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换源:

第8部分阅读

作品:定慧初修|作者:猪八戒他弟|分类:综合类型|更新:2025-05-25 14:16:58|下载:定慧初修TXT下载
  瞪希炕故歉鹑巳ネ媪耍咳绱俗谡饫铮闹衅呱习讼拢鏊枷攵急欢苑降挠白优叹嶙x耍粘盏叵耄右不硬坏簟u馐撬寄睿颐悄罘鹨惨庋焯煜胱虐19滞臃穑笔笨炭痰爰亲潘酥敛恍枵馑母鲎只蛄鲎值拿郑睦锿分徽饷垂易耪飧瞿睢穑晌恢窒肮撸蔷投粤恕

  有时我问同学:“你有没有念佛?”“有啊,老师。我一天念两次哪,一次五串念珠,一串一百零八个,一天总共一千零八十次。”好像在算钱数利息一样,这不大对。我念佛不大计数,一念一念就顺下去了,管它是多是少,一念一口气就有一心不乱到底嘛!所以,念佛可以用念珠帮助,但是不要太过着相,斤斤计较数目,反而用错心思,多可惜。

  我小的时候,家在乡下,看到那些老太太们念佛,许多都是拿张纸,纸上有好多红色圈圈,一边念南无阿弥陀佛,一边手中拿着麦草管,沾一点黑墨水,一百零八遍便在圈圈上点一下。我家的一个老佣人,也是一样。我们从外面回来,她看到了,一边念佛一边说:“你回来了,少爷!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很好玩吧?”我说:“好玩。”她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好玩哦!很好很好,阿弥陀佛。”然后念了几句又说:“你坐一下啊,我等一下就给你烧水泡茶!等我念佛念完了,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接着举起麦管在纸上轻轻点一下。

  那时年轻还小,觉得很好奇,就问:“哎,王婆婆啊,你这么念着干什么?为什么有这么些纸?”她答道:“唷,少爷你不知道,这些将来要烧。这一辈子已经这么辛苦,花了这么多本钱念佛,都登记下来,死了以后,总要给我一条大路好走吧!再不然来世投生时,我念佛的记录都是钞票,可以到处送红包,也好找一户好人家投胎。”你看看这种观念,跟真正的念佛有什么关系呢?小时这样子的看得很多,我的老祖母信佛很虔诚,但是她又何尝不是如此。

  穷极呼天、痛极呼父母

  记得我十一岁时第一次出远门,到城里读书,由家里到城里,只一天的路程,根本微不足道。但是全家人都伤感落泪,好象是很严重的离别,手帕都来不及擦。我自己也难过,因为从没出过门。有人恶作剧吓唬我,看到城门一定要跪下来拜,因为城门有门神,否则进不去。像遇到这种痛苦难过的时候,或者有什么惊吓,我便自然而然念佛,念南无阿弥陀佛。谁教的?没人教,这纯是受了家中祖母和母亲的影响。

  韩愈说过两句话很有道理:“穷极则呼天,痛极则呼父母。”一个人穷困无立锥之地,没钱穿衣吃饭,到了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喊我的天啊!有时候不小心受了伤,或是给人打伤,痛极了,哎呀我的妈,自然呼叫出来。人一到紧急危难的关头,这一念强烈的寻求依靠之心,正是我们念佛求生西方的根本。要以这样的心境来念,才是真正的念佛。

  此时,念佛不一定有南无阿弥陀佛的佛号。直到严重危急时,阿弥陀佛一字一句没有了,只剩挂着阿弥陀佛这一念,一个佛的观念深深印在心里,作为依靠。若是临命终时,就以这么一念,决定往生西方,莲花化生。

  我们念佛,如果不懂这个道理,全然想以凶猛地念阿弥陀佛佛号,求得一心不乱,那永远也没办法达到。因为你是用散乱心在念佛,一字一声,一句一句,皆是生灭法。生灭法便是散乱。

  再说,我们以十声念佛法为例,你手中拿着念珠,念呀念,是否能在十声之内,中间插不进来别的妄想?不可能。即使你察觉不出有别的妄想,心里还在数,还是散乱,若说只以手中念佛珠的滑动来帮忙计算,一颗一颗数至十颗,这中间五句也好,四句也好,一句一句,一字一字之间,没有其他念头冒出来,这才算有点苗头。然后,又由第十声开始,倒推念珠,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如此,一来一往,类似数息观的修法,久而久之,练到其他杂念不生,只有清清楚楚的佛号。那么,你说这就是一心不乱了吗?不是。因为你尽管只用佛珠,不注意数字,但是一圈念完又一圈,你全晓得,还是有数的观念。况且,手在动,身体在动,也是念。身体的感觉还是念,念包括了身心两方面的活动。真正念到一心不乱,那完全只剩一句佛号,其他什么身体感觉都没有,忘掉了。“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顽空定”的念佛法

