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稀少,公司的员工倒是非常充足,杨仁毅特意从村子里招了十位年轻人到厂子里来担任饲养员,包吃包住,每个月还有一百元的工资,这样的福利让村里的年轻人都抢着要来,最后杨仁毅挑出了十个头脑灵活、有文化基础的青年,六男四女和杨仁毅他们一起住进了厂里的宿舍。杨仁毅之所以招这么多的人,就是为了把他们培养成技术骨干,并且让他们亲眼看到竹鼠养殖所能够产生的经济效益,这样一来他们就会成为推广竹鼠养殖的急先锋,当他们回到村里会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到竹鼠养殖这个行业。
正文第三十七章灵气妙用
请记住本站地址bsp;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杨仁毅过得非常忙碌,由于这一批竹鼠都是从自然环境中直接捕获的成鼠,没人经过人工训养,野性都非常强,一下子直接从开阔的自然生态环境中转移到狭小的人工饲养池里,这些竹鼠们都感到非常的不适应,整天都在燥动不安,而且一个个都没有食,这可急坏了厂子里的人。对于这样的情况杨仁毅也有些应对不足,毕竟在后世那些养殖厂里的竹鼠都是经过长期人工训养的竹鼠的后代,从出生到死亡都一直生活在人工环境中,根本不会出现类似的状况。看着身体日渐虚弱的竹鼠,杨仁毅最后不得不把主意打到他的灵气能量上,既然灵气能量能够快速恢复人体的疲劳状态,并且能够解除身体的负面症状,那么它对于竹鼠应该也应该同样会大有好处。
说干就干,杨仁毅马上把一只刚刚成年的竹鼠从养殖池里拎了出来,一缕灵气能量立刻透过指尖输入到了它的身体里,竹鼠的体形不大,能够吸收的灵气能量很少,可是效果却是出奇的好,原本就躁动不安,被人拎在手里之后更是张牙舞爪疯狂扭动着身体的小家伙在灵气能量入体之后立刻就安静了下来,一对透亮的小眼珠痴痴的盯着杨仁毅不放,虽然以它的小脑袋无法理解刚才发生了什么,但是动物的本能却让它知道刚才那个能让身体无比舒坦的“东西”对它本身大有好处。
“看来效果不错!”杨仁毅把这只竹鼠单独放回一个养殖池之后,小家伙仍然很平静,杨仁毅连忙把一根新鲜的胡萝卜放到它面前,这可是竹鼠最喜欢吃的食物之一,果然被灵气能量洗涤过之后,竹鼠完全恢复了以往的活力,加之这几天食不振,吃的很少,肚子还真的有些饿,于是抱着胡萝卜就大啃起来。
试验有了效果杨仁毅立刻全面行动起来,好在目前养殖厂里的竹鼠数量并不多,加起来也只有四百多只,而且每只所需要消耗的灵气能量也非常少,他还勉强能够应付得过来,一番辛苦之后,竹鼠们总算是从焦躁的情绪中平静下来,接下来几天里杨仁毅又给它们陆续灌注了几次灵气能量,同时增加了精饲料的投喂次数来给它们补充营养,经过一周时间的精心料理,竹鼠们渐渐的适应了这里的人工环境。
俗话说饱暖思,这些竹鼠小家伙们也同样如此,每一个养殖池里都是按一公三母来进行配置的,加上每天都有充足的食物来源,竹鼠们很快就进入了发情期。竹鼠的发情期很短,每次只有几天时间,不过竹鼠一年四季都可以繁殖,如果饲养得当母鼠一年甚至可以产四胎,每胎一到五只,孕期大约在五十天左右。
……
时间不知不觉进入到了十一月,这对于天裕村的村民来说是一个非常忙碌的时节,晚稻丰收,公路建设也进入了最后的倒计时阶段,全村上下劲往一处使,虽然很劳累,但是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满足的笑容。
而对于杨仁毅等人来说,最让他们感到兴奋的是养殖场里的母鼠们终于顺利的产下了第一批幼鼠,也许是因为之前杨仁毅用他的灵气能量为竹鼠们多次梳理过身体,这批种鼠的体质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母鼠的产仔率大大超过了他之前的预期。按照后世已经成熟的养殖方法,大型养殖场里的竹鼠每胎产仔平均能够达到三只就已经算是非常理想的了,可是这一次在杨仁毅的养殖场里,这些母鼠最少的都生了三只幼仔,多的能够达到五六只,这样平均一算下来,产仔率竟然达到惊人的45只。
