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换源:

第5部分阅读

作品:医治小常识-奇方妙术|作者:vava9|分类:综合类型|更新:2025-05-22 09:40:20|下载:医治小常识-奇方妙术TXT下载
  腭神经痛常突然抽痛,阵阵发作,疼痛闪电样,颇剧,分布于各该神经支配

  区,如面部、枕部、颞部、咽喉部等处,颈椎病常伴后枕持续性胀痛、抽痛,

  有时放射到上臂、手指,常因疼痛而致颈项转动不便。颈项或眼部肌肉长期

  紧张所引起的头痛,称为肌紧张性头痛,通常是持续性胀痛、钝痛、扳紧样

  痛、颈项后枕部吊紧样痛等,可整日持续存在,时轻时重,可历经数月、数

  年不止。这种紧张性头痛与工作姿势不良、光线不足、低头工作过久等有关。

  血管性头痛是颅外软组织内血管的收缩、舒张、牵拉等引起的头痛。全

  身感染发热,癫痫发作后,急性颅脑外伤、过敏反应、高空缺氧、高血压、

  月经期以及血管本身病变均可引起血管性头痛。常见的血管性头痛为偏头

  痛,偏头痛为周期发作性头痛。发作前有些思睡,脾气急躁等,常有左侧眼

  前或右侧眼前发花、闪光、闪星火等视幻觉,头痛常在视幻觉消失后的对侧

  头部出现,可扩散到整个头部,以颞、额、眼眶后等部位较多见,常限于一

  半头部,但也有两侧交替。疼痛颇剧,可伴随恶心、呕吐、畏光、怕响声、

  情绪波动、全身乏力;少数病人可伴有视力模糊不清或短暂失明。

  官能性头痛是由于精神兴奋,抑制失调所引起的。以头胀、头重、头麻、

  头紧等不适的感觉为主;同时常伴有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乏

  力、精神萎靡或遗精等神经衰弱的症状。

  某些中毒和代谢障碍也可引起头痛,如尿毒症、糖尿病、低血压、高血

  压、中暑、贫血、毒血症、卧室空气混浊、便秘等。

  头痛原因很多,不宜随便服用止痛片,应到医院准确诊断,根据不同病

  因进行治疗。

  【简易疗法】

  1。笑疗法。头痛并非一定脑子里有病。颅内只有血管、脑膜和少数神经

  (三叉神经、舌咽和迷走神经、第一至三颈神经)有痛觉,而头部绝大多数

  的疼痛敏感部位是在颅外,即头皮、肌肉和血管等组织。百分之九十以上的

  头痛病人得的是一种“紧张性头痛”。人们遇到不愉快的事情,“眉头紧锁”,

  额部、头部、颈部的肌肉都绷得紧紧的,处于收缩状态,久之,形成“紧张

  性头痛”。用脑过度、失眠等也能引起头痛。

  慢性头痛除用药物治疗外,“笑疗”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而且效果

  良好。

  英国著名化学家法拉第年轻时,从事艰苦的科学研究工作,经常头痛失

  眠,百药不效,有位医师建议他采用笑的疗法。法拉第采纳这一建议,经常

  看喜剧,大笑而归,全身轻松,久而久之,他的顽固性头痛终于治愈了。

  笑,能调节大脑神经,消除紧张,促进食欲和睡眠,增加消化液的分泌

  和消化道的功能,能调整植物神经系统的机能。笑还能引起面部肌肉和胸部、

  腹部肌肉运动,甚至四肢的肌肉也都活动起来,肌肉的运动使血液循环和淋

  巴循环加快,呼吸加深,肺活量增大,从而增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抗病

  能力。

  笑能刺激大脑产生苯邻乙酚胺的激素,例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

  等等,这些激素是一种天然的麻醉剂,能解除疼痛,缓解慢性过敏症等。笑,

  不仅能治慢性头痛,而且也可以治疗全身疼痛。

  2。常做伸颈运动。伸颈运动的全套动作是:

