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罡变》 第132章

大范京城,就此陷入了大乱之中。

第一百八十章为帝,人心

京城的动荡,在持续了五天之后。五位中枢宰臣之中,处于最下风且与卫王颇有一些交情的王化,终于息止了自己等上那张宝座的念头,开始传信泸州,向卫王求援。

卫无忌在回返泸州之后,早就将一切情况都向自己的爷爷说明了。卫王对京城的内情,可谓是了如指掌,值此之际,自然是满口应下。当天,十万大军便聚集了起来,浩浩荡荡的朝大范国京城开去。

沿途之上,诸多和别的宰臣有联系,或者有自立之心的大城镇守将军,都曾伺机偷袭,但是,在泸州占有绝对优势地位的修士监控之下,非但没有就此受到折损,反而将计就计,将他们打了一个稀里哗啦。

只不过行至半途,泸州军便九战九截,士气如同长虹贯日。不可遏止!声威更是震动的整个大范国都惊心不已。以至于,在接下来的路途之上,剩余的诸城镇守将军,根本就不敢再起丝毫的对抗心思。

那些内心通达且识时务的,不待泸州军开到城下,便出城投效。而那些仍旧看不清楚事态发展的,或者内心还存有侥幸心理的将军,也紧闭着城门,任泸州军过去。

所以,后半程的路途,卫王亲率的泸州军,很是顺利的便到得了大范京城之下,而此时,泸州军的规模,也从十万增至了十五万。

虽说京城乃是大范国都,各种各样的军队,本就为数众多,不下十万,兼且人口繁茂,总计数十万,拼凑出比泸州军更多的军队乃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可是,到得而今,那五位宰臣还各自笼着一干军队在拼斗着,哪里可能联合的起来。

在泸州军到得城下之时,几位宰臣心里都明白,城池的陷落,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

卫王并没有当即攻城。而是先将大军就此驻扎下来,而后派人往四个城门处以箭传讯,让五位宰臣出城商谈。

以右相为首的四位宰臣,是各自占据着一个城门,在接到卫王的传讯之后,虽然有心不去,但是,想到泸州军那煊赫之极的战绩,却又不敢这么死硬着对抗,毕竟,那样的话,就再也没有丝毫回旋的的余地了。

想来想去,四位宰臣都找上了城中势力最小,但是与泸州联系最为紧密的王化。王化自然明白他们的想法,对于他们至今还存留的奢望,自然是嗤之以鼻,当然,或许其中还夹杂着些许的嫉恨。

王化在给四位宰臣的回执之中,都只有一句问话:“非常之时,必待非常之主,你们扪心自问。足以支撑的起大范国的天下,内安诸侯之心,外挡诸国之兵马?”

右相等四位宰臣,看了回执,在各自经过了一番思索之后,终于有了决定。他们经过一番联系,再次齐聚在了一起,商讨过后,即刻间,打开城门,各自只带着一队亲兵,赶往了城外的泸州大营,向卫王表达了输诚之意,请卫王登基为帝,执掌大范国。

当此之时,卫王自然也不会学那些伪君子,来上几番推拒,他没有丝毫的犹豫,便应了下来。随后,泸州大军便浩浩荡荡的开进了京城之中,收整原有的军队,扫荡城中的匪患,安定民心。

只不过两日功夫儿,京城便重新安定了下来。

而这时,负责勘察大范诸邻国动向的修士,也发回了郑国蠢蠢欲动,意欲发兵的讯息。卫王当即召集诸文武大臣议事,一番讨论之后,决定以三公子卫无行为主帅。率领三万大军,抵挡郑国。

十日后,捷报传来,卫无行以少胜多,大破郑国七万大军,斩首四万,俘虏两万余,领兵的郑国二王子只剩下数千残兵,败回郑国。

此讯息一传出,原先那些还抱有幻想,希望借着外敌入侵之机,将自己所执掌的地盘儿,划归为自家的自留地的想法,算是彻底的烟消云散。一个个的,纷纷派出信使,赶往京城,向卫王表达了输诚之意。

