来,与林家的大奶奶顾氏侍奉了仍昏迷未醒的老太太足足夜。

论及亲疏远近,黎氏这样无甚想干的人,没道理守着林家的老太太夜,而林大人又非是钱大人的上峰,因着官高级表下“孝敬”,倒是钱大人如今的位置比林大人要告出许多,也不知这黎氏平白这么替别人家的老太太捱了夜,是怎样的心思。

如此,便有人说了,说这黎氏倒与林家已逝的三小姐生得极似。

话里话外头透着中林家为掩饰过往不正家风的言外之意。

可后来,又有人说了,这黎氏的确生得与那过身的林家三小姐极为相似,却不过是场姻缘造化的单纯相似而已。

林家老太太久而未醒,黎氏多有同林家走动,日子渐久,人说得多了看得惯了,却家这家和那家的人们依旧是无事般过着,没得半点影响的样子。加之钱大人和林家人素日作风低调,并未真正开罪过谁,黎氏又贯妥当,行止大方,是是非非间,那些谣言似是而非中,人们渐失了聊作谈资的兴味。

其实,要说林家素日低调,却也不尽然。

大长公主府内常往常来的林辰祖,辨识那昂然振奋的第人。

旁人听着有关于他同大长公主间的事,都羞愤不已。男儿大丈夫的,不往正途,偏选这样条捷径,虽也有那些许人是艳羡的,但绝大多数还是看不起。

可偏是林辰祖自己没觉得什么。

他打小里就知看人脸色,看菜下筷,行事贯圆滑,方方正正的人生价值于他而言,向并不重要,也算不上怎样的所谓。底线又总是低的,才会投机于此,也才会甘愿借如此之力平布青云。

如今入了朝,得了个官儿,虽品级不高,却总算是踏入了第步脚。今后都不用闭门苦读,于那飘渺无踪的前程茫茫然,倒是让素来觉得自己机敏灵智的林辰祖欢喜不已。

他自是得意,却不知上下有多少双眼睛正盯着他的行止,盯着他的错处,如烈火烹油之势。

而同样呈烈火烹油之势,却毫无知觉的还有人,正是那春风得意第人的冯世安。

从前是仗着圣宠固着的地位,可半年后,圣上因着国事操劳,身体每况愈下,日日临朝渐改成了隔日临朝,后又有几次因着病,两三日都未见开朝,未得圣颜。

冯世安也就是在这时,才觉出自己位置的微妙来。

后党派与皇贵妃派的斗争愈烈,两派渐成水火不容之势,并从后宫的争斗,逐渐转化为前朝的争斗来。

而冯世安,夹在对立的两派间,位置微妙,十分尴尬。

秋后,皇城中发出纸诏令送往西北边关,令王老将军火速返京。

接着,又旨发往廉州,封了当年的五皇子如今的谨王爷太子太保,令年内必要到京都赴命。

早前圣上初登基时,便颁了数道旨意,希望能将触怒先帝发往廉州的谨王爷接回京中,却被谨王爷数度谢绝,说是已惯了廉州城内的时日。

要说五皇子同圣上当初情谊极好,虽非同母所生,却与那些同母的亲兄弟有过之而无不及。

后来因是圣上疑与他们二人有所关联之事的背后,藏着夺嫡之争的暗涌,便遣了人暗中彻查,最后查得,所有的筹谋皆为五皇子人所犯,便失了圣宠,发了廉州多年。

当时就有人传,是五皇子力替三皇子担了所有罪名。

又有人说,是走投无路的三皇子狠心,便将所有的罪名都推到了五皇子身上。五皇子无可辩驳,只能吃下这死猫,

不管哪种猜测更近事实真相,总而言之,最终的结果都是致,所有的错处尽归咎在五皇子圣上,三皇子成功逃出升天,自此步步谨慎,再不得人轻易寻出错处。而远在廉州的五皇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鲜少有人极其。也不知这堂堂皇子流沛多年,在廉州过得是怎样的生活,就有好奇人去问黎氏,黎氏却道是清苦,再要问个中细节,便是淡笑不语。

而后圣上不仅想起了五皇子,还而再再而三放着姿态去昭他回京却不得,就有许多人在猜,当年的揣测,大约是后类应了真相更多些。

如今圣上急昭,却是态度坚决,便有人揣测,或是圣意又有了新的变化了。

早先有传闻说,王老将军要解甲归田,被纸诏书诏回本是没什么,可怎地也是急诏?

