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换源:

第12章

作品:骑驴找马职业发展路图|作者:卖吻|分类:精品小说|更新:2025-05-21 21:38:42|下载:骑驴找马职业发展路图TXT下载
  杯相庆,共商大计,成为这个新时代的一代天骄!

  一个从事简单劳动的工人,他的选择其实是不多的——无非是在劳动力市

  场上,在五百元月薪离家近和六百月薪离家远之间“困难”地徘徊。但一个从

  事复杂劳动的知识型雇员就不一样,他在一个地方可能只值一个月一千人民

  币,但他在另外一个地方,可能就会值一万人民币。人才价值,也就是人才利

  润,一夜之间能够普遍升值十倍甚至更高。

  学术、政府和企业,知识分子就业的三大领域,存在着惊人的人才利润失

  衡:政府机构薪水最薄、待遇最差,但权力、特权和显赫的地位,使许多人欲

  罢不能;学术科研机构,虽然工资总是那么低,但是有充足的自由时间,有相

  对的精神空间,也有业余创收兼职赚外快的可能,所以人们一边愤愤于外面的

  花花世界一边又恋恋于自己的教研室;收入最高的外企、私企或自己创建的企

  业,是这个时代最性感的去处、最撩人的部位、最拥挤的乐园,但是,企业的

  风险、经营的压力、商场的“污浊”以及金钱必然带来的人际关系的复杂化,

  对于传统知识分子的传统价值观念、人格心理、素质组合往往又形成生硬而疼

  痛的挑战。

  中国政府正在提高它的雇员的工资。大学教授的待遇不如一个补习班老师

  的情况,中国大学也不想继续下去。当先进生产力已经进入了中国教育的某些

  领域,并且在人才利益报酬上显示其强大功能的时候,我们的大学,将不得不

  在变化的路上,找到一个既能留住世界一流人才,又不至于导致大学破产的薪

  酬和待遇制度: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向全球求贤:院长工资待遇100万人民币!”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向世界求贤:项目负责人年薪50万人民币!”

  “南京大学某某项目主任,年薪20万人民币!”

  这样的报道,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闻。教授工资超过10万以上的,根本不再

  令人兴奋。更令人兴奋的是,经济领域的深入改革越来越体现出科学与知识就

  是生产力这个真理的力度,大学里传统意义上的研究者,越来越多地被卷入经

  济大潮,等他们从水中爬上岸时,裤兜里已经装满了从企业家那里分来的螃蟹

  和鱼虾!不爱实物的,有货币;不喜铜臭的,有实物。我认识一个管理咨询教

  授,在替青岛橡胶二厂(生产避孕套)做完一个咨询项目之后,家里有连他孙子

  可能都用不完的超薄产品!我说孙子肯定不够用,他坚持说孙子再像爷爷,也

  不可能有那么高的使用率!

  我一直非常推崇的陈章良的故事,其实就是这个冰山迸裂的第一个清脆的

  声音:它宣告了知识分子终于可以用自己的智慧来创造财富。国家终于认识并

  承认了,知识分子创造的财富,本来就是他们自己应该拥有的酬劳!

  从本质上讲,大学不是经商挣钱而是搞学术思想的地方。但是,侧重社会

  实践的许多专业,比如工商管理,你不介入商业咨询简直就不是一个有社会责

  任感的人。拥有方正股份的王选教授,你能说他不是伟大的学者科学家吗?哈

  佛大学的法律、管理甚至教育系,其培训课程收费之高,实在是匪夷所思(几

  个星期的短训班,往往要收四五万美元)。

  第 33 页

  《骑驴找马:职业发展路图》

  于是,这个时代的教授们,以你这个副教授为经典例子,就面临了多重的

  精神和肉体的折磨:

  1,根据中国社会实际存在的人才利润不平均率,大学教授的平均工资(同

  样还有庞大的公务员队伍),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和他们可比的收入人群

  相比,肯定心理不平衡。

  2,但是,中国社会的时代特征之一,是大学教授们兼职挣钱、参与商业活

  动成为一种风尚。据说北大法律系、经济系的教授们都很有钱,许多法律系教

  授,同时或先后拥有自己的律师事务所,在做教授的同时或之后,成为名律

  师,成为了百万千万富翁。北大生物系,自从陈章良时代以来,一直强调的就

  是他们的科研如何在市场中创造了财富,提高了奖金!换言之,在中国的大学

  内部,利润不平衡率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3,体制的惯性,个体的惯性,心理的障碍,能力的局限,金钱的诱惑,清

  高的快感……无一不在折磨着我们的大学教师们……这也是一个时代特征。

  于是,就有了你的来信,就有了你的烦恼。

  面对这个时代,你该怎么办?是读博士,搞管理,做资产评估,还是呆在

  大学做管理理论的研究?让我来分析你个人的特定困境以及造成这个困境的原

  (bsp;因:1,当年你读完mba之后,本来就应该加盟企业,而不是选择大学。弃商从

  学,是你一切痛苦的源泉。mba注定就应该进入企业,你却阴差阳错地留在了

  学校。别告诉我说这是“分配”造成的。事实上,这肯定是你自己的选择。假

  如你真的有从商的冲动,有挣钱的决心,这个年头,谁能绑得住你往企业跑

  啊!轻商重学的价值观念,决定了你当时的人生选择。而今天,这个价值观念

  依然在折磨你。使你在企业和大学之间左右为难,负戟彷徨。你要知道,你的

  问题是一个心态问题,是一种价值观的困惑。

  如果我是你的话,可能左手给徐小平写信,右手给系主任打辞职报告,然

  后,两只手捧着一份工作简历,去找需要我服务的企业求职去了!