  把头转到右边,就像从右面回头向后看一样,把右手食指置于左脸颊,

  大拇指则置于下巴,轻轻地把头推向右边;同时用左手从头顶伸过去,把中

  指触到右耳顶部,然后轻轻地把头往胸部方向拉下(若这一动作会伤到筋,

  或感到头晕的话,应停止再拉)。

  过了十秒钟后,改做相反方向动作,即把头转向左边做。也是十秒,如

  此反复,各做三次为一套。每天隔二小时做一套。

  这项伸颈运动,作用在于伸展和放松颈部紧张的肌肉和纤维组织。慢性

  头痛的原因主要来自紧张的颈部肌肉和纤维组织,而它们的紧张性是由于精

  神压力,神经紧张,工作时头部和颈部位置不当以及头部受伤等所引起的。

  伸颈运动可以解除这种紧张性引起的头痛。

  3。咸盐疗法:食盐会引起体内激素发生反应,从而导致周期性偏头痛,

  或者引起血管性头痛(血管突然收缩或过度扩张)。因此,在头痛时,如吃

  低盐饮食,就可以增加血管对几种周期性偏头痛病因的抵抗力。反之,如果

  吃高盐饮食,则会加重病情,甚则疼痛难忍。因此,吃低盐食物能减轻头痛。

  4。音乐止痛法:选择病人喜爱的音乐或戏曲,让病人听,边听边随节奏

  用手拍,点子等方式打拍子。听时,两眼集中注视某一处,或闭上眼睛。手

  可以放在收录机的音量开关上,疼痛加重时,音量开大,疼痛缓解时,音量

  关小,让注意力一直不放在自身的疼痛上。这样就能达到止痛的效果。

  5。宜做腹式呼吸:让病人闭目或注视某一固定物,缓慢地以鼻吸气,以

  口呼气,吸气时腹部凸起,呼气时腹部凹陷,呼吸尽量缓慢深长。同时用手

  轻轻抚摩疼痛部位。这种腹式呼吸止痛法,可使病人保持松弛,常可缓解持

  续性疼痛。有时,还可帮助病人入睡。

  6。擦清凉油治头痛:可在前额或太阳穴揉擦清凉油。因为清凉油含有薄

  荷脑,它可封闭疼痛传入的信号,同时它引起局部的刺激,这一刺激在大脑

  引起新的兴奋灶,从而掩盖了疼痛的刺激。也有人解释,人体内的止痛物质

  内啡呔在薄荷脑的刺激下,可充分发挥它的止痛作用。

  【拔罐疗法】

  1。取穴:主穴:前额、颞侧痛者,取额中、太阳穴;头顶部、枕部痛者,

  取颈项中上段两侧压痛点、大推、百会穴(只点刺、不拔罐)。常规配穴:

  合谷、外关、曲池、阳陵泉、天宗等,每次选取一至二个穴位即可。单侧痛

  取患侧穴,双侧痛取双侧穴,由各种炎症引起的头痛配大椎穴;血压异常、

  发热恶寒、内分泌紊乱的疾病、神经衰弱者,配胸至骶段脊柱两侧全程膀胱

  经内侧循行线。

  治法一:采用毫针罐法(主穴施行出针罐法,配穴施行留针罐法)或皮

  肤针罐法(轻叩击);急性、感染性头痛者,宜采用刺罐法(主穴宜在穴位

  周围的显露小血管上点刺,吸拔出一至三毫升血液,效果更佳);慢性、顽

  固性头痛者,宜采用挑罐法,每次治疗先取二至三个穴位施行挑罐法,然后

  在其余穴位上施行单纯罐法。

  治法二:采用涂云香精等药罐法,贴伤湿止痛膏罐法等。

  治法三:寒性或虚寒性头痛者,宜选用敷姜、涂姜汁罐法或各种灸罐法。

  以上罐法均留罐十至十五分钟,每一至二日施术一次。

  治法四:采用走罐法,主要是用于配合背部膀胱经施术时用。

  2。取穴:天宗。

  治法:以毫针直刺穴位中心,又于该针的上、下方零点五寸处各进一针,

  使三针的位置呈锐角三角形,得气后留针十到十五分钟,起针后立即拔罐十

  至十五分钟。每一至二日施术一次,三次为一疗程。

  疗效举例:王某,女,四十一岁,四年来经常头痛。精神紧张,劳累、

  休息欠佳、头部受风寒刺激均为发作的诱因。头痛呈全头紧箍性隐痛,较少

  出现跳痛,热敷则痛减,每次痛发持续时间为二至三天,靠服中、西药物止

  痛,曾经医院系统检查后诊为“功能性头痛”。本次头痛发作,嘱其不服药

  物,取太阳、额中、百会(只灸)、新设、大椎等穴,施行姜艾灸罐法(每

  穴灸三壮);曲池、天宋等穴施行敷姜罐法,留罐十五分钟左右。术后头痛

  大减,翌日又施术一次,症状消除。为巩固疗效,继续隔日施术一次,一共

  施行拨罐术十次,功能性头痛病痊愈。

  【脐疗法】

  1。川白石散:白芷、川芎各零点五克,生石膏一克。共研为末,置于肚

  脐内,伤湿止痛膏封闭,用于偏头痛。

  疗效举例:此法治疗偏头痛五十六例,收效迅速。如:黄xx,女,五

  十六岁,偏头痛三年,尤以夜间为甚,经颅痛定,安定、安乃近、氨基比林

  等治疗无效。用上法后当晚痛减大半,次日头痛消失。

  出处:《浙江中医杂志》一九九○年第五期。

  2。芥菜子适量,研细末,温水调稠。填脐内,隔衣以壶盛热汤熨之,汗

  解。用于伤寒初觉头疼。

  出处:《理沦骈文》

  备注:伤寒、时疫俱妙。亦治急肚痛及小腹痛。

  3。胡椒、葱白、白草霜(即烧柴草的锅底烟熏子)各适量,共捣烂制成

  丸,纳脐中出汗。用于风寒头痛。

  出处:《理沦骈文》

  备注:并治寒腹痛。

  【敷贴疗法】

  1。药物:川芎一百克,南星三克,葱白适量,辰砂一点五克,酒五毫升。

  用法:川芎、南星、辰砂混合,研成细末,和葱白捣烂,调酒,敷贴于

  双侧太阳穴上,盖上纱布,用胶布固定。

  主治风寒头痛。

  2。川芎三克,白附子三克,葱白十五克混合捣烂敷贴太阳穴。用于治风

  寒头痛。

  3。生姜一块,雄黄适量。

  用法:将生姜切成薄片,把雄黄研成末撒在姜片上,再一片一片合住,

  外裹纸蘸湿,放在灶头上煨热,拿去后去纸,分贴两侧太阳穴。

  功效:祛风散寒,通窍止痛。适用于风寒头痛,痛无定处或偏头痛,遇

  风寒多发作者。

  4。药物:麻黄(去节)、杏仁各等量。

  用法,二药混合,捣烂如泥,敷贴于双侧太阳穴,盖上纱布,用胶布固

  定。

  功效:主治风寒头痛。

  5。药物:蓖麻子仁三克,乳香三克,食盐零点三克。

  用法:三药混合,共捣成膏,敷太阳穴上,盖上纱布,胶布固定。

  功效:主治风寒头痛。

  6。药物:川芎三克,白芷三克,大葱十五克。

  用法:川芎、白芷研为细末,加入大葱共捣如泥,外敷贴太阳穴。

  功效:祛风散寒,活络止痛。适用于头风头痛,痛连项背,遇风尤剧,

  常喜裹头者。

  7。药物:桂心三十克,黄酒适量。

  用法:剪去上星、百会穴位处的头发。将桂心研成粉末,过筛,调拌黄

  酒,分别敷贴于穴位上,覆盖纱布,用胶布固定。每日换药一次。

  功效:适用于风湿头痛。

  8。药物:大黄、芒硝各等量。

  用法:二药研成细末,过筛,调开水,涂敷太阳穴位。

  功效:主治风热头痛。

  9。药物草决明六十克。

  用法:将其研末,用茶水调匀成糊状,敷贴于两太阳穴上,于则换。

  功效:清肝明目。适用于头痛而眩,心烦易怒,眠差等肝阳头痛。对高

  血压头痛有效。

  10。药物:蚕砂十五克,生石膏三十克。

  制用:将上二药混合共研为末,醋调匀外敷前额。