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同样兴奋的还有古城镇的镇长蒋国华,这段时间他成功的搭上了常务副县长刘长安的线,重新找到靠山的他日子也好过了不少,毕竟刘长安本身不仅是宁山县领导层的四号人物,而且还背后还背着齐秦市长前任秘书的这块招牌,无论是县委还是县长都不会轻易招惹他这个秦市长的嫡系。蒋国华原本对杨仁毅的关注完全是出于刘长安的嘱咐,但是亲自与他接触了几次之后,蒋国华对这个年轻人的看重渐渐变成了发自内心的,他发现杨仁毅虽然年纪不大,但是思想却非常成熟,知识堪称渊博,更是拥有远超常人的敏锐眼光,蒋国华在与其交谈的过程中每每受到启发,特别是他在政治、经济上的认知让他这个镇长也不得不叹服,如此一来蒋国华自然忽视了两人之间的年龄差距,把他视为可以和自己平等交流的忘年之交。
自从杨仁毅向他灌输了养殖竹鼠的诸多好处之后,蒋国华对这一产业逐渐的重视起来,他以前就曾经担任过县农业局的副局长,对于养殖方面的认识要比普通干部要深入得多,特别是杨仁毅提出当整个古城镇竹鼠养殖形成规模化、产业化之后就会产生连带的集群效应,以竹鼠养殖为核心,陆续催化出皮毛加工、饲料加工、肉制品加工等相关产业,到时候古城镇就能够凭借这一优势彻底摆脱传统农业贫困镇的尴尬地位,这一点正中蒋国华的下怀,这也促使他下定决心在杨仁毅取得养殖成功之后要在全镇大规模推广,所以他对杨仁毅的这个养殖厂是异常的关心,前前后后已经亲自来视察过好几次了。而竹鼠繁殖是竹鼠养殖技术中最为关键的部分,这个环节得以解决这就意味着杨仁毅他们正在试验的这套竹鼠养殖技术已经接近成功了,有了成熟的养殖技术,那么将来在全镇进行推广就有了技术上的保障。
“小毅,这批幼鼠的成活率能够达到多少?”蒋国华小心的打量着手掌心上那只刚出生不久,体型比一截拇指还要小上一圈的幼鼠,很是关心的向身边的杨仁毅问道。
“虽然没有实践过,但是关键的环节我们都仔细的考虚过了,我有信心达到90%以上。”杨仁毅的自信不仅是源于他对前世竹鼠养殖技术的了解,而且这批经过灵气能量改善体质的种鼠,其产出的幼鼠个体都非常强健,只要注重几个关键环节他甚至有信心让幼鼠的成活率达到98%以上。
“那么也就是说竹鼠养殖可以很快在全镇进行推广了?”得到杨仁毅的肯定答复蒋国华顿时眼前一亮,作为一镇之长,他自然希望能在任期内作出一番成绩来。
“短时间内进行推广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就是种苗问题,目前我这养殖场里成年母鼠只有三百多只,这次产仔总共也只有一千五百只左右,而这批幼仔至少需要半年时间才能达到性成熟,所以想要得到比较稳定的种源至少要八个月之后。其次是饲料问题,如果竹鼠养殖大规模推广,对于饲料的要求量会很大,目前我们所使用的是专门调配出来的复合型饲料,这种饲料不仅能够满足竹鼠生长的各种营养,而且可以缩短它们的生长周期,现在我们饲养的数量少人工调配还不成问题,但是如果在全镇大规模推广,饲料的需求量就不是人工调配所能满足的,所以到时候我想开办一家饲料加工厂,这需要镇里帮忙解决原料采购上的问题。最后就是销路问题了,养殖户们把竹鼠养大之后该怎么办,我们河西省并没有食用竹鼠肉的习惯,民众对竹鼠肉的接受程度不高,所以本地市场的消化量很小,最终只有销往广东这个全国最大的竹鼠消费市场,可是这样一来运输就成为了一个大问题,普通养殖户每次出栏的数量都比较有限,如果要自己运到广东进行销售那么运输成本太高根本不划算,而且单独交易容易被压价无法保证养殖户的收益。”杨仁毅掰着手指向蒋国华分析道。