  2,你说你“30多岁了,反而不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了”。其实你适合干什

  么,我老人家一目了然:你适合搞企业管理、企业咨询、资产评估嘛!你mba

  学位,你有资产评估证书,你是管理系副教授,你是这方面杰出的难得的专

  家!企业家是稀有动物。即使你不具备企业家的稀有品质,你至少可以配合企

  业家,成为那些稀有动物身边稀有的人脑!把你30多年来学到的东西,和企业

  管理实践结合起来!教育必须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毛泽东60年代就这么说了,

  你却不知道!落后分子啊。

  把知识商品化,把思想市场化,把理论金钱化,是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应

  尽的历史责任和义务。从你做起,从我做起,从你的专业做起,从明天辞职做

  起!

  3,你拿了注册评估师资格,但“一直没有从事这个工作”。有了资质而拒

  绝应用,这和你读完mba拒绝搞管理一样,是暴殄天物的行为,是自我虐待的

  倾向。但我觉得这个问题依然不大——你可以从头再来!没有经验,今天就去

  做起来,哪怕漏洞百出,洋相连天,但今天的尴尬就是明天的成熟,今天的失

  败就是明天的成功。早期留学生出国,没有一个有端盘子做bsp;大家都是通过把老板的客人气走吓跑学会了打工,完成了他们的学业。你怎么

  就不可以呢!行动,而不是思考,也是这个时代的呼唤。

  4,你要做副教授吗?如果按照目前的思路这样走下去,作为副教授感到的

  痛苦,等你熬到正教授的时候,可能正好比现在强一倍!因为那个时候,这个

  时代所不幸存在的“人才价值不平均率”在你身上可能会体现得更加严重。你

  已经做了无数错误的选择,现在,当你面临人生第二次选择,你依然舍不得这

  下载

  个学位和职称。而这种价值观,将使你越来越远离你真正渴望的生活。

  第 34 页

  《骑驴找马:职业发展路图》

  原因很简单,沿着职称体系走上去的人,追求的是体制内的承认,站在了

  “人才利润不平均率”体系中弱势的一侧。而体制内的价值判断标准,其实是

  对于人才的一种不公平——因为“人才利润不平均率”为害最集中的表现,就

  是体制内学术机构给知识分子的报酬。

  5,是否还要考博士?“如果在高校待着,读了博士应该比不读有用,起码

  将来上职称等是有用的”。考博士,仅仅是为了将来评职称用吗?求求你啦,

  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就会强烈反对。因为你在这里流露的,是对于“职称”的

  膜拜,而不是对于“博士”所象征的有价值的东西的追求。你对于商业缺少激

  情,但好像你对学术也不感兴趣。

  其实,博士及其象征的学术研究,与mba及其象征的管理实践,根本不存在

  孰优孰劣的问题。它们不是大米小米的区别,它们是苹果橘子的关系——橘子

  红了,苹果也会甜起来的。无论是搞学术,还是做管理,都有它自身的价值规

  律,都有它独特的存在理由。即使在中国这个人才利润不平均的时代,其实二

  者都可以获得相同的价值。问题不在于你是否应该考博士,问题在于你到底为

  什么要考博士!

  假如你要考博士,你的思路应该是:通过考博士,进一步研究中外的管理

  思想和理论,选择一个自己真正感兴趣的课题,一辈子深入研究、授课、写论

  文、出书、做报告,参加达沃斯特论坛(只是不要陪同牟其中这个骗子),出入

  博敖经济峰会(假如见到龙永图请代我向他致敬)。愿意时,就给企业提供一些

  管理咨询服务,不愿意时,就在自己家里认真钻研古今中外管理思想和理论,

  沿着学术道路,作为一个学者,为了中国管理科学的成熟,前进!

  事实上,做到这一步,你的经济收入也不会太少。稿费课酬长流水,企业

  讲座金钱雨。因为你的学术名声,说不定会被几个大型企业请去做独立董事,

  拿着丰厚的袍金——这是我从香港人那里学来的词汇,好像指的是董事的酬

  金——回来一数,一次董事会的收入可能就超过了一年的基本工资!啊啊,人

  才利润不平均率,原来也是可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把它一举打碎的!

  北大著名教授朱青生(“漆红桂林一座山”和《十九扎》的作者),有一次

  亲口对我说:当一个学者在学术上达到一定的高度,生命所需要的最高财富他

  就都会拥有:这个最高财富并不是金钱物质,而是人生最高意义的精神的实

  现。我非常深刻理解他的话。当时,作为走出了北大也就走出了学术、进入了

  新东方也就进入了市场的我老人家,恨不得找个地洞钻到底下去。因为我知

  道,一个人的精神的实现,才是真正的富有与真正的幸福,真正地实现了他自

  己——我感到了我自己的苍白!

  对不起,我可不是在宣传一种自相矛盾的思想。一会儿崇尚金钱,一会儿

  崇尚精神。你可以读一读《图穷对话录》里的第一篇“丹麦公主”,就知道我

  的真正思想了。

  我的真正的思想是:我们追求精神,但是不蔑视财富;我们追求财富,但

  是不背弃精神。有人会在创造财富时成为世界第一,但在精神追求上也成为绝

  代佳人——比如在世界各地创办“开放的社会”研究所的索罗斯、创办了汕头

  大学和东方商学院的李嘉诚、捐献100亿美元资助人类攻克癌症、艾滋病的比

  尔·盖茨——假如他捐两个亿(美元)帮助我们征服非典,我就更喜欢他了。

  我宣传的,是一个人活着的意义、奋斗的价值、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重大问

  题,是一个人在其有限的有生之年,到底要追求什么的问题。

  人才利润不平均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