  功效:清热解毒,化浊定痛。适用于头胀痛,甚欲烈,面赤,烦渴者。

  11。药物:吴茱萸十六克,生姜三十一克。

  制用:将吴茱萸研末,生姜捣烂,共炒热,喷白酒一口在药上,包足心

  涌泉。

  功效:辛温通阳,寻热下行。适用于头痛以下午及夜间剧烈者。

  12。药物:当归十二克,川芎六克,香附六克,食盐二十克。

  制用:将上药混合,研成粗末,炒热,用纱布包,外敷贴头痛处。

  功效:活血行瘀,通络止痛。适用于头痛反复日久,痛如锥刺。或有外

  伤史等。

  13。药物:荆芥十二克,薄荷六克,防风三克,菊花二十克,钩藤十二克。

  制用:各药研成细末,过筛,取适量面粉,水调成药丸,塞入鼻窍;取

  药末与麻油调匀,敷太阳、印堂、大椎穴。也可将各药加水煎汤,用毛巾蘸

  药汁贴额头部。

  14。药物:白芒三十克,冰片零点六克。

  制用:将二药碾成细末,取少许吸入鼻内。

  说明:此方也可用于牙痛。

  15。药物:羌活四十五克,独活(炒)四十五克,赤芍三十克,白芷二十

  克,石菖蒲十八克,葱头五个。

  制用:前五味药混合,研成粉末,过筛,另用葱头加水浓煎取汁,用药

  末调汁,敷于太阳、风池、风府穴位上,盖上纱布,用胶布固定,每日换药

  一次。

  功效:用于头痛,遇风痛甚者。

  16。药物:白萝卜二个。

  制用:白萝卜洗净,切成丝状,用干净纱布绞取汁液,约二十毫升,一

  次注入单侧鼻孔(左侧头痛则注入右侧鼻孔,右侧头痛则注入左侧鼻孔)。

  功效:此法用于偏头痛。

  17。药物:皂角适量。

  制用:将干净皂角晒(烘)干碾末,以麦管将药末吹入鼻中,得喷嚏痛

  立止。

  18。药物:乌头、南星、葱各适量。

  制用,将乌头、南星碾末,用葱捣汁调拌,涂于两侧太阳穴处。

  功效:对年久头痛亦立可止。

  19。药物,大蒜七个,僵蚕五十克。

  制用:先将地面烧红,在上面将蒜逐个磨成膏,另把僵蚕去头足,安放

  在蒜上,外用碗盖一夜,勿令透气,只取蚕研成末,嗅入鼻内,口中含水,

  甚效。

  来源:民间验方。

  20。大蒜一个去皮,捣烂取自然汁(亦可用生姜汁或葱白汁),令病人仰

  卧,垂头,将大蒜自然汁滴入鼻中,急令嗅入脑,眼中泪出即愈。

  21。头痛剧烈不可忍者,以硝石研末或以远志研末,吹入鼻中嗅之,立可

  止。

  22。患风头痛、畏冷者,用艾叶揉软如棉,以布包裹于头痛处,外用热水

  袋熨艾,使热气入内,良久即愈。

  23。生乌头去皮捣烂,用醋拌调和,摊涂于纱布上敷头痛处,不久痛即可

  止,每天晚上敷数次。此方治卒中恶风头痛尤妙。

  24。生半夏研末,加入少许百草霜(即烧柴草的锅底烟熏子),包入纸中

  作捻烧烟,就鼻内嗅烟入之,在口中含水,有涎出即吐去再含,对任何头风

  头痛,行两次即效。

  25。头痛初发时,用手按头上,有酸痛处即以朱笔记印之。取斑蝥一个去

  头、翅、足,按所记印的痛处,外面用半边核桃壳或小蚬壳盖上,用布扎好。

  过一夜即起一小泡。用银针刺破出黄水即愈。其痛若失,愈后永不复发。

  26。头风热痛者,用山豆根研末,香油调和涂于两太阳穴;也可用决明子

  炒研末,用茶调敷太阳穴,干则换敷。

  27。川楝子适量,加烧酒少许炒之并捣烂,入布袋内包裹,乘热熨痛处,

  左痛熨左侧,右痛熨右侧,可除病根,治偏头痛尤佳。

  28。偏正头风,痛不可忍者,取延胡素六克,青黛六克,牙皂四克去皮子,

  共捣为细末,用开水调和成丸如黄豆大,每以一丸水化开,灌入患者鼻内,

  左痛灌左,右痛灌右,另外再让病人口中咬铜币一枚,当有涎出即愈。

  29。取鲜万年青根削尖,蘸朱砂末塞鼻孔内,左痛塞右,右痛塞左,两边

  痛则全塞,取清鼻涕下,一周即愈。

  30。取荜拨三克,细辛六克,干姜十克,共研末,用酒调为糊状,敷头部

  痛处,治虚寒头痛。

  31。取山豆根十克,白芷十克,薄荷六克,栀子十克,共研细末,用浓茶

  调匀,敷于前额,治热盛头痛。

  【面针疗法】

  取穴:首面点、肝点、肾点面穴。

  治疗手法:用毫针针柄上端,在面部相应区域,用一定指力按压,当患

  者觉有疼痛或异常感觉时,即是所选穴位。针前进行严格消毒,用三十至三

  十二号毫针,在选定穴位上徐徐刺入,得气后留针十至三十分钟,每隔五至

  十分钟捻转一次,起针时,注意按压针孔,防止出血。

  疗程:每日或隔日一次,十次为一疗程。

  【鼻针疗法】

  取穴:心穴、首面穴鼻部穴位。

  治疗手法:针刺前常规消毒。刺首面穴,可持三十号二寸毫针,由额正

  中处向眉心透针。用三十至三十二号零点五寸不锈钢毫针,透刺心穴。待患

