辑签名吗?”
“当然。”埃文贝尔接过专辑,弯下腰在上面快速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还专门写上了“致亲爱的阿曼达和弗兰切女士”。
“祖母知道你今天会过来千禧公园,就一直要求要过来看看你,感谢你创作的音乐。”阿曼达弗兰切在埃文贝尔签名的时候,简单地解释到。
弗兰切女士接着说到,“埃文,那首歌让我想起了逝去的回忆,原本以为都忘记了,现在又在脑子里栩栩如生。”说到这里,埃文贝尔刚刚抬起头,就看到了弗兰切女士眼眶的盈盈泪光,“谢谢你,真的谢谢你。”也许,“旧爱已死”这首歌也唤起了弗兰切女士记忆深处的片段,让她感触良多。
埃文贝尔郑重地说到,“这是我的荣幸。”脸上虽然依旧带着笑容,但是眼神之中的真挚和感动却再清晰不过了。
阿曼达弗兰切接过了专辑,然后递了一封信给埃文贝尔,“这是祖母口述,我写的,她希望能够亲手交给你。”
埃文贝尔接过了信,然后就听到弗兰切女士说道,“阿曼达,我们走吧。这里还有许多人希望见到埃文一面呢,我们走吧。埃文,再见。”弗兰切女士在埃文贝尔的脸颊上留下了一个吻,然后在阿曼达弗兰切的搀扶下再次慢慢地往前走。
埃文贝尔却是把信放到了自己的口袋里,然后追上了弗兰切女士,扶住了这位老人的右手。老人抬起头不解地看着埃文贝尔,埃文贝尔微笑地说到,“这是我身为绅士的荣幸。”这句话让弗兰切女士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将弗兰切女士祖孙送下了舞台,埃文贝尔才再次回来,继续为歌迷们服务。埃文额比尔的这个举动,成功地为他赢得了现场不少歌迷们的掌声。也许埃文贝尔是一个随心所欲、目空一切的自由主义者,但他的人格魅力总是在一些细微的地方闪闪发光。
芝加哥的三个小时签售会就要结束了,埃文贝尔依旧是微笑地询问对方的名字,一边低头签名,一边听着对方的话语,然后抬起头和对方握握手,简单交流一两句话,送走歌迷。此时,埃文贝尔就正在签名,眼前的男歌迷送上了一张小卡片。埃文贝尔签名完毕之后,将小卡片接了过来,只见上面用手绘素描画了一群小天使,还写了一句话,“天赋是上帝赋予你的礼物,你是上帝赐予我们的礼物……”
仅仅是最简单的一句话,但对于埃文贝尔来说却意味着很多很多,他再看了一遍这句话,然后抬起头,看着眼前这个略显羞涩的大男生,“谢谢,这是我的荣幸。你们是上帝赐予我的礼物,让我知道自己不是一直在做无用功。”
大男生一下就明白了埃文贝尔这句话的意思,埃文贝尔一直在寻找的就是知音,而这句话的潜台词是自己就是他的知音,这让男生一脸受宠若惊的激动。他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只是一个劲握住埃文贝尔的手,他的双手在剧烈地颤抖着,几乎无法遏制自己内心的激动。接过埃文贝尔已经签好的专辑之后,他就转身逃也似的离开了。