“你说的这些都很重要,如果无法保证民众能够得到实惠,那就违背了我们推广竹鼠养殖的初衷了。前几年隔壁的莲花乡大力推广柑橘种植,几乎家家户户都响应了乡的号召,全乡柑橘种植面积达到了八千多亩,平均每家农户两亩,可是让人万万没有想到,几年之后当初这个和老百姓都无比期盼的‘脱贫工程’竟然让全乡四千多户居民蒙受了巨大的损失,由于事前没有经过缜密科学的分析考量,加上指导技术跟不上,这些果树结出来的果子个头小,味道酸,不要说卖上价钱了,就是白送给人家,人家都不要,到现在上千万斤的果子就等着白白的烂在枝头上,加上几年来化肥农药和护理费用,可以说家家户户把家底都给赔进去了。有了这样的一个前车之鉴,在镇上想要把竹鼠养殖项目顺利的推广出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蒋国华神情有些沉重的说道。
更新更快小说-
正文第三十八章公路通了
请记住本站地址bsp;莲花乡的柑橘项目杨仁毅在前世的时候就曾听说过,因为他有一位族里的堂姐就是嫁到了莲花乡,她的夫家为了投资三亩柑橘园不仅倾尽家中所有,还从亲友那里借了一笔不小的外债,结果辛辛苦苦几年下来却是亏得倾家荡产,无奈之下这位堂姐和丈夫只好一起南下广东打工,几年之后靠着打工赚的钱才把家里的债给还上,而莲花乡那八千多亩柑橘园里的果树最终大多都被砍了当柴烧。
在前世这种领导干部“拍脑袋”做决定的工程是屡见不鲜,为了片面追求政绩,或者是为了迎合上级领导,在缺乏可行性调查研究的情况下就匆匆上马,最后留下的是一个无法收拾的烂摊子,这些领导干部在当地呆不下去了,大不了换个工作岗位,继续当他们的官,而为此遭受的巨额损失却要老百姓来承担,这样的作为所造成的影响比单纯的贪污受贿更为恶劣,相比之下蒋国华这样能够为了民众的切身利益着想的干部才能得到杨仁毅的尊重。
“这个情况我已经考虑过,莲花乡的事情在县里影响太坏,想让民众一下子恢复对政府的信心并不容易,所以我考虑采用一种新的推广模式——公司加农户模式。”杨仁毅表情非常认真的说道。
“公司加农户模式?”蒋国华疑惑的看向他。
“顾名思义,就是由我们天裕山农业发展公司牵头与普通农户进行合作,由我们负责提供种苗、技术指导、饲料和防疫问题,由农户提供场地和劳力专门负责饲养环节,当农户饲养的竹鼠达到出栏标准之后,由我们公司统一进行收购,扣除种苗和饲料等养殖成本之后的所得就是农户的实际收入。当然收购价格会参考实际的市场定价,做到即不让农户们吃亏,又要让公司有赚头,毕竟我们公司承担了绝大部分的市场风险,赚点钱也是应该的。凡是有意想要加入的农户,我们都会事先与他们签订正式的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权责,并且接受镇政府的监督。”杨仁毅大致的解释了一遍。
“这样能行?”虽然这种模式在新世纪之后的农村经济发展中已经运用得非常广泛,但是在九十年代初的内陆地区却还是个新鲜事物。
“当然可行,实际上沿海许多地区已经开始这样做了,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即可以让农民增收,企业也能够得到合理的利润,这是一种双赢的合作模式。就算万一合作失败了,农户们也仅仅是损失一些人工罢了,并不会对农户的生活造成太大的影响,而一旦成功,那将会彻底改变他们的生活。”蒋国华听了杨仁毅的话后不住点头。
“不过这样一来对于你们公司的压力可就大了,一旦进行大规模推广,种苗和饲料都由你们先行垫付,这可需要一大笔投入,资金问题你们能够解决吗?”蒋国华对于杨仁毅这家公司的底子还是很清楚的,现在账面上的资金并不充裕。
“资金不成问题,现在还有八个月的准备时间,足够我筹集到一大笔资金了,到时候我把饲料加工厂也一块儿搞起来。”杨仁毅自信满满的回应道。