  者出现酸、胀感时,可留针十至二十分钟,每五至十分钟捻转一次。

  疗程:一般以十次为一个疗程,隔日或每日一次,二个疗程之间休息七

  天左右。

  【脊背针疗法】

  取主穴:胸六穴;配穴:胸5、胸8、后合谷。

  治疗手法:患者取端坐位,两臂交叉于胸前,头部尽量前倾,两肩下垂,

  使背部皮肤绷紧。对穴位部位常规消毒,医者右手持针,针尖向上,与皮肤

  呈三十至四十度角,快速刺入皮肤,顺脊柱向下沿皮下刺入一点五至二寸。

  注意不可直刺深入内脏和脊髓。

  疗程:急性病每日一次,续针三日后改为隔日一次,十次为一个疗程。

  注:妊娠期和有严重出血倾向者,不宜采用本法。

  【足针疗法】

  取穴:足底后缘中点上一寸(即足穴一),第二趾的第二趾关节内侧赤

  白肉际(即足穴二十四)第三趾的第二趾关节内侧赤白肉际(即足穴二十五)。

  治疗手法:针前对穴位常规消毒,以一寸长毫针速刺穴位,深零点五寸,

  留针三十分钟。左侧病取左侧穴、右侧病取右侧穴,两侧病取两侧穴。

  疗程:每日或隔日针治一次,七至十天为一疗程,休息二至三天,再行

  第二疗程。

  注意:足针进针较痛,刺激较强,针刺前应取得病人合作,并采取快速

  无痛或微痛进针法,亦可采取穴位按摩法及艾条熏灸法。

  疗效:显著。

  【皮内针疗法】

  取穴:完骨(双侧)、风池(双侧)。

  治疗方法:以颗粒型皮内针自完骨进针,向耳垂方向斜行埋针,或由风

  池进针向下垂直埋针,然后用胶布固定。留针期间应经常按压埋针处,每天

  可按压三至四次,每次一至二分钟,以加强刺激,增强疗效。两穴隔日交替

  轮流选用。

  疗程:一般一至二天,最长可埋六至七天,夏天埋针不宜超过二天,以

  防止感染。

  【一指禅疗法】

  推印堂至神庭,印堂至丝竹空到太阳、印堂经四白至瞳子髎到太阳、太

  阳经悬厘到风池,抹前额,按太阳,循耳后抹至风池,再拿风池,按风府,

  推膏肓俞,拿肩井,搓两肋。虚证多抹少推,实证多推少抹。虚证推治时让

  病人闭上眼睛,以免头昏眼花。在抹治时要病人睁目,以免头胀。肝阳头痛,

  先推后拿;风寒头痛先拿后推,即先拿风池,后推印堂,太阳等穴。

  【毫针疗法】

  1。取主穴:风池、头维、通灭、合谷、三阳络。

  临证配穴;若前头痛加上星、阳白;头顶痛加百会、前顶,后头痛加天

  柱、后顶;侧头痛加率谷、太阳。

  治疗手法:针宜泻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

  主治:风湿头痛,症见遇风寒而诱发,痛多偏于一侧,多伴鼻塞流涕、

  苔白、脉弦紧。

  2。取主穴:悬颅、颌厌、太冲、太溪、内庭。

  临证配穴:若目赤加关冲放血。

  治疗手法:针宜泻法,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

  主治:肝阳头痛,症见头角抽搐,多偏于一侧,眩晕,面部烘热,多烦

  善怒,口苦,脉弦。

  3。取穴:中院、丰隆、百会、印堂。

  临证配穴:若呕吐加内关;便溏加天枢。

  治疗手法:针宜泻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

  主治:痰浊头痛,症见头额昏痛如裹,胸脘痞闷,便溏、苦腻、脉滑。

  4。取穴:上星、血海、足三里、三阴交。

  治疗手法:针宜补法。

  主治:血虚头痛,症见痛势绵绵,休息痛减、心悸、神疲。

  5。取穴:阿是穴、合谷、三阴交。补泻兼施。

  主治:头痛如刺,经久不愈,痛处不移,记忆减退、舌紫,脉涩的瘀血

  头痛。

  【巨针疗法】

  取主穴:大椎透至阳,上星透百会。

  临证配穴:风袭经络头痛加风池;肝阳上亢,太冲透涌泉;气血两虚头

  痛,加足三里、血海。

  治疗手法:大椎透至阳用插刺法进针后留针十五分钟。上星透百会用指

  切法进针后立即将针拔出,并放血数滴,此法适用风袭经络和肝阳上亢者。

  气血两虚者留针。风袭经络,刺风池,太冲透涌泉用泻法。气血两虚足三里,

  血海,用补法。隔日一次,十次为一疗程。

  疗效举例:孙x,四十二岁,左侧头痛二年余,时发时止,口苦少寐,

  易怒,舌红苔薄白,属肝阳上亢头痛。取穴:通天针,大椎透至阳,太冲透

  涌泉,交替取穴,共针十二次痊愈。

  【灸法】

  1。艾灸:自制艾绒团二十只,疼痛处放上薄姜片,姜上放置艾团,点燃。

  当患者局部有热痛感时,即镊姜片来回移动,以能忍受为度。先灸一侧痛处

  五壮,然后再灸另一侧。

  2。灯心灸:

  取穴:印堂、前发际、日角、太阳、耳壳后小静脉、百会、后发际、百

  劳穴,然后取背部胸椎及胸椎两旁之皮肤异点。

  方法:先将施灸穴位常规消毒,左手持有方孔的古钱一枚按于穴位上,

  右手持粗灯芯一根,蘸以菜籽油,灯芯点燃后,对准钱眼的穴位上迅速的灸,

  当的及皮肤时,发出拍的声响。每穴只灼灸一次。局部有红晕,应保持清洁,

  以防感染。一般一次见效,痛未全止者,隔二至三天再灼灸一次,三次为一

  疗程。第一次未见效者,不宜再灸。本方除治头痛外,对于三叉神经痛、偏

  头痛也有明显效果,轻者取患侧太阳、悬颅两穴,灸后痛止,重者加灸以下

  各穴。三叉神经第一支痛者加灸攒竹、阳白;第二支痛者加颧髎、耳门;第

  三支痛者加夹承浆、颊车、翳风。反复发作者爆灸肝俞、胆俞及附近的皮肤

  异点或对侧足临泣。取面部胸部穴位施灸时,要注意病人体位,防止垂直施

  灸,以免热油滴在皮肤上。在面部穴位施灸时,嘱病人闭眼,以防爆灸时火

  星溅入眼内。注意:高热、烦渴、谵语、唇焦、咯血、多梦病患者,禁用本

  疗法。

  【切压小根穴】

  小根穴位于小指沿甲根后缘皮肤零点一厘米处,自内角至外角,呈弧形,

  即甲根基部。

  方法:可用拇指或食、中指甲切压患者小根穴,(亦可自压)。切压时

  有明显的痛感,刺激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一般每次切压三至五分钟症状

  即可缓解,如不缓解,可三至五分钟移动一下切压点,一次治疗的时间为二

  十至三十分钟,可持续切压,亦可一压一放地进行。如果切压时症状缓解,

  停止后头痛又发作,可能是切压时间不足或过轻,可换点并延长时间,但不

  可切压过重。本法可作为各种原因所致头痛的临时止痛措施。

  【穴位埋线疗法】

  取穴:太阳穴(两边)、印堂穴、两边头维穴。

  方法:穴位局部常规消毒,甩零点二五至百分之零点五的普鲁卡因一至

  二毫升,在穴位标定的进出口各注二个皮丘(事先做过敏试验),甩消毒的

  不锈钢三角针穿上选好的消毒羊肠线(一至二号铬制羊肠线),用持针器将

  弯针刺入穴位,经穴位底穿过出针,把线的游离端拉入进针口的皮下,在另

  一端紧贴皮肤处把线剪断。然后用纱布按摩使线头退入皮下,用消毒纱布敷

  盖,胶布固定即可。此法适用于治疗神经性头痛。

  【点刺放血疗法】

  主穴:双太阳、印堂。配穴:胀痛以前额为剧者,加双攒竹;疼痛以巅

  顶为甚者,加百会;剧痛再加四神聪;痛兼颈项强者,加双风池;眩晕欲仆、

  眼花、耳鸣等症状突出者加双头维穴。

  方法:患者取坐位,穴位常规消毒后,用消毒弹簧刺血针或三棱针点刺

  各穴约零点二厘米深,每穴挤血五至六滴,多至十余滴(体质壮实、头痛严

  重者,放血宜多,反之宜少)。每日或间日一次,十次为一疗程。此法适用

  于治疗高血压性头痛。

  【挑治疗法】

  用特制的带抓钩的挑针或三棱针较好,也可用扣针或缝衣针。

  找点:在颈椎两旁寻找,其特征为突出皮肤、略带光泽、压之不退的呈

  淡红、灰、棕色不等的小五疹样,若一下看不出,可用手指或棉花反复推擦

  直至呈现;若仍然找不到,可在大椎穴旁开五分,或百劳穴、风池穴处轮流

  挑治。

  手法:找到点后用碘酒、酒精作常规消毒,先挑破表皮,然后用半钩半

  挑的手法寻找纤维状物,挑起时弹扯拉拨一下,力求起到疏通经络的作用,

  然后挑断,如此反复扯挑(纤维状物少者十几条,多者数十条不等)。此法

  适用于治疗神经性头痛。注意:施治手法应由轻而重,循序渐进。挑治后应

  戒酒及辛辣刺激性食物,并避免精神刺激。在过饥、过饱、过劳情况下不宜

  施治,颅内有占位性病变者亦不应挑治。

  【点刺疗法】

  取太阳(双)、鱼腰(双)及印堂等穴。常规消毒后,用十号三棱针点

  刺以上各穴,挤血适量,然后用棉球按压针孔即可。此法适用于治疗神经性

  头痛。

  【穴位封闭法】

  用每一百毫升生理盐水含四毫克地塞米松的药液十毫升,用五号注射用

  针头,抽取药液分别注入风池(双)、率谷(双),每穴二点五毫升,二至

  三天注射一次,十次为一疗程。

  【耳穴疗法】

  1。治全头痛。(即整个头颅疼痛)