卫王执掌泸州数十年,自然是深谙御下之道,明白,若是将那些事先对抗过自己的将军全盘接受,固然可以让自己保有一个胸怀博大的好名声,但是,对于新生的卫国来说。这却是十分的不利的。

因为,这就意味着,必须对那些没有对抗的人,予以更多的权利、地位,方才能够平衡他们的心,否则,迟早有一天,这种矛盾会爆发出来的。那时候,酿成的灾祸,很可能会更大!而这些人就如此了,那些事前主动投靠之人。就更不用说了?

卫王对卫无忌为卫家划定的未来,是十分的支持的,这就意味着,他纵然是能够掌控这些情况,能够找出足够的利益去给他们,也不能这么做。因为,事出反常必为妖!其他国家的皇帝也不都是傻子,肯定会发现个中的猫腻的,这对他们的计划,是大大的不利的。

相对于此,卫王宁愿自损名声,表现出一点儿睚眦必报的性子。

对于这些输诚,明面上卫王是全盘的接受,但是,在派兵接管之时,却骤起发难,将那些事前曾经与泸州军对抗过的人,统统擒下,锁拿至京城问罪。而那些并没有直接派兵与泸州军交锋,只是稳守自家城池之人,卫王则全部将他们“请”到了京城之中,加了数级散官的品级以及一些俸禄,剥夺了他们的实际职务,让他们安享余生。而那些事先便投靠了的人,卫王自然是大加的赏赐,加官进爵。

仅仅一月功夫儿,大范国内的情势便已经再次的平稳了下来。而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朝堂里也没有闲着,经过无数次的商讨,诸位卫王麾下的新旧文武大臣,终于将更范国为卫国,以及卫王登基为帝的事情,给考虑了周详。

又十日后,经过了诸般繁琐之极的礼仪,卫王终于成功的成为卫国的第一任皇帝,并且,公开立下祖训。为保证卫国国祚传承,历代君王执掌天下的时间,都不得超过二十年!

如此祖训一出,立时间便以飞一般的速度,传遍了十万大山周边诸国。

诸国皇帝闻得此言,感慨卫王气魄者有之;笑卫王哗众取宠者有之;暗自赞叹卫王高明,深谋远虑者有之,公开扬言看卫王自食其言者有之,不屑一顾者有之,令大臣公开讨论优劣者有之。。。。。。。

一时间,山外大地之上,到处都是谈论卫王、卫国的声音。然而,在这么一片的喧嚣之中,众人却是没有发现,他们在无声无息之间,已经对卫国这个字眼习以为常了;无声无息之间,对于卫王成为卫国皇帝这件事儿,也习以为常了。

一切,就好像原先根本就没有大范国的存在,卫王只是卫国一个继位之后,想做出点儿震动天下的动作,让人注意的新君而已。

诸般的动作之后,自然有来自于卫无忌的推手,不过,此时的他,已经深居幕后,很少显于人前了。

凡人,总是善忘和迷恋权势的。一干文武大臣,包括原先对卫无忌十分看好和支持的人,在卫王继位为帝,大肆分封卫家子弟之时,似乎也从卫无忌并未得到任何的赏赐,以及卫无行被加为泸州王的举动之中,看出了这位年事已高的新皇帝的意思,一个个的,都竞相前去向卫无行表达自己的忠诚之意。

在他们看来,卫帝这般的年纪,任何时候都有可能突然的死去,而卫无行所获得的爵位最高,又是特殊之极的泸州王,必然是要接掌帝位的,自然是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否则,在新君继位之后,自己的日子,就未必好过了。至于卫无忌,一个失去了皇帝宠信之人,即便是再有功劳,再有能力,也是昨日黄花,不可挽回的了。

甚至,有那些自诩足以谋国或者精通帝王之术的智士,跑到卫无行的泸州王府,向卫无行兜售铲除掉卫无忌的计划,以灭绝卫无忌最后一丝“咸鱼翻身”的机会为饵,谋求卫无行的重用。