“对了蒋大哥,我们村的那条路估计再过一个星期就能修好,到时候我想请你这位大镇长去给我们剪彩。”一想到村里的路马上就要打通了,杨仁毅就满心的欢喜,这可是比他记忆中提早了十六年啊。
“这是件大喜事,到时候我一定去。”蒋国华笑着答应了下来。
……
1992年11月21日这一天,对于天裕村四百多村民来说将是永生难忘的日子,因为经过三个月的艰苦奋战,祖祖辈辈挡在门前的这条山路终于被他们打通了,这是他们摆脱贫困,奔向幸福生活的。
“三叔公,都准备好了吗?蒋镇长马上就要到了。”上午十点,在天裕村的村口已经聚集了近千人,不仅天裕村的男女老少全部出动,连周边几个村庄的村民也来了不少,毕竟修通这条路得益的可不仅仅是天裕村一家,沿途的其他村庄也将受益无穷。
“放心吧,都已经准备好了!”老村长杨忠信满脸笑容的应道,做了二十多年的村长,今天是他最开心的日子。
“来了,来了……车子来了!”这时站在村口最前面的人群中响起一阵兴奋呼喊声,很快一辆墨绿色的老式吉普沿着刚刚修通的道路越开越近,有见识的人都已经认出这辆小吉普正是古城镇镇长蒋国华的“专车”。
“蒋镇长,欢迎,欢迎啊!”老村长和杨仁毅一起快步迎了上去。
“不好意思,让大家久等了!”蒋国华一脸笑容的从车上下来,双手和老村长紧握在一起。
“蒋镇长,你现在可是有史以来开着汽车进入咱们天裕村的第一人,你说说这条路修得怎么样?”杨仁毅在一旁笑问道。
“好,修得很好!你们能够不等不靠,用自己的力量把这条公路修通,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我希望大家能够再接再厉,做出更多令人瞩目的成就!”蒋国华也有些激动,虽然修路没有他什么功劳,但是这毕竟是在他的任期内完成的一件大事,而且天裕村还有着杨仁毅这样“妖孽”般的人物,将来整个村的发展绝对是值得期待的。
蒋国华的到来意味着天裕村公路开通庆典正式开始,在锣鼓和鞭炮声中,在近千名村民的见证之下,蒋国华、老村长和杨仁毅三人共同剪断了早已准备好的红绸带,在这一刹那,人群中迸发出的欢呼声让大山也为之颤抖。
庆典一直持续到晚上才结束,当晚有近半的村民醉倒在酒桌上,作为主宾的蒋国华自然也不能幸免,最终是由随同而来的司机把他抬上的汽车,小心送回镇上。而功劳最大的杨仁毅自然是众人敬酒最多的对象,不过以他如今超越常人数倍的变态体质,几斤高度白酒也仅仅让他产生了一丝醉意。
更新更快小说-
正文第三十九章新任村长
请记住本站地址bsp;庆典过后的第二天中午,在天裕村的中心晒谷场上,大批的村民又重新聚集到了一起,一个个都拿着张小凳子,三五成群的围坐在一起闲聊,今年不仅靠着卖石耳赚了一笔不小的收入,而且还把通向镇上的公路打通了,村民的脸上无不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各家各户主事的人都来了吧?”没过多久,老村长杨忠信在杨仁毅、谢老太爷和刘家谦的陪同下走了过来,环视了一下周围的人群后问道。
“都到了,村长你有什么事要宣布就说吧!”人群中立刻有人高声回应道。
“好!今天把大家召集到这来,的确是有一件重要的事情想要向大家宣布,那就是我杨忠信今后将不再担任咱们天裕村的村长了。”老村长那沉稳而坚定的嗓音让原本有些嘈杂的现场顿时变得安静下来。
“啊!怎么会这样?”安静了片刻之后,现场立刻就沸腾了起来。
“三叔,您不当村长那怎么行,今年咱们把路打通了,我们还指望着你明年带领大家伙大干一场呢!”老村长在杨氏同辈中排行老三,现场有不少人都是他的亲族晚辈。
“老村长,咱刘大虎可就服您一个人,你不做村长别人哪个有这个资格?”杨忠信在天裕村当了近三十年的村长,为人公正朴实,急公好义,在村里竖立起的威信无人能及,哪怕是村里最闹腾的家伙在他面前也得老老实实的。
“老村长你干得好好的,怎么能说不干就不干了呢?不会是身体出了什么问题吧!”