  取穴:耳尖、神门、皮质下、枕、颞、额、心、肝、肾、交感。

  临证配穴:感染引起者加肺、肾上腺,对屏尖;高血压者加肝阳或降压

  沟、耳尖。

  治疗方法:在上述穴位找出痛点一至三对,随病情选择治疗方法。头痛

  剧烈时用耳针强刺激,可透刺有关穴位(如枕透额,神门透肾等)顺时针方

  向捻针为主,留针时间宜长,可留一至二十四小时,或配合耳尖放血;或可

  用百分之二普鲁卡因穴位注射,每日一至二次。疼痛轻微,病程较长者,采

  用埋针,压丸、贴磁、耳针、药线灸均可。耳针者每日一次,每次二十至三

  十分钟;药线点灸者尚可在头部的上星、百会、太阳、风池(双侧)、双眉

  内侧端的攒竹穴处各点灸一壮配合,每日一次。也可于患者耳背上三分之一

  近耳根部显露的血管放血,出血量在一毫升以上,每周或隔周放血一次,五

  次为一疗程。

  2。治前头痛(即前额部疼痛)。取穴:额、神门、皮质下、胃、缘中。

  临证配穴:鼻窦炎引起者加内鼻、外鼻、肾上腺或对屏尖,发热者加轮三、

  四、五点刺放血,屈光不正引起的加眼或目1、目2;神经衰弱引起的加心、

  肾、缘中。治疗方法:同全头痛。

  3。治后头痛(即枕后部疼痛)。取穴:枕、顶、膀胱、肾、脑干、颈椎、

  神门、耳尖、高血压者加耳尖或降压沟。治疗方法:同全头痛。

  4。治偏头痛(即一侧性头痛)。取穴:颞、肝、胆、交感、外耳、皮质

  下、神门、枕小神经点、肾。临证配穴;发作与月经周期有关者加内分泌、

  缘中;伴恶心呕吐者加胃、枕。治疗方法:同全头痛。

  5。治头顶痛(即头顶部疼痛)。取穴:顶、枕、肝、膀胱、皮质下、神

  门。治疗方法:同全头痛。

  【耳针疗法】

  1。取穴:头痛时按头痛部位取双侧相应耳穴(如前头部取额,颞侧痛取

  太阳,后头痛取枕)、枕小神经点、皮质下、神门穴。治疗方法:以三十号

  耳针直刺,进针深度为一至二毫米,进针后捻转一次,留针十五分钟。

  疗效:重度头痛五例,经耳针治疗后转为轻度二例,中度三例;中度头

  痛三十例,转为轻度二十一例,消失四例,无效五例;轻度头痛二十例,转

  为消失十二例,无效八例。总之,经耳针治疗的五十五例头痛期患者,其即

  时效应为有效(包括不同程度的头痛减轻与消失)四十二例(占百分之七十

  六点四),无效十三例(占百分之二十三点六)。

  2。取主穴:取神门、脑、皮质下耳穴。

  临证配穴:前额及双鬓角痛加额、太阳;两侧及偏头痛加太阳、肝、胆;

  巅顶痛加顶、肝;枕后痛加枕、膀胱。风寒型加肺、兴奋点;风热型加扁桃

  体一;肝阳型加肝、胆;肾虚型加肾、肝;气血亏虚型加心、脾;痰浊型加

  肺、脾。每次取四至五穴,其中主穴二至三穴,配穴一至二穴。

  治疗方法:耳压冰片法:用废圆珠笔尖均匀按压穴位处,找出痛敏感点;