当然,明了个中情况的泸州王卫无行,不关心中是如何想的,自然都不会答应。非但如此,他还将这些人即刻斩杀,将头颅送到了卫无忌的府邸之中。因为,他很清楚,即便是现在,整个卫国之中,拥有着决定一切力量的人,仍然是自己那位大哥。如果他那位大哥起了打压他的心思,就算是他的爷爷,现在的卫帝,也阻止不了。

或许,卫无忌不会介意这些,但是,卫无行却是不敢有丝毫的试探之心。

对于这些人心的变幻,卫无忌初时,也有那么几分失落。不过,很快他便适应了下来。因为,对他来说,那无上的大道,才是他最终的追求;外面无限广阔的天地,才是他应该持剑纵横的天地。

这小小的卫国,包括十万大山在内,都是容不下他这只巨龙翻身,鲲鹏展翅的。

第一八一章宗门,魂印

时间,往往于不经意间流走。

很快。距离卫国建立,卫王登基为帝,已经三个月有余了。这短短的三个月时间,大范京城就有从过往的兵祸之中恢复过来的迹象,繁华异常。

京城外,青霞真人隐居的山谷,丹房。

卫无忌盘坐于蒲团之上,右手中一柄红青二色光华交响流转的蒲扇不停的扇动着,调控着其身前丹炉之下的火焰。

这柄蒲扇,名叫风火蒲扇,为中阶宝器,乃是炼丹、炼器调控火焰的上佳之宝。卫无忌手掌《封神宝鉴》,有无数的至宝等着他去炼制,自然要不断的磨砺自己的炼器技巧,故而,清点墟市宝物之时,发现这柄蒲扇之后,他立时间毫不客气的将其纳入自家的储物袋之中。

这段日子没有了外事的烦扰,卫无忌自然将全副身心,都投入到修炼和炼器之上了。通过对大量丹药的吞食,卫无忌早在一个月前。就已经将自己体内液态的法力打熬晶晶亮亮,清彻若水一般,他甚至已经有了预感,只要其接受大量天地灵气对法力的凝缩、蜕变,筑基期,唾手可得。

那时,卫无忌自然是立刻召集了他麾下的几位筑基期的剑修,向其询问进阶筑基之道所要注意的事情。天罡三十六变,乃是他所独有,自然是只能够自己揣摩,但是,这个世界的正统修炼之法,有经验可循,他若是不加利用,那就是傻子了。

然而,那些剑修在来到山谷,分别向卫无忌介绍了自己的经验之后,其中一位却是开口道,“长公子,你若是想要离开这里,前往外面更加广阔的天地,加入那些宗门,拥有更高的成就,我认为,你还是不要现在筑基为好!”

卫无忌对这些修士能够猜出自己心中的想法也不奇怪,毕竟,他们对自己的情况是再也了解不过的了。拥有如此庞然的实力,却丝毫没有坐江山的意思,甘愿默默无闻,不是所图者大,又是为何呢?

所以,当时他就问道,“为什么?”

“法门传承,对一个修士来说,都是无比重要的事情,更何况是一个宗门呢?”那剑修也即时回道,“对于宗门来说,纯粹是最为重要的,毕竟,若是混入了别的门派的奸细,那很可能就是一场滔天大祸。

所以,那些成就了筑基再投入宗门的人,必须要经过重重的考验,方可入门,而且,通过之后,也鲜有被重用。重点培养的,绝大多数都是沦为了宗门之间争斗,或者仙魔大战时自家门派的炮灰。”

卫无忌当时闻得如此,还有些不太相信,故而便向其他的几位剑修求证,那些人,莫不点头,表示之前那位说的不错。甚至,还有一人开口补充道,“长公子,你知道我们这里那么多的修士,为什么却没有几个人离开吗?

要知道我们这里已经被公认为是贫瘠之地了,虽然?

返回

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天罡变 倒序 正序

《天罡变》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