礼物?埃文贝尔不由笑了起来,这的确是他的荣幸,曾几何时他也成为了上帝的使者,成为带给听众感动、慰劳、治疗的天使,面对这份支持,真正受宠若惊的其实是埃文贝尔。
当结束了芝加哥一整天的歌迷签售会之后,埃文贝尔回到了酒店,这才有时间打开来自弗兰切女士写给自己的信。
“亲爱的埃文,我是安妮弗兰切,今年九十二岁。我是从阿曼达那里得知你的存在的,对于我来说,歌手其实都不具有任何意义,因为我记忆中的旋律是老唱机里传来的爵士乐曲,而不是一名比我曾孙女都小的歌手演唱的流行歌曲。
听到‘旧爱已死’这首歌是一个下午,阳光很灿烂,只有轻风,我甚至可以闻到来自密歇根湖上淡淡的湿气。我坐在藤椅上享受下午的美好时光,这首歌的旋律就好像倾泻而下的阳光一般,从阿曼达的房间里流淌了下来。请原谅我使用这样的描述方法,但事实是,我彷佛感觉到了一位和我同样年纪的老人在叙述他的往事一般。
这首歌唤起了我初恋的回忆,那种弥漫在旋律之中的宽容和释然,让我的嘴角不由自主就露出了微笑。曾经,我总是在想,如果我和他没有分手,继续发展下去,那会怎么样?如果我和他结婚了,那又会怎么样?但我却忘记了,如果我的未来是和他在一起,那么我就不会有汤姆和杰克这两个儿子了,也不会有阿曼达陪伴在我左右了。
埃文,感谢你。听着你的歌,我总是会不由自主闭上眼睛,细细品味,然后我就可以感受到那跳跃在旋律间的真诚,就好像晶莹剔透的雪花一般,美好得让人不忍破坏。
请原谅我这位老人的一点糊涂意见,你就当做是一个即将离开世界之人的胡言乱语吧。但总之,要谢谢你,谢谢你带来如此美好的旋律,谢谢你为我带来的感动。”
读完这封信,埃文贝尔静静地坐在原地。原来,这个世界上真的有能够读懂他的知音,不仅仅是喜欢他的音乐,更读懂了他隐藏在旋律之中的信息。“旧爱已死”这首歌本来就是告别上一辈子情感纠缠时所创作的,而安妮弗兰切却听出来了,她真切地听出来埃文贝尔在旋律之间透露出来的沧桑和释然。
此时此刻,埃文贝尔真正地确定了,音乐的确能够成为两个人之间心灵的桥梁,即使不用见面,不用交谈,也可以让人们跨越年龄跨越性别跨越种族,甚至跨越时空,互相找到那只属于自己的知音。
埃文贝尔长长地舒出一口气,嘴角露出了一抹微不可见的笑容,“不,弗兰切女士,能够拥有你这样的知音,是我的荣幸。我的荣幸。”
爆发求月票,求订阅!
#
800 立场对换
800
立场对换
今天第二更,。
埃文贝尔坐在酒店的阳台之上,吹着十三楼四面八方传来的凉风,房间门打开的声音传了过来,埃文贝尔没有回头,因为他知道除了自己之外,只有泰迪贝尔有钥匙。//最近埃文贝尔进入了电影和专辑的密集宣传期,泰迪贝尔自然是陪在弟弟身边,一起经历整个繁忙的过程。
“都离开了?”泰迪贝尔在埃文贝尔的对面坐了下来,埃文贝尔这才把视线从信件上收了回来,抬头看向了哥哥。
泰迪贝尔这半年来四处奔波,整个人被晒黑了不少,身体又更结实了一些,倒越发显得憨厚老实起来,这让初次认识泰迪贝尔的人吃了许多苦头:如果以外貌来判断泰迪贝尔的话,那么这个人肯定要被泰迪贝尔忽悠。“走了。”
今天结束了签售会回来之后,就有人上门找到了泰迪贝尔。是杰森瑞尔!