……
“好了,大家都安静下来!”看着现场乱成一团,老村长的心里好似打翻了五味瓶,他当了这么多年的村长,自问算得上勤勤恳恳,刚才大家的反应也能看出自己在村民心目中的地位,但是这并不能掩盖一个问题,那就是天裕村在他当村长这些年里依旧贫穷,以前大家的ri子过得都很苦,所以看不出彼此的差距,可是近这几年,许多地区的农村也渐渐发展起来了,村子里冒出几家万元户也并不稀罕,而天裕村每到年末还得靠着粗粮过ri,这差距实在是太大了,虽然他也想带领大家发家致富,但是却找不到方向。不过当他看到杨仁毅带着几年青人卖石耳、修公路、办养殖场,这桩桩件件都是他们这些老辈人以前不敢想、不敢干的大事。至此他终于意识到自己真的老了,并不是说身体干不动了,而是头脑、思想和见识都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天裕村想要彻底的改变贫困面貌,就得依靠像杨仁毅这样有文化、有见识、有闯劲的年青人。
“这件事我已经决定了,绝对不会再更改!而且我与村里的其他几位管事的商议过,打算推选杨仁毅担任我们天裕村的新村长!”当老村长说出自己的决定时,现场又是一阵沸腾。
“啊,让三哥儿当村长?他今年还不到二十吧,这能行吗?”有人担忧道。
“怎么不行,人家三哥儿可是全省状元呢,这要是在过去那可是要当大官的,当个村长算什么?”有人反驳道。
“嘴上没毛,办事不牢,这十里八乡的你看到有哪个村的村长这么年轻的?”
“就是,村里的人大多都是他长辈,到时候他能管得了谁?最后是谁听谁的?”
“年轻怎么了,谁能有咱杨三哥的本事?让杨三哥当村长我们全力支持。”
对于让杨仁毅担任村长的提议,年长的村民有不少都心存疑虑,毕竟杨仁毅实在是太年轻了,未满19周岁成为一村之长,他能挑得起这副担子吗?而年轻一辈的却是反应强烈,纷纷举手支持,他们年轻充满闯劲,而且大多都接受过一定的文化教育,接受新生事物比较容易,视野也比老一辈人放得开,自然不肯再继续过现在这样的苦ri子,而杨仁毅就是树立在他们面前的榜样,半个月狂赚四十多万的消息他们也隐约听说过,有这样一位牛人领头,还怕大家将来没有前途吗?
“我也支持三哥儿当村长!”这时候一位五十多岁的老头突然站了起来大声的喊道,而让周围众人感到吃惊的是这人竟然是平ri里老实巴交、沉默寡言的老龙头。
“杨家三哥儿的人品我就不多说了,村里老辈的人都是看着他长大的。没错,他是很年轻,但是你们之中有谁敢说能耐有他大,见识有他广,心胸有他宽?”老龙头大声的质问道。
“石耳这东西咱们村里老辈的人大多都认识,当年闹饥荒的时候也都摘来吃过,可是你们之中有谁认出它的价值了,当初三哥儿他们捣腾石耳的时候你们还有不少人在看笑话,可是结果怎么样?这石耳卖出了天价!我老龙头家里也沾了三哥儿的光,靠着采摘石耳竟然赚了五千多块钱,这在过去咱们家就是干上十年也攒不下这么多钱来,就凭这个我老龙头就服他!”自从上次老龙头父子四人上采摘石耳赚到全村最高的五千多元之后,他们全家就成为了杨仁毅的铁杆支持者,后来杨仁毅筹建竹鼠养殖场要在村里招收员工,老龙头的三个儿子也是积极报名,最后小儿子龙三多被录取了,现在正在养殖场里跟着杨仁毅学习养殖技术。
“还有刚修通的这条公路,我想大家心里也都大概知道那笔三十万巨款是谁拿出来的?你们拍着胸口说如果自己家里有这么一大笔钱,谁舍着把它掏出来为村子修路?谁有这么大的魄力和心胸?三哥儿是咱河西省的高考状元,全国最好的大学都随便他挑,可是他放弃了自己的大好前程留在村子里为的是什么?还不是为了让咱们村子富裕起来,这样的人我老龙头全家都愿跟着他干!”老龙头大声的把话说完之后就低头坐下不再言语,而周围的人也都开始默默沉思起来。
……
“推选杨仁毅担任咱们天裕村的新村长还有人反对的吗?”站在场地的zhongyang,老村长环视着周围的乡亲高声询问道。
“没有了!”
“同意!”