  当年我在大陆喜欢跑庙子,杭州一带的寺庙都熟得很,认识很多和尚朋友。像杭州的花坞,在当地也算是著名的风景区,密布了大小庵堂。很多富贵人家的小姐出家,或是带发修行,都集中在这一带。一个尼姑一个庵,顶多两三个姊妹朋友住在一起,像个公馆,生活不靠化缘。里面布置得窗明几净,格调优雅,不准闲人随便进去。

  就在杭州灵隐寺旁的一间小庙,我同一个和尚交情很好。有一次,我问他有没有好办法,可使念佛或者打坐容易入定?和尚说:有啊,但是我不能教你,因为当年学的时候,在师父面前跪着发过誓,这个法不能讲的。我说那跟外道有何不同?他连忙说,不是不是,不能讲是因为你根器好,教你这种法,怕耽误了你。这位和尚太爱护我了,这些话等于替我戴高帽子。我说算了,你别把我看得那么高,我这个人人小、眼小、鼻小、心更小,成不了大事,你就将这小法教给我;况且大由小做起,积小自然成大,何必藐视小法呢?

  最后这位和尚朋友拗不过我,只好脸色一正,很严重地说,这叫顽空定,虽能得定,但等于冥顽不灵一样,类似本师释迦牟尼佛当年跟外道所学的无想定,不能随便教人,现在既然你这么讲,教你无妨。于是慎重地上香供养,我也跟着在佛前顶礼磕头。然后要我坐在佛前盘腿而坐,我说这干嘛?他说打坐念佛。怎么个念佛呢?念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声音在体内由头顶往下沉,每个字音稍稍拉长。南——,念南时声音开始感觉下沉,身体放松;无——,更下沉,更放松;如此,阿——弥——陀——,接连下来,到了陀声音差不多降至腹部。然后,佛——(以两唇轻而松作呼音),有如放长气一样,由腹部放下去。这一放,放到地下,放到十八层地狱,放到地藏王菩萨那里,一路直透下方世界,无比虚空之处。

  我一听,认为有理,便依法行事,照念不误,不消一会儿,便达忘我之境。此法虽是顽空定,当时这位和尚认为不可以传人,但后来我倒觉得这个方法很好,尤其有益于现代人常患的高血压症。现在他人已涅磐,我就代他转做功德,告诉大家作为助道法。

  依此法修行,万一念到佛字时,觉得声音和气沉下去又溢回来,那便重新再来,反复练习,直至意识澄清平静,然后再以一般方式念佛。那么,这样念佛能否达于一心不乱呢?还不能。

  但持正念、莫问黑烟

  我常引用佛国禅师描写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其中两句偈子,作为同学们的参考:“有时且念十方佛,无事闲观一片心。”上句代表初步一心不乱的念佛法门,下句则是成就真正一心不乱的念佛法门。“有时且念十方佛”,说明全心全意念佛,将佛深深印在心上。“无事闲观一片心”,念佛念到念而不念,不念而念,杂想空,佛号也空。此时真正进入念佛境地,“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同于维摩经云,“心净则国土净”,净土自然现前。

  那么,念佛如何一心不乱呢?我们大家念佛时,几乎都是边念边打妄想,妄想多了就自怨自艾,以为罪过。不念还好,越念越想,越想越气,越气越念。最后胡思乱想克服不了,干脆放弃,自己讨厌自己,念也白念。一般念佛的情况,大致不离此等现象,落在贪、嗔、痴、慢、疑、悔诸种恶习中。

  其实,念佛别怕妄想,不要后悔,不要怀疑。首先应相信自己念佛一定成功,绝对往生西方,什么妄想不妄想的,何足挂虑?!

  现在我们点根蜡烛,大家看看,这根蜡烛在亮,同时冒这黑烟,亮光愈大,黑烟也愈大。我们心念的状况正是如此。一边念南无阿弥陀佛,一边习惯性地乱想,乱想等于黑烟,南无阿弥陀佛则是光明。光明不畏黑烟的存在,乱想无碍正念的延续;黑烟尽管冒,光明一直没有熄过,这不也是一种一心不乱吗?为什么要大惊小怪,疑悔交加呢?如此一讲,可以安心念佛了吧!