杰森瑞尔是谁?这个名字对于十一工作室来说已经是很遥远的记忆了,奥普拉脱口秀的节目制作人,这个称号应该能够唤起贝尔兄弟对他栩栩如生的记忆。当年,正式尚恩梅耶尔的坚持不懈,成功地让埃文贝尔得到了奥普拉脱口秀的青睐,登上了这个全球最受欢迎脱口秀的舞台,并且成功地唱响了自己,在音乐道路上迈出了最坚实的第一步。
奥普拉脱口秀是埃文贝尔成功的舞台,也是很多人成功的舞台,之于埃文贝尔来说,奥普拉脱口秀是特别的;但是之于奥普拉脱口秀来说,埃文贝尔却不是特别的,因为他们每年都要录制多期节目,见过无数嘉宾,比埃文贝尔大牌的艺人也决不再少数,还有各行各业的大人物,埃文贝尔算不上什么。
在埃文贝尔取得了音乐方面初步成绩之后,他和奥普拉脱口秀的缘分就暂时到一段落了。再次将两个人连接在一起的机会,却不是多么美好的回忆。在2002年的诽谤事件中,奥普拉脱口秀站在了“受害人”海蒂蒙哥马利的立场上,率先挖掘了这段新闻的“内幕”。奥普拉温弗瑞对于海蒂蒙哥马利的同情,为这个“受辱”的小女子赢得了不少同情心。
可是再之后,事情峰回路转,发展方向完全出乎意料。
埃文贝尔沉冤得雪的同时,奥普拉温弗瑞和埃文贝尔的关系也陷入了历史冰点。十一工作室封杀了包括“世界新闻报”在内的十六家媒体,同时也声明未来将不会出席奥普拉脱口秀,拒绝奥普拉温弗瑞一切形式的采访。
这个决定在当时对于奥普拉温弗瑞来说根本不算什么,甚至看起来像是一个笑话,因为埃文贝尔随即就背包旅行去了,归期不确定。就算后来“狙击电话亭”和“二”先后取得成功,奥普拉脱口秀依旧没有把埃文贝尔放在眼里。在2002年的当时,奥普拉脱口秀是什么节目?全美收视率长期排名第一的脱口秀节目,奥普拉温弗瑞的忠实观众平均三千万名,这还仅仅是美国范围的数据;那么埃文贝尔是谁?仅仅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新人而已,只是在电影音乐方面拥有成为顶尖的可能性罢了,一个可能性罢了,不算什么。
可是随后,埃文贝尔经历了一个梦幻般的2003年,票房、销量、口碑、奖项全部收入囊中,一举成为音乐、电影、百老汇等多方面全力发展的全能艺人,还有“自由塔”的设计中标、心理学专业杂志的学术论文发表、哈佛大学的高学历,都让埃文贝尔成为了无与伦比的超级偶像。进入2004年之后,埃文贝尔的势头依旧不减,奥斯卡男主角的首次提名,随后是“恋恋笔记本”的一片喝彩声,再是“三”的横扫千军。
如今的埃文贝尔,已然不是2002年那个面对诽谤无人支持、狼狈不堪的新人了。
一样的奥普拉温弗瑞,一样的埃文贝尔,但是双方的力量对比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奥普拉脱口秀威势依旧,依旧是同类节目中的王者,但是受到艾伦德杰尼勒斯等一众同类节目的挑战已经越来越明显了:奥普拉脱口秀节目的收视率正在不可避免地出现下滑,虽然幅度不大,但却可以反映出一个事实,奥普拉温弗瑞的绝对统治力已经在逐渐丧失。而埃文贝尔,如今是炙手可热的新贵,有他在话题就在,有他在收视率就可以让人放下一半的心:另外一半则看他和主持人在节目中碰撞出的火花了。可以说,埃文贝尔现在是每一档节目都希望邀请到的嘉宾。
奥普拉脱口秀希望邀请埃文贝尔重新回到节目里,这并不是一个很难理解的决定。而且,在杰森瑞尔、奥普拉温弗瑞等人看来,娱乐圈里没有绝对的朋友,也没有绝对的敌人,也许前一刻双方掐的你死我活,下一刻就勾肩搭背称兄弟了。埃文贝尔上奥普拉脱口秀是一件互利的事情,埃文贝尔不可能不知道,而埃文贝尔虽然有个性,但他又不是西恩潘、约翰尼德普那样的硬骨头,他很像是狡猾的狐狸,所以,狐狸是不可能拒绝利益诱惑的。所以,杰森瑞尔决定向埃文贝尔发出邀请。
不过邀请,还是需要一个契机的,不能表现得太过热切,又要有足够的诚意;不会刻意回避2002年七月份发生的一切,但也不要主动提起;总体来说,就是不能摆高姿态,但也不能丢了奥普拉脱口秀女王的架势。
这不,机会来了。埃文贝尔再次来到芝加哥进行宣传,这就是奥普拉脱口秀的机会,所以杰森瑞尔上门了。
可惜,杰森瑞尔、奥普拉温弗瑞等人还是错估了埃文贝尔桀骜不驯的傲骨,做不做节目其实对于他来说本来就不是那么重要,而且当初的毁谤事件,那种刻骨铭心的背叛感,埃文贝尔至今难忘?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