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林海呢?ba是一个老师对几十个学生,而现在是一个学生独霸十几个老师,学者们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功底也使林海受益匪浅。
一个多月下来,林海和这些人都成了忘年之交。
这次林海代表官方机构提出了几个极具开拓性的研究课题,对学者们实在是太具有吸引力了,竟有一种跃跃欲试一显身手的架势,他们毫不犹豫的答应了林海的要求,而且不要任何的报酬要求。连林海自己都为请教授讲师比请泥瓦匠都便宜而感到汗颜。不得已又到王晓燕那里申请了一笔专项资金,在孟凡英那里买了一些香肠腊肉等给送给了学者们。
这要是十几二十年以后说出去绝对是笑话,可现实就是如此。
林海现在拿着双份工资不是一般的有钱,bj军区的那份薪金加补贴每个月有七十六块,都由姑姑帮他领了以后寄到王晓燕那里。地方这一块提了副处级以后又上调了一级工资,每月有五十四块,合计正好是一百三十块。与祝建明参加工作十一年还拿三十八元月工资和余存家每月只有十几元的生活费相比,林海的收入已经高到天上去了。
林海专门问过严明这件事如何处理?
严明道:“这是国家和军队变相给你的奖励,是经过特别批准的,你就放心收着。以后多为国家做些贡献来报答吧!”
严琳和王晓燕经常笑林海是小财主。可是林海身上还是仅仅只有十几块钱,真正的财主是王晓燕。原来曲静放在她那里的钱只拿了五千块回去,剩下的说是就放王晓燕那里以备林海有什么急用。这样再连同俩人这几年攒下的,王晓燕共有两万多块钱在握,是万阳坐头把交椅的“富姐”。
而几年以后“万用户”才被人誉为富裕的标志。
林海拿双薪的事也被张援朝时时惦记着,隔三差五的到食堂买饭总是忘带了菜票,而且还要买好菜吃。林海最后干脆每顿饭就带一毛钱菜票去,反正大部分晚上都回省委领导院去住,也不指望在食堂解馋,这才遏制了张援朝的恶习。
不过有一天得知了张援朝的父亲从军分区司令员被提拔到了省军区当副司令员后,林海来了报复的机会,他道:“张伯伯升官了,可我父亲还什么都不是,张援朝你看该怎么办吧?”
结果把同寝室的人都喊上了林海还嫌不解气,最后又带上了严琳和王晓燕,还打电话叫来了孟凡英和余存家的女朋友韩淑华,一顿饭狠狠敲走了张援朝将近三十块才算了事。
唐山军分区在大地震中不折一人,又为防震抗震做出了巨大贡献,所属部队光立功的就有五百多人,张援朝父亲的提拔已是预料中的事。同时崔政委也被任命为天津警备区政治部主任。张援朝其实也有代父请客的意思在里面,这个钱回家可以翻倍敲回来。
经过近一个月紧锣密鼓的实地考察和理论文字工作,到了十二月下旬,分别题为《论河中省的农业体制现状及发展潜力》、《加快农副产品流通对全省经济的促进作用》、《提高经营及管理意识是我省经济战线的当务之急》、《论中小企业产品部分市场化的可行性》的四篇颇具分量的调研报告就出炉了。
虽然方贤明表过态让林海以自己的名义上报报告,但林海还是坚持用了政策研究室集体的名义,并在将报告交给办公厅领导时附了一份关于报告起草过程的说明。
先不用,光是标题和“省委办公厅政策研究室、河中大学经济系”的联合署名就足以让人震惊了。
办公厅的几位领导都是人精,见林海没有将报告直接交给严明等省委领导,而是按程序先报送了办公厅,对林海这种给办公厅送人情和脸上贴金的用意哪能不理解。反正报告的正确与否有林海担着,办公厅领导集体审也可以说是集体学习了一遍以后,便将报告一字不改的报送到了省委书记严明那里,接着又按严明的批示打印了多份送至了每个省委常委手中。
面对观点如此新颖、分析如此透彻、理论水平如此之高的四份报告,所有省委领导惊叹之余心里最想的就是和那些报告的起草者面对面的交流一番。虽然所有人都知道林海在其中功不可没,要不然一直沉寂无声的政策研究室为什么在他到任以后很快就有了如此起色?但这几份报告显然是一人引火、众人拾柴的结果,领导们对这种官方与学者的结合形式,以及学者们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同样也是产生了浓烈的兴趣。
于是,经过严明的拍板和林海的从中联系,所有报告起草人,包括了河大的领导和省委领导们利用星期天进行了天的交流,或者在某些言辞话语上也可以用辩论来形容。这次交流对于那些长期在封闭环境中和固定模式下考虑问题和开展工作的领导们给与了相当大的启迪,尽管还有很多的担心和疑虑,但也使他们不得不对原来的观点认识进行一些新的思索和部分修正,在很大的程度上肯定了几份报告积极的一面。
十几天以后,报告的基都被列入了省委七七年的工作计划。但在步伐和深度广度上还是减缓了一些。
这也使得林海第一次真切的感到了改革开放路线的确定之艰难,这远不是振臂一挥就可以实现的。同时他也对以后要开展的真理问题大讨论和拨乱反正工作的重大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林海现在回头一看,改革开放之路自始至终完条充满了艰难险阻的破冰之旅。自己这个过来人仍回避不了这个历程。
下载
这次政策研究室主持了推出了几个重量级的报告受到了省委领导的表扬,并将林海以外的参与报告起草的其他三人各提了一级,还让边为翰列席了几次讨论经济工作的常委会,办公厅也捎带着脸上有光,这在机关中引起了相当大的轰动。不但再一次验证了林海是官场福星,也使得各方对政策研究室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竟破例的有其它处室的干部提出要调到政策研究室来。最后办公厅领导决定由一名办公厅副主任兼任政策研究室主任一职,让刚对林海动了手脚方贤明重重的挨了一闷棍,后悔当初不听人所劝,不然这次即使当不了主任,但升为正处级还是十拿九稳的。
不论从能力还是背景上,领导们都宁愿选择林海而放弃方贤明,为林海今后的工作扫清障碍。大家都还指望着林海为办公厅再出成绩呢!