  例如,我们上街走路时,道路两边来来往往的车辆和行人,川流不息,这对你有无妨碍呢?没有。所以,你念佛只须一路念去,其他妄想杂念,哎呀,今天股票不晓得跌价没有?阿弥陀佛;明天房子卖不卖得出去?阿弥陀佛;李大婶那边的利息下次应该收回来,阿弥陀佛。这样,又想专心,又打妄想,一边惭愧,一边盘算,反正只要你中间这条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路前去,向着目的地,不管街上人多人少,规规矩矩直往前走,终会到达。念佛之理就是这么简单,毫无难处。

  所以念佛,任何人都可做到一心不乱,本来已是一心不乱,何必另外苦苦追求?!至于全然炉火纯青的一心不乱,有如火光到达最强烈的高温,变成青色青光,没有馀烟。功夫深时,一下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念就突然定住不动了,再也不需要第而句佛号。“一念万年,万年一念”,忘记身体感觉,或者知有身体,但动不了。此时,有些人竟然害怕,咦,身体怎么没有了?怎么不能动了?又自我故障,自寻烦恼起来。何苦嘛!既然念佛,还管身体如何如何,要死便死,一念往生西方正好。其实这是念佛得力气正常现象,非关死亡,何足怪哉!

  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我经常告诉许多朋友,求生不易,求死也难。上吊、跳水、切腹、吃安眠药,没有一样好死。“千古艰难唯一死”,谈什么学佛做功夫,念佛打坐,多了不起,别吹牛了!生时没有痛苦烦恼,快快乐乐,穷也穷得心安理得;死时不拖累自己,不麻烦别人,这已是世上第一等人。

  我看到许多财势两全的人,躺在医院两三个月,吊个氧气筒,颠颠倒倒,半死不活,苦了自己,也累了别人。至少朋友得来来回回,多跑几次医院探望。其实,看也死,不看也死,但是又不能不看,不是做给死人看,是做给活人看哪!这就痛苦了。对不对?我讲的是实在话。所以,我如生病不希望别人来看我,别人生病即使去看他,也不多留恋。一到医院,看看好了一点,那么,再见吧,自己好好保重。若是不行了,还得赶快回去准备挽联。生命就是这样,要放下,看开。

  因此,念佛不可有任何挂虑。这一念,念至最后没了,南无阿弥陀佛的佛号,忽然空了,这时正是真正念佛,穷紧张个什么呢?“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一心清净空灵正是净土初相,道理不明者,反而大惊小怪,心生恐惧,自毁功勋,与“叶公好龙”同样好笑。叶公是春秋时代的一个小国王,一生好龙。他皇宫的柱子墙壁,雕的画的,都是龙,连睡觉的床铺也刻龙,真是迷恋得不得了。结果感动了真龙显形,特地现出原形来与他相见,叶公一看一条活生生的大龙飞到他面前,哎呀,一吓便吓死了。

  所以,念佛念到一念清净,身心俱忘,不要怕,继续定在此种境界,愈定功夫愈纯熟,念念清净,念念你在佛心中,佛也念念在你心中,久而久之,无相的无量净光自然现前。所以,一心不乱怎会达不到呢?凡夫皆可做到。只要好好提起一句阿弥陀佛圣号,念头一现,已是一心不乱了,何必再求,只是功力火候不纯熟而已。

  念佛时旁边起杂念,杂念同你有啥关系?!妄想尽管妄想,念佛尽管念佛。念佛和妄想等于两兄弟,老弟再怎么调皮捣蛋,只要这个大哥哥自己一路照应好,老弟如何作怪都无妨碍。即使乱想想到坏事,阿弥陀佛的正念已经叫醒了它,已经自觉,何必担忧呢?

  此等一心不乱的境界,其实不难。至于念到究竟的法界一心不乱,那便是智慧成就,大彻大悟,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切众生皆在佛心中,佛也在一切众生心中,心、物、众生、佛,四无差别。修到、悟到、证到如此境界,非但天人合一,虚空即我,我即虚空,而且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这才是真正的法界一心,一心法界。念佛能念到此等地步,不一定学禅,不一定学密,不一定研究什么天台、华严,一路到底就行了。

  今天就同大家报告到这里,也算是对那一位在美国的和尚朋友作了交待。这个三根普被的念佛法门,人人可学,人人得益,希望各位不要忽略。

  第九章 带业往生与消业往生

  定慧初修

  (一)