便有人觉出了不寻常的气氛,四下活动打探起来。

袁老太爷着人去探,来回话的人说的是圣上微恙,却还算是安康。

又有蒋老侯爷遣了人去打听,抄了份药方回来,是御医下的治圣上的方子,都是些寻常药材,用得温和平缓,治的是伤寒,却又边调着身,想是近来圣上的身子差了许多,怕是方剂下去亏了身,这才边治边调。

于此,悬着的心总算是放下了。

时至林书茹怀胎五月,已显了肚子。

袁亦儒再翰林院中撰书修册,直甚为轻响,而道此时书信渐多,愈发的忙起来。

林书茹知晓袁亦儒的忙碌是与远隔千里的五皇子有关时,廉州传来了五皇子重病不起的消息。圣旨到时,五皇子是奄奄在床上躺着的,想要亲自接旨,却抖着手半尺都抬不起来,约是三十岁上下的年纪,瞧着却像是老了十岁。

圣上听闻,即刻派了数名御医,随队亲兵护送,顺流南下前往廉州为那谨王爷医病。蹊跷的是,不仅那御医是皇后的母家荐入宫中,就连那领着亲兵下廉州的两人,都恰是太后那头的本家人。

王老将军只剩人,火急火燎的赶回京都。时值秋后,再晚些便是戎狄关长犯边之时。

她如今身负官职,并未卸去,边关众将皆还只听令他人,朝廷目下并无意再派人来。

若旦战事起了,无人号令众将各施战术之下,必然是被动挨打的局面,边关必然会经受次难能规避的劫难。

思及此处,王老将军才会快马加鞭日夜兼程赶来京都。也正是思及此处,王老将军已做好若圣上仍无让他告老还乡之意,自己就要将解甲的请奏呈上去了。

可虽他依着诏令所定之时日更早到得京城时,却意外的连五日都未见得圣上面。又被人明着宴请相约实则看管监视的看顾起来。

第五日,宫中来人传话,以为是圣上精神了遣人来他,却没想到是太皇太后差来的人。

先是例说着舟车劳顿的客气话,后是不容推拒的让王老将军进宫趟。待得王老将军进宫了,却也还是些嘘寒问暖的场面话。王老将军因而急起来,便同太皇太后说起自己想要卸了官职闲赋下来。

太皇太后像从未听过这论调般,瞬间大惊失色,道这天大的事情,该是要等圣上精神好些了,王将军亲去同圣上去说。

王老将军便问圣上身子如何。

太皇太后答曰:病痛虽小,却是精神不济,总是要将养些的,约是过几日就好了。

顿了顿,太皇太后又问,老将军当年请了先帝,辈子都戍边的,为何如今要辞了呢?

王老将军怅然,斑白发须衬着怅然神色,如民间普通老者模样的辛酸,道:当年是失了所有亲人,心灰意冷。如今先帝准我认了个孙女,便多了个念想。

太皇太后点点头,眼中似哀似凄,转瞬后却什么情绪也不剩,又安慰了王老将军顿,过了场面上的问暖后,便让他出了宫。

冯世安从未想得朝中局势变化得如此突然,自己明明身负着重生的记忆,清楚记得当年袁亦儒处于自己现如今这般位置——娶了姚家女,路春风得意。那时的后党与皇贵妃派的相处,瞧着也是甚好的,哪有如今这样势不相容的水火之势。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冯世安的后院着了“火”。