  或用耳穴探测仪找出良导点;或用肉眼观测法发现阳性反应点(可见皮肤变

  色、皮疹或糜烂、脱屑等)。用废圆珠笔尖用力按压敏感点,压出一个凹陷,

  然后将二至三毫米大小的冰片(块状比片状疗效好)置于零点六平方厘米大

  小的胶布上,贴压凹陷处,用力按压,以有酸、胀、麻、痛感为度,嘱患者

  每日于三餐后及睡觉前半小时共按压四次,每次每穴用力按压五十下,如头

  痛发作时,可立即按压一至三分钟。外感性头痛贴压双耳;内伤性头痛贴压

  单侧,左右交替,三日更换一次。顽固性头痛在神门、脑等穴的耳背对应点

  上用冰片或王不留行籽加压。外感性及肝阳型手法要重,按压角度垂直于穴

  位处。肾虚及气血亏虚型手法要轻,既按且揉,以压丸不滚动为原则。

  疗效:痊愈(头痛消失,三个月内未复发者)三十四例,占百分之六十

  五点四;显效(头痛消失,但三个月内又复发,经耳压后头痛又消失者)十

  例;占百分之十九点二;好转(疼痛程度减轻,发作次数减少)八例,占百

  分之十五点四,总有效率百分之百。

  出处:《河南中医》一九八八,五,三十三。

  3。取穴:枕、额、颏耳穴。

  治疗方法:耳针或耳穴埋针法:用经络探测仪找到痛点并在测导电量处

  进针,针刺处感觉痛、热、胀,麻等,如用螺旋状耳针,进针后用橡胶布封

  住,以免耳针脱落。留针二至四日。在留针时间若出现头痛瞩患者自行按压

  之。二次埋针间休针一至二日。若用毫针,进针深度为一至二毫米,不贯穿

  耳廓,留针三十分钟,每五至十分钟捻转一次,每日治疗一次。四次为一疗

  程。

  疗效:经上法耳针治疗四十二例中,头痛消失二十七例,占百分之六十

  四点二十九,减轻十五例。占百分之三十五点七一。

  出处:《北京医学》一九八○,四,二百一十二。

  【耳穴压丸法】

  l。取主穴:神门、额、枕、大肠、皮质下等相应部位和脏腑辨证取穴,

  如侧头痛取三焦、胆,前头痛取胃、大肠,后头痛取膀胱、肾耳穴。

  治疗方法:用胶布剪成一乘零点八厘米的小方块,将王不留行籽放于胶

  布中心,然后贴在所选的耳穴上,每穴按压一至二分钟,每日按压三至五次,

  间隔三至五日更换一次胶布。五次一疗程,休息二至三日再作第二疗程。

  疗效:用此法治疗痊愈二十例,显效二十例,好转十八例,无效二例,

  总有效五十八例,占百分之九十六点六。

  出处:《上海针灸杂志》一九八八,二;二十七。

  2。取主穴:神门、脑干、镇静耳穴;配穴:脑点、头痛。

  治疗方法:将胶布剪成菱形,将选好的绿豆敷于胶布中心,贴前用于棉

  球将耳穴周围擦净,然后将敷胶布的绿豆对准选定的穴贴紧。

  疗效:用此法观察治疗十一例患者,痊愈二例,显效四例,好转四例,

  无效一例。有效率为百分之九十点九。

  出处:《赤脚医生杂志》一九七七,九,十六。

  3。取主穴:耳尖、神门、皮质下、枕耳穴为基本穴。

  临证配穴:若辨证属肝郁气滞者加肝穴,心脾两虚者加心、脾穴,肾虚

  者加肾,内分泌穴,胃炎和降加胃、三焦穴。又循经取穴;头痛病位在太阳

  者加膀胱穴,阳明者加额穴,少阳者加颞穴,厥阴者加肝穴。

  治疗方法:取王不留行数粒,方形胶布(零点六乘零点六厘米大小)数

  块。用弹簧压力探摩捧选定穴位后,左手固定耳廓,右手用弯或直的血管钳,

  持取已贴好王不留行的胶布,对准穴位贴,并施加压力,使患者感到耳廓有

  酸、麻、胀、热等感觉为宜。若能入静,并意守按压的耳穴,将气功窝入耳

  压法中,疗效更好,每贴药一次,可放置耳穴上二至五日。七次为一疗程。

  一疗程后休息一至二天再进行下一疗程。

  疗效:经治疗二至十五次,平均七次,观察记录,有五十九例疼痛完全

  消失;随访半年无复发。四十一例疼痛明显减轻,或发作次数明显减少,五

  例无效。

  出处:《浙江中医杂志》一九八七,九。

  4。取穴:神门、枕、脑、额、肝、肾、胆耳穴。

  治疗方法:取王不留行数粒,方形胶布(零点六乘零点六厘米)大小数

  块,将王不留行籽放胶布中心,选一侧耳穴二至四穴,贴前用于棉球将耳穴

  周围擦净,然后将敷胶布王不留行籽对准选定的穴贴紧。贴压三至五天换一

  次,压丸期间,每日三餐饭后和头痛发作时,患者自行按压耳穴。

  【指压疗法】

  1。双手拇指抹前额,抹时从两眉中间印堂穴向上抹至前发际,再从印堂

  向两边抹至太阳穴,各五十次。

  2。双手拇指抵住太阳穴,用力揉按,以局部酸胀为宜,约一分钟。用于

  偏头痛。

  3。微屈手指,用四个手指由病侧头维穴起,至风池穴止,用力划头侧部,

  以局部有热感为宜,约二分钟。用于偏头痛。

  4。用拇指外侧缘,先自耳上向脑后推抹,再用其余四指自耳后上方向下

  推抹,各约三十次,两侧交替进行。

  5。用拇指端按压百会穴,并用双手十指指端叩击头部(以痛处为主),

  双手交替进行,叩击约三分钟。

  6。双手抱拢头部,用双手食指分别抵住双侧风池穴,用力揉捻,以痛胀

  感上传为宜,约二分钟。

  7。用拇指自耳后推抹至锁骨窝中,两侧各十五次。

  8。用拇、食、中三指提拿肩井穴、拿捏合谷穴,各五次。

  9。用双手或单手的拇指或食指,捏紧病侧头皮,提起,放松,反复操作,

  约三分钟。

  10。坐位,一腿搭于另一腿上,用拇指指端捏揉大敦穴,约一分钟。

  11。用指甲切压手指的甲根穴。前额痛取双侧甲根的食根穴,偏头痛取患

  侧甲根的环根穴,头顶、后头痛取双侧甲根的小根穴。切压时要有明显的痛

  感,以能耐受为度。每次约三至五分钟,若未缓解则持续切压。

  说明:甲根穴位于手指背侧,沿甲根后缘自内角至外角向皮肤部零点一

  厘米处,呈弧形。每指一穴,双手共十穴。每指的甲根穴分别称为:拇根穴、

  食根穴、中根穴、环根穴、小根穴。

  【膏摩疗法】药方:当归、吴茱萸、乌头、莽草、蜀椒、川芎、白芷、

  附子各等份适量。

  制用:先按处方配制成软膏,然后将膏少许涂抹于体表穴位上(患处),

  再采用摩法治疗。

  注意:膏摩方中含有毒性药物,不可入口。

  【胸穴指压疗法】

  1。取主穴:剑上(胸骨剑突与胸骨体结合处),或剑尖(剑突尖处;配

  穴:锁上一(位于胸锁关节处,锁骨内端的上缘)、反应压痛点。治疗手法:

  采用滑动指压法,向上压剑突尖;再将手指按入胸骨上窝,压向锁骨端。

  【鼻疗法】

  1。药物:瓜蒂、松萝条各等份。制用:共研末,用右手食指取少许(零

  点三克左右),按于鼻孔,吸入鼻内,每日三至五次。

  2。药物:羌活、独活、藁本、防风、川芎、蔓荆子各九克,甘草三克。

  制用:共研末。用右手食指取少许(零点三克左右),按于鼻孔,吸入鼻内,

  每日三至五次。

  3。药物,防风、瓜蒂、黍芦等分适量。制用:共研末。用右手食指取零

  点三克左右,按于鼻孔,吸入鼻内,每日三至五次。

  4。药物:雄黄、盆硝、川芎、白芷、乳香、没药各等份适量。

  制用:共研末。用右手食指取零点三克左右,按于鼻孔,吸入鼻内,每

  日三至五次。

  5。取细辛、白芷、藿香、川芎、踯躅花各九克,研末,鼻。

  【撮痧疗法】

  取穴:头部太阳、印堂穴;颈部风池穴。

  操作方法:将手指用清水湿润,五指弯曲,用食指与中指的第二指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