  今天应洗尘、显明两位老和尚暨本院从智、明光两位法师之邀,指定讲述“带业往生与消业往生”这一专题。

  在座也许有已成就的菩萨或阿罗汉,而本人为一道地凡夫,却冒昧的来谈此无上乘的重大问题,极为惶恐,然承诸法师们之命,而又无从推辞。

  每次应邀演讲,我都感觉好像回到学生时代,接受口试时的紧张,兢兢业业,不知所云。现在也是以此同样的心情,来讨论这个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已经传闻两年多了,也曾有人当面问及:到底是“带业往生”?抑或“消业往生”?每当我听到这个问题时,只有报之一笑。因为我觉得这个问题,不应该成为问题,只在修持的人,自己去研究参详,自求解答。一直到最近,听说佛教界,几时才能到净土?几时才能往生极乐世界呢?

  这一来就很严重了,比起世间做股票生意的人,遇到跌停板时,短短时间,便受到倾家荡产的打击,还更严重。所以这次应几位法师之邀,也不能不谈一谈了。

  (二)

  实际上“带业往生”与“消业往生”这两句话,都有道理,并不是那一边对,那一边不对。这两句名言,是前辈善知识以及现代的善知识们,说法的方便话。一个有成就的人;教化别人,每每因时间的不同,地区的不同,对象的不同,在说法上,就有各种不同的方便,所谓“观机设教”,便有因时制宜,园地制宜,因人制宜的作用。

  我们知道,“带业”与“消业”这两方面的辩论,重点在一个“业”字。那么,我们学佛的人,当然先要了解什么是“业”。

  业并不是绝对的坏事。我们知道,佛说的业,内插三种:善业、恶业,以及不属善不属恶的无记业,统称之为业。既然如此,那么,修行的人是否也在造业?答案是肯定的。修行人也在造业,诸佛菩萨也在造业,因为修行是在造业,造就至善纯净的善业,以至于菩提道业。既没有无记业,更没有恶业的杂染。

  如果说,往生西方,都要善业成就,那么善业成就的人,在理论上,是否也是“带业往生”呢?答案很肯定,当然也是“带业往生”,是带善业而生。如果说带业不能往生,必须消业才能往生,会使人认为消了恶业、无记业还不够,一定要修成一切善业如菩萨,才能往生。只因“消业”两字,在定义上,说得太仓促含混了,因此引发了争论。

  更进一步说,倘使必须消了一切的业才惨在生,那么极乐净土,就不欢迎我们,不欢迎一切众生,只欢迎成就菩提道果的大菩萨,甚之成佛的才能往生了。没有这个道理,也不是这个道理。且别说大菩萨们,只讲一般修行的人,真正9e将善、恶、无记等一切的业都消尽了的,能有几人?况且根据佛的圣教,只有转业,而不能消业。“转识成智”,转识成佛。所谓“带业往生”,固然是古代善知识方便的说法,“消业往生”,也是一时方便的说法,如果彻底穷究,便要试问:消掉了什么业…?

  譬如小乘成就的阿罗汉们,甚至证得了有余依涅磐的阿罗汉们,他的业还是存在,只是暂时内伏下去,因此也能成道。我们不要以为回罗汉们已经成道了,他的业就此能消灭了,只是暂时潜伏下去而已。甚至于“地”上菩萨,以及没有到“地”的菩萨,还都是带业的,只能说:“地”上菩萨的业,转化、净化到一个层次,或转化、净化到某个程度。佛说:“纵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例如世尊释迦牟尼佛,现生还得示现,接受往劫的果报。绝对不能说我已成就了,就可赖债不还报而消业得了。所以,如果一定坚持要捎了业才能往生,否则便不能往生,此说似乎太过固执了。如果认为非如此不可,则落在“见取见”和“所知障”中。主观成见的“见取见”容易形成法执。例如世间成见说:此事非如此不可!但是,佛法没有如此不圆融的。

  再进一步研究“带业往生”与“消业往生”的争辩。“带业往生”一语;在佛法的经论上,是没有明确的看到。这句话最初的出现,是元朝一位有成就的大和尚——惟则禅师,他著作的“净土或问”中,针对某些人就净土法门所…提…出的疑难,作了一些解答。在他这一著作中,提到一句话一“带业得生”,他的方便语意,是说即使带业,也可:以往生西方极乐净土。

  到了明朝,净土宗的澫益大师,也提到这个问题,他提出的意见,是“带惑往生”。所谓惑,就是“见思惑”,也即是业。一直到现在,七八百年以来,我们中国佛教,不昔在家出家的道友们,都熟习澫益大师