不仅如此,办公厅领导还以提高工作效率为由在车队里指定了一台吉普车给政策研究室使用,但又不给配司机,那不明摆着是给林海专用的吗?
当然这次河大的领导和学者们也为能够为全省的大计方针提供服务而欣喜若狂,特别是省委书记严明在座谈会上提出了今后要经常请各方面的学者给省委领导甚至厅局一级的干部讲课,同时希望继续加强大专院校与党政机关的合作,这让他们实实在在的看到了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春天的到来。
而林海则借机提出了他早已在酝酿的人才培养计划。
林海现在缺人啊!他不是缺官场中的人,而是缺能在经济领域里拓展市场的人。
要实现自己今世的理想,就必须要有一个非国有的、自己能够控制的经济王国来做后盾。如今商机遍地都是,可是由谁来做呢?许亮是其中之一,但多少还得给他带个官帽。其他人才从那里来?
现在的大学工农兵学员原则上是哪来回哪里去,有一些知青学员也是毕业后统一分配,而且起码在十年之内不会有人愿意到集体或私营企业工作,这一段空缺怎么办?
林海想来思去,还是得从自己的老根据地想想办法。
第一三一章 再起波澜的升迁
年底,林海向河大领导提出了一个建议,由河大用函授教育的方式来为陆山县培养经济和法律方面的人才,届时河大只需要发给结业证就可以了,同时他也提出了办学教学的大致方式。
林海需要的不是文凭,而是有经营和管理能力的实用型人才。
这十年以来第一次有单位主动提出来要委托大专院校为他们培养人才,林海的建议立刻引起了河大领导和学者们高度上重视,同时在校园里也引起了轰动。经过了多次讨论和征求意见后,河中大学同意了林海的建议并制定了函授办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陆山县那边是绝对没有问题的,林海和河大一商议定了以后立即打了个电话给王士安,要求第一批先从农村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中招收一百五十名学员,其中小河公社原来选拔的那些人都要包括在里面。全部的学费由小河公社担个大头,以后每年再招收一批。
王士安道:“这倒是一件好事,可是你为什么只在农村青年里找,不把面再扩大一些呢?也可以把我算在里面嘛!”
林海道:“,这些人是我们自己要用的,那些吃商品粮的人和下乡知青的目标招工,培养完了你能留得住吗?我们就是要给那些地地道道的农村青年以奔头,不但要让他们学知识,还要组织他们到外面去开阔眼界,今后要让他们遍布全国。至于你说你也想上学,这倒是给我提了个醒,愿意学的干部跟着学也可以,但我估计过两年国家会有更适应在职人员的高等教育方式出台,在任用干部上也会逐渐考虑文化程度,你们还是在基础文化上多下点功夫好些,到时候拿一个正正规规的学历。”
农村青年不离开家也可以上大学,而且学费主要由公家承担,学成以后还可以派到外面去工作,这个消息立刻轰动了整个陆山县。小河公社以外的那些农家子女们也看到了新的希望,报名者竟达到了二千多人,这让杨定远王士安等大伤脑筋,公开抱怨林海惹完了事又撒手不管了,把一摊子难题都留给了他们。不过抱怨归抱怨,事情还是得办好,最后只得采用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又央求林海与河大商议再追加了五十个名额,这才好歹算把事情摆平了。
陆山县这么大的闹腾,平阳地委书记庄永华不可能不知道,一个电话就告到了宋汉杰那里。
面对宋汉杰假装没好气的询问,林海信誓旦旦道:“宋伯伯,我就要用这些人几年之内给你打造出来一个在市场大潮中行驶的经济航空母舰来。”
宋汉杰道:“我真是不知道你小子将来到底想干什么?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你看看,你现在一个人把工农兵学商都占全了。”
林海仔细一想,“可不是吗?还真的都全了!”
宋汉杰只顾摆长辈的架子,一时忘了在孙云霞面前同样也说不得林海半点不是,话音刚落立时就惹来了一阵噪舌,他只得无奈的大冷天到院子里散步躲清静去了,不过心里倒是对林海的宏大目标暗自称奇,不禁又想到了老来所依的事。
随着十一月初中央做出了撤销张雨春河中省委副书记职务接受进一步审查的决定后,十二月河中省又相继有两个革委会副主任和一个宣传部长被免除了职务,分别离休或降职使用。马民远调整为主管党群工作的副书记,而宋汉杰则升任省委副书记接任了原来马民远管的一摊。
令林海惊讶的是从中央部委调来的一位革委会副主任竟王晓燕的公公,而且仍是主管政法工作。看来历史变中有不便,不变中又有变。不过今世林海已经不用为此事操心了。
接下来河中省也开始了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