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封信》 第3章

请万勿嫌弃!我是个学生,在电视里看了有关您的报道,很是感动。如果说下岗工人、在城里的打工者、失学儿童、孤寡老人、甚至残疾人,是社会弱势人群的话,艾滋病人不仅要受病魔的侵害,而且又无钱医治,人们更是不敢去接触他们,更为可悲的是甚至死了都只能用一张草席卷了;半夜去偷偷埋了,真是可怜啊! 社会上所有弱势人群比较起来,人们可能更愿意去关心前几种类型的人。可艾滋病人中,有许多仅是为了生存而卖血染上的,真苦!高老师,过些时候,我会给您寄50元钱,请您用在生病病故的艾滋病人身上,给他们买几件新衣服,算是我的一点心意吧。 我会用特殊的方式寄给您,目的是唤起社会大众对他们的处境能给予一点点关心和支持,我不会用自己的真正地址和姓名,因为家里的人不一定能理解,我也不需要您的回信,只要做了这件事,我心里会好受些。  '返回目录'  

1人活着不能只为自己(2)

向您敬礼!您的一位朋友 2003年11月14日 2003年9月29日,某女士给我寄来50元人民币,地址写的是:江苏省某某航空公司。留言说,她是一位年轻的女孩子,刚参加工作不久,愿表示一下对艾滋病病人及孤儿的爱心。 2003年10月18日,她又寄来6件女青年穿的旧单衣。我两次按来信地址给她回信、寄书,均被退回,原因是查无此人。 2003年11月17日她再次来信,并寄来十几双旧鞋和十几件旧衣服。她自称是“您的一位朋友”,她对艾滋病疫区的情况还颇知一二。这次信中又说自己是一位退休工人,怕家里人不一定能理解她的行为等,我们对邮戳上地址、写信笔迹及三封来信的述说进行分析,这三封信出于一个人之手。她这样助人为乐且不图回报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也非常想见见这位朋友,可是茫茫人海,到哪里去寻找呢!我只好把物品(衣服、鞋子)和50元钱;交给了来我家求救的艾滋病病人。  '返回目录'  

2索 书 与 赠 书(1)

目前,艾滋病仍是全球上络信息,报纸、杂志、书籍难以到达,有些地方电视也很少能看见,因此,他们只要得到赠书的消息,便迫不及待地设法索取相关书籍与资料。 艾滋病离谁遥远 耀洁同志: 您好! ……艾滋病、性病尽管对我而言是一个遥远的事情,但从预防方面来看,在我心中还是一个空白,甚至是一个谜团。为了更早揭开它神秘的面纱,更进一步了解有关方面知识,特来信并附邮资32元,索取该书2本。为盼!并祝您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返回目录'  

2索 书 与 赠 书(2)

您的忠实读者:某某 2003年8月16日 艾滋病是由艾滋病毒引起的,其医学名称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艾滋”是其英文名称缩写“aids”的音译。艾滋病毒的英文缩写为“hiv”。 “免疫缺陷”是说“免疫功能出了毛病”。我们正常人体都具备一定的抵抗外界细菌、病毒和其他有害微生物侵袭的能力,我们叫它“免疫力”。正因为有了这种能力,人体才会及时地抵御病菌的侵袭,才不会天天生病,才可能健康地生活。然而艾滋病病毒破坏的正是人体的免疫能力。因此,艾滋病病人会表现得非常脆弱:一些在常人身上不会致病的细菌、病毒都会乘虚而入,在常人身上表现很轻的病症,在他们身上都变得严重,如肺结核的发病机会较正常人高500倍!机会性肿瘤、卡氏肉瘤、非霍奇氏病等亦是因免疫缺陷而引起的,是不可治愈的。艾滋病就在你、我、他的身边。 世界卫生组织李钟玉博士把艾滋病作为他任职期间的首要任务,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描述全球当今的两大挑战是恐怖主义和艾滋病问题,为什么这些国际人士把艾滋病提到如此重要的地位,这些绝不是空穴来风。 中国是一个经济蓬勃发展的大国,但2002~2003年度经历过“非典”危机之后,我们政府真正体会到公共卫生事件可以成为影响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大事。而“非典”与艾滋病相比,一个是被蚊虫叮咬,而另一个却是来自毒蛇的侵袭。  '返回目录'   电子站

3信 誉 危 机

今天,艾滋病已成为人类有史以来面临的最具破坏性的疾病。人们谈“艾”色变,视其为洪水猛兽,艾滋病病人在贫病交加中,又遭到大多数人的冷落和歧视。其实他们是无辜的,艾滋病也是病,艾滋病病人也是人,人们应当关注艾滋病病人,同情艾滋病病人,救助艾滋病病人及艾滋孤儿。 可是事实并非传说中讲的那样,“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怪论仍在作祟,故有一些寡廉鲜耻的缺德人,一意牟取“艾滋财”,并以实际行动诈骗艾滋病病人,真可谓丧尽天良。 本人赠送“防艾”书籍与资料之目的,是预防艾滋病的流行与蔓延,消除人们对艾滋病病人及艾滋孤儿的歧视和羞辱。 由于当今社会风气日下,一切向“钱”看,有人为了钱,到处行骗,再加上人们对艾滋病的误解,认为艾滋病是“脏病”,种种原因使一部分人不相信我无偿赠送书籍和资料,是可以让人理解的。 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形形色色的诈骗活动;用各式各样的虚假广告来行骗;看谁比谁骗的技术高;谁比谁骗的方法新鲜;骗!骗!骗!真有些“精英”能诈善骗;但是这些“高雅”的骗子们每每自称为他人“谋福利”;为社会“做好事 ”;一个没学过医术的退休工人也胆敢自诩“药物研究老专家”…… 医骗子是人人痛恨的,打击医骗子不只是卫生战线上每一个有志之士的任务,而是所有公民共同的责任。 “骗子”自吹自擂,不但在一报一纸、几块钱上行骗,而且敢在“人命关天”的大事情上行骗。本书某些章节中有不少诈骗病人的事例,有些人,没有学过医,更没有行医资格,仅是个工人,竟敢自制药物(没有药字批号)给病人吃,他连医骗子也算不上。如自称“国宝”的高雅骗子,自吹是医药领域中五项“世界第一人”,且获得五项医药方面的“奖项”(有国际奖、国家奖、省级奖和两项地市奖)。作者遇到的此类骗子真不少。 由此种种都足以证明信誉危机。群众来信则更进一步说明了问题。 自1999年8月15日到2003年8月14日四年间,作者共收到群众来信8326封,其中有812封是“骗子信”。为什么把这些信件定为骗子信?它有以下三个标准:

返回

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一万封信 倒序 正序

《一万封信》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