  此话而更不疑。他所提出来的,比元朝惟则禅师所说的更明白。至于提倡“带业往生”“最有力的,便是现代前辈善知识印光法师。

  当民国初年到二十年之间,中国文化,也随时代的改变,政体的革新,受到西方文化的激烈撞击,一切在不今不古,不中不西,不新不旧的大紊乱中激荡不安。根探蒂周的中国佛教文化,受到激进派的打倒军阀、打倒迷信等等口号下,遭遇很大的破坏。身任佛教会长的敬安法师(八指头陀),被北洋军阀积威之下的内政部长亲手打了一记耳光,活活被气死。在这一段时期,佛法的禅、净、密、律等,都一蹶不振,不像现在受到学术上的重视,宪法上的保障,可以说五浊紊乱的现象,如火燎原,方兴未艾。印光法师以亦佛亦儒的善巧方便,笔伐口诛,大声疾呼大家好好念佛“带业往生”,实为法师的无上悲愿,一片婆心,善巧运用方便法门,才使佛法佛教,更为普及。

  什么是“惑业”呢?惑与业的名词,有时候,是连在一起来讲。所谓“惑”,郎无明迷惘。什么是我们的惑?在教理上有两种,“见惑”与“思惑”。简称为?见思惑”。所谓“见惑”,包括:邪见、身见、边见、禁戒取见、见取见五种。以现代语来说,就是不正确的思想、观念、看法。例如现在讨论:“带业往生”是对的?还是“消业往生”是对的?双方都是在“见取见”的见惑上引起争执。所谓“思惑”,即是思想观念中不好的性情,包括:贪、嗔、痴、慢、疑五种。如果把“思惑”了掉,发大愿力,往生极乐净土,那就是已经成就大半的大士了。我们凡夫,没有一个绝对真能把“思惑”完全了掉的。这样一来,只有已经成就的菩萨。大阿罗汉们才能往生净土,我们这些带业凡夫,绝对没有希望,只好暂住在东方也不错。现在我们明白了所谓的业,包括了“见思惑”惑业的道理,当然也就是包括了世间做坏事的恶业。

  如果说古代的祖师们所说“带业往生”是错误的,乃至于对大家非常佩服的近代的印光法师,几乎口口声声主张“带业往生”是讲错了的,那就使大家失去了无比的信心,无比的方便。假如我们要标奇立异,别出心裁,推翻古代祖师所说,认为他们完全不对,只有“消业往生”,这才是现代有成就的善知识的确定名言,那也未免太过了。其实“消业往生”,也只是一时的方便话,对某一种人或对某一个人,某一时,某一处说的.并无不可。饵如某人平常造业很多,现在要劝他学佛,至诚仟悔,消灭恶业,俾得将来往生净土。如果他说自己造业多端,怎能往生净土?这时劝他,没有关系,带业可以往生。这样,确是菩知识们的善巧方便。而有一些人学了佛以后,我慢、贡高、师心自用,好像天上天下,唯他独尊。我常对这些人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是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而不是你。对于这一类的人,就要告诉他,消业才可以往生。不然你的人我贡高还那么重,如果能往生,那么“阿弥陀佛”那里管人出境的就太不公平了。所以说:这些都是善知识一时的方便说法,不可执着,也无争论的必要。只要大家自己好好修持心地,绝对正俏佛说的没有错,何必为了这些话,争来争去,争了半天,争褥脸红耳赤,又在那里大造口业,有什么好处?有这么多争辩的功夫,用来多念几句佛号,该有多好!何必去争论这个呢?所以说不要标新立异吧!

  更可惜的是,本来“带业往生”已经给予人们无比的信心,个个有希望,人人有机会。现在一定说非捎业不可往生,那么许多入都会自认此生造业如此之多,既消不了,又何必学佛!于是更走极端,更去造业,那可真的完了。那么随声附和,高唱“消业往生”这句话,就语气太重了。

  因此说,说法要留意,“观机设教”——观察一切人,以及当时当地的机缘。不然也很容易犯口过。可见善知识、法师是很难做的。

  因此我更要声明,我不是一个善知识,只是一个乱七八糟的凡夫,也许凡夫的资格还不够,说不定将来要下地狱。地狱有十八层,加上现代化的地狱,司

  能还有地下室,有了十九层、二十层都不一定。恐怕将来我要下到十九层半。在第十九层阴暗角落的我,说的话不见得真确,只能供大家作参考而已。

  (三)