“支持三哥!”……
经过老龙头的一顿喝问,很多人都很快清醒了过来。是啊,杨仁毅的确是年轻,可是耐不住本事大啊!人有能耐,又肯一心为村里谋福址,那修路的三十万可是真金白银拿出来的,心胸开阔,见识不凡,让这样的人当村长绝对不会让村民吃亏。
“既然没有人反对,那么我宣布,杨仁毅正式成为天裕村的新任村长!”老村长的话标志着天裕村从此进入到了“杨仁毅时代”。
更新更快小说-
正文第四十章发展目标
请记住本站地址bsp;“这是我们天裕村工作领导小组的第一次会议,主要内容是大家一起商议一下接下来我们天裕村的发展方向,大家都可以说说自己的看法。”杨仁毅当上天裕村新任村长之后办的第一件事就是成立了这个名为“天裕村工作领导小组”的特殊组织,由他本人担任组长,负责主持全面工作,老村长和刘家谦大叔两人担任副组长,主要负责与村民的协调勾通,其余的十位普通组员也都是选择村里比较有威望和本事的人来担任,他们负责具体工作的执行。
杨仁毅之所以要弄出这样一个组织出来,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自己太年轻,虽然有老村长等人的支持顺利接掌了村长之位,但是毕竟在村里他还是属于小字辈的,让他对着村里一大堆长辈发号司令,他还真是有点不适应,而村里的长辈们也会感到别扭,所以杨仁毅干脆借老村长和刘叔等人的势,以后村里有什么决议,都以领导小组的名义下达,这样一来即避免了双方的尴尬,又可以带动一批骨干分子。
“咱们这里山多地少,光靠着种庄稼只能勉强填饱肚子,要想致富还得另想法子。俗话说靠山吃山,上次我们大家不是在石耳上赚了一笔吗?我想在这大山里肯定还会有许多其它值钱的山货,我们可以组织人手进山采摘,现在村里的路也修通了,我们可以把山货轻松的运出去。”首先站出来发言的是刘爱国,他是小组里除了杨仁毅之外最年轻的人,今年只有二十七岁,不过他是天裕村第一个高中生,在村里年轻一辈中还是比较有威望的,上次村里组织人手到省城贩卖石耳,他也是随行人员之一,在见识了省城市场对于山货的旺盛需求之后他就打起了山里的主意,以前的他们真是守着宝山不自知。
“爱国大哥说得很好,靠山吃山,我们今后要把这山里的资源充分的利用起来。不过绝大多数的山货采摘都是有很强的季节xing的,持续时间不会太长,而且山里的东西也不是无限的,今年摘多了,明年就会少,更何况这大山也不是咱们天裕村一家独有的,别的村屯看到咱们赚了钱同样也会跟进,光是咱们这片山区里的大小村寨就有几十个,人口接近一万,而整个罗霄山脉周边的人口加起来至少有上百万,试想一下这么多人一下子涌进山里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恐怕用不了几年山里的好东西都要被采绝了,所以光靠采挖山货绝对无法成为一个稳定长效的收入来源,只能作为一个暂时xing的增收项目。”在九十年代初的中国农村,人们可不会有多少环境保护的意识,为了赚钱把山里的珍稀物种挖光采绝的事情绝不在少数。
“那么要不咱们养,咱们隔壁的泰合县就有许多人靠养鸡发了财,听说有些村子家家户户都是万元户呢。”林四叔很是羡慕的提议道。
“泰合县的乌骨鸡的确是闻名天下,但是该鸡的形成是与当地特殊的微量元素环境密不可分的,异地引进必然会出现退化现象,品质会大受影响,所以这么多年以来泰合乌骨鸡一直是当地所独有,如果我们想要养殖就需要不断的引种,这样一来养殖成本会大大增加,形成不了价格上的优势,卖的价钱比人家的贵,品质还没人家的好,如果你们是外地的客商会选择哪边的产品?”对于邻县的这种著名物产杨仁毅还是知之甚详的,那几乎相当于是独门生意,其它地区难以模仿。
“……咱们这里满山遍野都是竹子,我们是不是能在这方面打打主意?年初的时候我去了一趟县城,在县农贸市场那里看到有人卖竹席,一张竹席竟然能卖到四十块钱,如果我们能在村里建个竹席加工厂,我想肯定能赚钱。”在大家沉默了一阵之后,一个皮肤黝黑的三十岁汉子发言道。
“大山哥说得好!”霍大山的话终于让杨仁毅眼前一亮,其实天裕村的发展方略早就在他的脑子里成型了,之所以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让大家各抒己见,并不是为了摆显自己能耐,而是想要让在坐的这些村里的骨干们学会duli思考问题,将来天裕村肯定是要大发展的,所有的事情千头万绪,自己最多是总揽全局而无法面面俱到
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