他如今最宠幸的,是个姓施的姨娘。说是姓施,不过是冯世安替她从“施施然”几字间取出的姓,本是个舞姬出身的,连个正名儿都没有,总之不是个从正经人家中落入风尘的女子,据人所说,便是连行个路都是婀婀娜娜的媚态,让人瞧着都是不齿。

后同姚氏前后怀了身孕,因平日里这施姨娘更得宠些,倒比姚氏这正妻的谱摆得更大,更张扬些。

冯世安偏也是偏帮着,偏疼着,仿佛是上世欠了他许多,这世总有些没来由的退让,便对施姨娘的许多举动瞧在眼里,并不去斥,瞧着像是对施姨娘的总总动作并不觉得怎么过分,很不以为然。

偏偏这姚氏也不是个软脾气,不睦便摆到了明上来,连着将冯世安也憎恶上了,年岁里说过许多刻薄的刺耳又刺心的话。

在冯世安那些春风得意的日子里,冯世安还会稍忍忍。如今圣宠渐消,又被两派竟相挤兑,冯世安便觉得姚氏的话里句句都是酸溜溜的扎耳,两人大闹过几次后,夫妻间的情谊就更疏了。

施姨娘却是有着雄心的,如今见冯世安同夫人姚氏因她在其中的挑拨嗦摆而渐行渐远,心头阵的喜,便妄想着能将这姚氏挤下来。

心中虽是这般想,面上却不能显,还是那副楚楚可怜的模样,将冯世安送她的只南珠凤钗装了在福禄老红木匣中,小心翼翼捧了来给姚氏。

姚氏看了就阵冷笑,听施姨娘柔柔说着这样漂亮珍贵的钗该是要配夫人才是,便知她是想让惹自己更恼冯世安,明明过了自己眼的钗子,转背却去了姨娘手里。

她光是笑,全当施姨娘是耳边恼人的蚊虫,施姨娘端着匣子不过片刻,就开始紧张起来,神色有些奇怪,转头要将手中的盒子交了丫头,却被姚氏身边的庞妈妈喝住,道:“你端着!”

她是老人,经的事情多,看施姨娘的神色,就知这老红色的匣子,该是藏着蛇蝎样的心肠。

施姨娘大惊,同丫头使了个眼色,想要去搬冯世安做救兵,却被庞妈妈看在眼里,让门口的仆妇将那要去搬救兵的丫头按了住。

施姨娘脸慌张,便要丢了手中的匣子,就有两个婆子进来,也不作践她,就将她两手按在匣子上,又将那匣子贴了她的肚皮。

这恰满三月的胎,其实并不稳,施姨娘终明白搬了石头砸自己的脚,这般被逼迫的站着,面色铁青。

姚氏就说了:“给姨娘个坐,别到了老爷耳朵里,又成了我这夫人歹毒,连个坐也不给人,就让人站了两时辰。”

施姨娘面上死白,被按着坐了下去,依然捧抱着那老红色的匣子。庞妈妈道:夫人该要去外头走走才好。姚氏点点头,应了句:也是。

顿了顿,姚氏又说:施姨娘不大舒服,就在我屋里坐坐吧,让老爷知道你不舒服又陪着我四下走动,可是又要气了。

说完,难得张扬的笑起来,笑罢,便出了门去。

当夜,施姨娘便落了孩子,大夫来探脉,环顾屋中左右,将目光锁定在了角落那福禄的老红木匣上。

抱起闻了闻,便是阵叹息。

冯世安问他:“这究竟是怎么了?如何过了三个足月还会落了孩子?”