  古人说:“一句合头语,千古系驴橛。”这是说,善知识们说法,“言出如箭,有力难拔。”如果有时掉以轻心.偶有一宇之差,在善知识本身,也许无关宏旨,但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弄得不好就使他人造作恶业,这就是“一句合头语,千古系驴橛。”有如偶尔在路旁打了一根给人们挂东西的木桩,不料后来的人们,无论是骑驴子的、骑马的、放牛的、放羊的、乃至牵狗的人,经过这里,都拣现成的便利,把牲口们系到这根桩上去。

  再说,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并没有肯定说过,非消业不可能往生,或带业绝对可以往生的话。可是,学佛的人,大多都念过(阿弥陀经),这本经典上,记载佛说: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理在其前。是人终时,必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一个普通的人们,在最短的七日七夜,就真的能把业力消得干净吗?你不妨试试看。其实,只要人们一念回机,在真诚悔悟的灵明一念之中,专诚皈命念佛,不起杂染意念,则“一念万年;万年一念。”岂非当下即与佛的净土心心相印?如此七日,昼夜一贯,当然可以得生极乐净土。这是佛说的话,其中含义,岂非是说带业也可以往生吗?所以大家不要怀疑。

  大家都知道,《华严经)是佛经中的大经之一,也涵盖了一切宗派的大经大要。在华严会上,一切诸大菩萨,最后都躬身合掌,回向净土。

  在《华严经》第八十卷入法界品中,普贤菩萨也曾教导我们念佛的法门,如说:

  或有众生,一日一夜忆念于我,即得成熟。或七日七夜,半月一月,半年一年,百年千年,一劫百劫,以及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劫,忆念于我:而成熟者。或一生,或百生,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生,忆念于我而成熟者。或见我放大光明,或见我震动佛刹,或生怖畏,或生欢喜,皆得成熟。

  普贤菩萨在这里说,有些众生,只要念他一日一夜,就可以成熟。但也有延长到七日七夜;甚至,无量数劫等等,才得成就。可见劫数无定,端在一心。为什么要排列这样多的数字?其中隐藏了一个秘密,须得仔细参详。不过,这是另一个问题,不必在此多谈。

  或者说,上引经文,只是普贤菩萨的境界,不是“阿弥陀佛”的净土。但是,我们要知道,佛佛道同,念“阿弥陀佛”就是念十方诸佛的大光明法藏。

  因此再将普贤菩萨所说的长偈中,有关带业往生或消业往生的这一部分,摘要:提供大家参考。如说:

  随诸众生心智业;靡不化度令清净,如是无上大导师,充满十方诸佛国。

  若人志劣无慈愍,厌恶生死自求离,令其闻说三脱门,使得出苦涅磐示。(三脱门:空。无相。无作。)

  如来无碍智所见,其中一切诸众生,悉以无边方便门,种种教化令成就。

  若有闻斯功德海,而生欢喜信解心,如所称扬悉当获,慎勿于此怀疑念。

  普贤菩萨说的“随诸众生心智业,靡不化度令清净。”任何一切众生,不问其任何种心。任何种业,只要心智清明,没有不能得到他的度化。可见志诚一念,就可以转业净化。被化度众生的我,以及发愿度化众生酌菩萨或佛,都是“如是无上大导师,充满十方诸佛国。”十方无上的大导师,当然也包括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如果自己已经消尽了一切业力,自己就已转心化佛,转身成佛。那么,心净则国土净,也可以度化一切众生.来生在自己的国土里,又何必一定要到西方或他方去呢?譬如世间法,现在大家都想去美国,因为现代美国的生活水准比其他各地好,假如其他地区的生活水准也比美国一样的好,甚之全球都同样的好,又伺必一定非到美国去不可呢?

  现在我们所说的往生问题,其实,也是释迦牟尼佛的善巧方便,说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愿力所化的净土,实是无上方便善巧的法门,井非说诸佛菩萨成就了,消业了,都要往生那里。十方三世一切堵佛,都有国土,无扯不在,无时不在。就是我们这个婆婆世界,释迦牟尼佛也曾经亲自示现过,他用手一按,立即显现这个世界清净面的佛土。他方菩萨也有到此来生的,所以说往生着,究竟往哪里去?生到哪里呢?如果真正善业完全成就;恶业消除,则尽可生面不生,往而不往,随方皆净,何土不生?又何必有来有往?既然无处不是生,无处不是往,无往也无来,拿什么叫做“消业往生”?或“带业往生”呢?如果三业真正清净,完全成就了的人,无所谓往生,既不往生,则所谓“带业”与“消业”都没有关系,当然不成其为一个问题了。

  就因为我们没有成佛,才须至心皈命,效法“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信心清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到“阿弥陀佛”那里去再求学,在那里好好学,好好继续修持,转化潜伏的业力,终而成佛。但有人发愿往生西方,也有人发愿往生东方。东方有药师佛,北方有不空如来,南方有宝生如来。中央有毗卢遮那如来。都因众生愿力不同,往生方所也不同。可是佛佛遭同,各各的佛土清净,并无差别。有差别的,只是外相而已。现前娑婆世界虽为秽土,这是因为我们的染污业力所现。但佛在别的经典也兽说过,要想成佛的大菩萨,必须要到娑婆世界来,才得迅速成就。因为这里有苦乐、善恶、烦恼、清净,各各层面兼具,凡圣同居,魔佛俱在,处处有障,才易澈发解脱慧力,比起他方世界,反而客易成就得快。这也是佛说的道理啊!那么,说不定西方极乐世界,还有诸大菩萨,回到我们这里来呢,君不见普贤菩萨说的:“如是无上大导师,充满十方诸佛国”吗?

  “若人志劣无慈愍”,假如有人心力差,志力差,顽劣而没有慈悲心。“厌恶生死自求离”,有一天想通了,不再留恋这个世界,找个好地方去往生,于是也可以“令其闻说三脱门,使得出苦涅槃乐”。告诉他空、无相、无作的三解脱法门,就可以使他转业成道了。

  “如来无碍智所见,其中一切诸众生。”我们必须注意“一切”这两个字,业力很重的人,当然也在这一切众生之内。佛智所见,慈悲愿力所被,不是只度好人,坏人更要度。这是佛的精神,也是我们学佛的人要学的精神。善业成就了的人固然要度;善业投有成就的人也要度;恶业深重的人更须要去度。所以佛所见的,所注意的是一切诸众生,不只是消了业的人。

  “悉以无边方便门,种种教化令成就。”教化的法门不是固定的。因此可知,不一定是带业才能往生.也不一定说消业才能往生,如果固定一式而不圆融无碍,即非佛法。

  正如普贤菩萨的教示:“若有闻斯功德海,而生欢喜信解心,如所称扬悉当获,慎勿于此怀疑念。”倘使我们偏执如何才能往生;如何又不能往生;似乎都是自生怀疑,是“见思惑”上的争论事,何苦自于佛头着粪呢?

  又《华严经》八十一卷,普贤菩萨行愿品,最后的偈语说:“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所谓沉溺诸众生,他又沉溺在哪里呢?凡是沉溺在业海中的一切众生,当然都是带业的。纵然带业,只要体真正依照普贤菩萨的行愿,赶快发心速往无量光佛刹,蓦直而去,又有何疑?因此,希望大家不要在“带业往生”或“消业往生”这个问题上去争论。重点只在我们自己好好发愿修持.自然可以速往无量光佛刹,也就是过此以往“阿弥陀佛”愿力所成的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佛刹。

  这次受几位法师坚邀讲“带业往生”与“消业往生”的问题,暂时到此为止,最后向大家报告的,如有坚定信心.带业绝对可以往生。当然能消恶业而成就善业的,多带些善业往生去的更好。善业成就,乘愿往生,莲花大如车轮,即使善业未纯,小一点的莲花也可以。(一笑。)但是,业是消不了的。无论大小乘的教理,没有真正消业的事,只有转业,才是正论。因此,可让我们大声疾呼一句:凡诸善信,迅速“转业往生净土”吧!可是这样一讲,好像愈讲愈糟了!这句话又要变成第三种主张了。奉劝诸位,切奠再去搞这些人我的是非之见,只须依照古德的一首名偈修去便好:“修行须是铁汉,着手心头便判,直趋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

  一个人修道.先把自己肯定下来,此心不再动摇,有如铁铸一般。自己用功,自己念佛,自己境界,自己成就,都是自己造的业。好与不好,自己明白。只要一条大道.一直走去,管它那些是非论辩作什么!请看:龙树菩萨所作《大智度论》云:

  有诸菩萨自念,谤大般若,堕三恶道,历无量劫,虽修余行,不能灭罪,后遇知识,教念阿弥陀佛,乃得灭障,超生净土。

  读此经论,便知“带业往生或消业往生”两语,各各善巧方便不同,无非无是,正如《楞严经》云:“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如斯而已。

  (四)