大夫却转头问施姨娘这匣子的来历。

施姨娘咽了口气,还是没有将泪尽咽下去,眼角落着大颗大颗的,湿了枕巾。半晌后,她不甘又无可奈何的答说:“是齐姨娘送我的。”

好招借刀杀人,幸是没能让她如愿。

旁的姚氏听着,笑得清清冷冷。

第111章败退

施姨娘自失了孩子后,瞧着性情就变了,原本的娇媚态只剩得零星半唯多了的就只有空洞的眼神和古怪的沉寂。

真要说回来,施姨娘也不算是变了性情,不过是将心底的那丝萧索放大了,又将人前讨好的媚态收藏起来而已。

她又满心于姚氏的恨,却无处发泄述说,便郁结于胸中。

待到姚氏临盆那日,天上层云密积,偏是撑了天夜也没落下滴雨来。稳婆急了身的汗,心里清楚这如今还没落下孩子来,该是万分危急。

偏冯大人不信,定要母子皆保,这如何能保得了?怕撑到最后母子都难能平安了。

稳婆心惊肉跳的捱着,屋里人人何尝不是分秒的捱。

庞妈妈看得明白,悄然走上前去,同那稳婆道:“是否再捱不得?”

稳婆颤巍巍点着头,庞妈妈下句更是压低声音,道:“只管保我家夫人吧。”

姚氏九死生,终于在最后刻拣下命来,还是因为庞妈妈力的坚持,才得的存活,从此脾性更是刁酸清冷,越发的古怪。

适逢圣上久未临朝,冯世安的窘境加剧,人言的那句“屋漏偏逢连夜雨”,说得果然是字不错。

冯世安不明白,为何自己复制了条曾经亲眼目睹的捷径,走之下,却发现自己选的这条路不仅去难归,更满是泥坑。

他不知道的是,曾经的袁亦儒也曾经历过同他样庇或保母的抉择,而那时的袁亦儒断然选择的是薄姚氏。不管在那样的当下,袁亦儒考虑的究竟私心里掂量过姚家在朝堂所拥有的地位,对他今后的前程带来的庇护;还是真正出于对这个正妻的尊重亦或者是爱意,临到最后,袁亦儒的果断抉择,不仅薄了姚氏的性命,还薄了那个历经艰难终得出世的稚子。

人人都有着自己对于事物的看法和取舍,也因此同样的路让不同的人去走,就会变成截然不同的模样。

冯世安想要复制种人生,却偏偏这样的人生在他的手中便会成为难以收拾的局面,以至于波及到至整个朝局中,成为了如今甚难收拾的局面。

有身子的人总会犯困的厉害,可真要躺下去,却偏偏辗转着难以入眠。

林书茹的身子重了,辗转都是不便,于是醒而又睡,睡而又醒,终搭了个手去推袁亦儒,低声道:“明个儿让做个昏些的灯,也不管你的眼睛伤不伤了。”

袁亦儒就笑,忙吹了灯手让她枕着,手轻放在她隆起的肚子上,道:“又是入神了,”

林书茹此时睡意全无,同他拌嘴道:“别又陪着脸儿道歉,多少次了,不说更好些,说我就想替你记着数。”

顿了片刻,却是袁亦儒道:“我记着,第九次。”

夜色里相拥的两人,看着悄然蔓入屋中的月光,漫不经心的聊着,声音的尾端划出悠远绵长的弧度,终催得林书茹蒙蒙睡过去。袁亦儒缓着动作下床来,将方才熄灯前放到桌边那本书拿起来,走到窗边抬手翻,将夹在其中的那张巴掌大的纸笺拿了出来。

这是林老将军与他递来的信,可如今袁家也因林老将军和多年来他与谨王爷保持的关系被看顾起来,如何能让这王老将军亲手书写的信递往塞北去呢?

他在昏暗的月色中再次陷入沉思,丝毫不知道沉入梦中的那人又懵懵然醒了来。

整屋的月光,照得纱绸的帐如随风飘渺开去的水雾般。林书茹探手摸了摸床边,却只剩清冷的枕被,脑子里乱了许久,半撑着身子将要下床去寻人时,却看见窗边如泥塑般站得笔直的袁亦儒。

想到今日自从探了王老将军回来后,袁亦儒就多了许多失魂之刻,林书茹不觉有些纳闷,想要探他?br/>

返回

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穿越宅斗之家和万事兴 倒序 正序

《穿越宅斗之家和万事兴》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