  现在,贡献大家念佛的法门.也就是习惯所称的净土法门。

  我们一千多年来,所流传净土宗的念佛法门,到了近代几百年来,大多都是采用“持名念佛”的途径,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持名念佛。“阿弥陀佛”是佛的名号。“南无”是皈依的意思,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不须我来饶舌多谈。“南无”两个字,要念成 na3mo1。

  但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有一点须要注意,不可以念成“哦(a)弥陀佛”,要念“阿(a)弥陀佛”。阿(a)是开口音,嘴巴张开,在喉部、胸部发音。这个”阿(a)字门,也就是密集的“陀罗尼”——总持法门之一。密乘修法中,具有“阿”字门的观想和念诵法。“阿”字是梵文字母的生发音声,是一切众生的开口音。所有佛经,大都从梵文翻译过来。梵文的真言咒语,有三个根本咒音,也就是普贤如来现身金刚萨埵的根本咒。这三个字是“唵(ong1)”“阿(a1)”“吽(hong4)。简略的说:。

  “唵(ong1)”的意义是:永恒常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遍满法界。

  “阿(a1)”是无量无边,无际无尽,生生不息,开发光明。 .

  “吽(hong4)是无边威德,无漏果圆,无上成就,迅速成就。

  如果念成“哦(6)弥陀佛”,就有偏差了。哦(o)的发音是嘴部收缩成为一小圈,单从喉部(生死轮)所发出的声音,是轮回的音,轮回音是下沉的。所以不可以念成“哦(6)弥陀佛”,必须要规规矩矩念出“阿(a)弥陀佛”的清朗音声。

  一切众生,既有生命,首先发音的一定是“阿(a)”。它是开发的,上扬的,示现生命的生生不息。例如婴儿所发的第一声,以及开始学说话.都是“阿(a)的发音。至于“哦(o)”音是沉没的,向下的,甚至可以说是沉堕的音声。即如念唱华严字母的梵音,起腔由“阿(a)”字开端,到“陀“字完结,便是咒音的“声明”内义。

  持名念佛的法门,如果只念“阿弥陀佛”四个字也就够了。人在临命终时,气息将绝,这四十字也念不出来时,就系心一缘,“阿……”也就够了.绝对够了!我说此话,绝对负责任,如果错了,我愿下地狱。但千万记住,系心一缘在“阿弥陀佛”的这个“阿(a)”字。甚至这一声也来不及念,念不出声了,就要断气了,那就不要出声,只要忆念就够了。

  “阿弥陀佛”这四个字,就是一个大秘密。

  “阿”在梵文中的含义,包含了:无量、无边、无际、无限、空、大、清净等等,很多的意思。总之,是一切众生的生发音,是开口音。

  “弥”是时间、寿命、无限的延长、延伸、连续绵远.无尽止的延续、伸展。

  “陀”是光明,无限的光明,乖量的光明,无边无际、无尽的光明.大而无外,小而无内。

  (五)

  因为“阿弥陀”这三个字的意思,无法用少数几个中文字表达出来,于是就照梵文名号译音。

  根据巴利文的发音,或根据后期的梵文发音,对于“阿弥陀”的:“陀”字,就念成“达”的字音。

  总之,“阿弥陀”即是无量寿、无量光。这便是一个大秘密。光和寿,代表空间和时间。“阿弥陀”即包括了无量美好的、殊胜的时问与空间。一切物理世界,三千大千世界都有生灭,只有时间、空间——光寿无量,没有生灭。它充满了法界,尽法界、遍虚空,无处没有光。白色白光,红色红光,黄色黄光,蓝色蓝光。黑色的也有光。虽然说:现代的光学常识.把光与色加以界说,白是融射一切光的表色,黑是隐役一切光的表色。其实,黑只是不反射光的相,它同为光之体所含摄.五彩、七彩、多彩的光,只因光波长短的不同,它所显示的表相~一光色即有不同。而光是无所不在,无所灭处的。所以说尽虚空,遍法界,无不在佛光普照之中。但虚空无尽,法界无穷。诸佛性光,也无穷尽。

  无量寿、无量光的“阿弥陀佛”,他究竟在哪里?我们的身心内外,无所不在,处处都在。那么,那光从何丽来?从跟见的电订光而言,它是从电能发生的,而电能是从宇宙问的能源而来的。但“能”又从何而来呢?最初最初的能,不是物理的,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自性光所感发的。所以“阿弥陀佛”无量寿光,即是我们的自性心光。念“南无阿弥陀佛”,自性心光就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