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换源:

第5部分阅读

作品:李银河及其身后的人们|作者:William_Me|分类:综合类型|更新:2025-05-21 12:28:55|下载:李银河及其身后的人们TXT下载
  掉入地铁的女人叫陈琳,34岁,上海浦东人,平时独自带着儿子和父母住在一起。据她讲,她掉入铁轨并不是因为想自杀,而是另有原因。

  陈琳说,半个月前,她去一家整形中心做了隆胸手术,没想到术后竟疼痛难忍,生不如死。这一天,她觉得自己实在支撑不下去了,就坐着地铁去找那位给她做手术的医生。可是刚坐了一站,就出现恶心、头痛等症状,于是她赶紧下车准备回家,但是走着走着,眼前一黑,一头栽了下去。

  陈琳说,一直以来,平坦的胸部是自己内心最大的自卑。有时同事、朋友拿这件事和她开玩笑,使她愈加抬不起头。看着一个个小姐妹挺着胸骄傲地走过,她总是既羡慕又自卑,什么时候自己也能变得“挺美”起来。渐渐的,陈琳开始对胸部整形的信息关注起来。

  今年6月的一天,她在报纸上看到一则广告,广告词特别吸引人,说是“30分钟无痛”,“绝对不会引发任何乳房疾病”,而且就是“绝对安全的”。 抱着试试看的想法,陈琳找到了这家上海浦江整形美容机构。一位叫李斌的医生热情接待了她。李医生说,这里是全国乳房(科)权威,他为许多演员、模特做过手术,都做得非常成功,而且现在医院使用的假体由硅凝胶制成,100%对人体无排斥。

  陈琳觉得梦想离自己已经越来越近,只要做完手术,自己就能拥有傲人的身材了。 但是,手术刚开始没几分钟,医生就在她的胸部和腋窝下面打了20多针麻药,疼得陈琳大叫起来,打到一半的时候她真想放弃这次手术。她说,手术之痛,比她生小孩还要痛苦几十倍。但一想到如果坚持下去自己马上就会拥有大乳房,陈琳咬咬牙挺了过来。30分钟后,手术终于完成,但陈琳并没有像医生开始承诺的那样马上就可以回家,而是被抬到了病房。她觉得好象有两块大石头压在胸部,疼痛难忍。 可是事情到了这一步,陈琳也只好认了,她期待着自己真的能像医生后来所说的熬过一阵子就好了。

  可是,直到出院十几天后,陈琳仍然没有任何好转的迹象,每天都在痛苦中煎熬着。2004年7月19日这一天,她觉得自己再也熬不过去了,每天坐立不安,头也晕得厉害 。于是陈琳决定去医院讨个说法。 可是,陈琳没有想到自己去医院的途中竟头昏目眩栽倒在铁轨里,出现了开头叙述的惊险一目。她被摔成了右肾内出血,肝脏多处破裂,此后将要承受着隆胸和摔伤带来的双重痛苦。

  陈琳的家人认为陈琳之所以变成今天这个样子,完全是因为隆胸造成的,李医生应该承担所有的责任和各项费用。但李医生却认为,陈琳的摔伤和隆胸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自己不应承担任何责任。

  陈琳与李医生的纠纷可能还在继续,至少片子中没有给出最后的结果。也没有告诉观众,陈琳家人与李医生的说法哪个正确,哪个能得到法律的支持。

  中央电视台一套的《今日说法》栏目把这个故事做成了一期节目,起名叫《美丽的代价》。这期节目请了一位专家,他是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分会的王冀耕先生。主持人是张绍刚先生。他们两人就这个事件陈述了各自的观点。

  有关隆胸手术,王冀耕认为,隆胸手术危及生命或者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在国内也有报道,但是发病率是非常低的。它最大的问题是有10%硬化的可能性。一般做完隆胸的手术正常反应包括疼痛、早期水肿。

  有关陈女士是不是应该把假体从身体中取出,王冀耕认为,如果陈士觉得假体在她体内给她造成了非常大的阴影或者心理上的障碍,我建议她尽快把它取出来,如果她觉得在外观形态各个方面可以接受,或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不良的反应逐渐在减轻,她也可以将假体留在里边,完全在于她自己。

  主持人最后做了一个总结语。他说:“不知道看完我们节目之后,电视机前那些特别爱美并且准备开始的朋友有没有想到一个问题,当我们在开始之前,我们首先要自己问自己,我们在心理上是否已经做好了足够多的准备。”

  到此为止,笔者已经把这个事件的重要经过交代清楚,并省略了一些无用的情节。如果您有兴趣做进一步了解,可以登陆央视网站,查找这期节目的相关内容。20

  我为什么要写这个新闻呢?并不是因为这是我亲身经历的事。更多的是因为,在当今社会,许多女性都与陈女士有相同或类似的烦恼。这才是这件事值得关注的真正原因。因此,我觉得这期节目的记者应该受到褒奖,他们很有新闻的敏感度,知道什么样的事情值得关注。然而,这期的制作水平,笔者实在不敢恭维。如果负责制作该节目的是有关编辑,那么笔者对这位编辑的水平也同样不敢恭维。因为是他(或她)把这期节目给搞砸了。不论是从邀请嘉宾,还是从节目的主题定位上,这期节目都存在严重问题。这或许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央视节目策划人员的知识储备不足,分析能力低下,简直到了不能让人容忍的地步。我这样说话,可能显得太不礼貌了。但我并不表示抱歉。我甚至想说,之所以会出现像陈女士这样悲惨遭遇的人,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媒体引导不利造成的。

  下面,笔者将尝试用自己的思路来解读“女性隆胸”这一相关社会问题。

  2,《今日说法》的两个败笔

  上节中,笔者指出,《今日说法》的那期节目是存在两处重要的败笔。这小节,笔者将具体讨论它们。

  (一)不应该邀请王冀耕先生

  我与王先生素未某面,更谈不上有怨仇。我之所以觉得不应该邀请王先生,只是因为他的身份原因。他是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分会的成员。他在其中具体是什么职务,节目没交代,笔者也不清楚,也不想具体调查。不过,他所从事的职业已经是确定了的,关于美容整形的,这其中应该包括隆胸项目,因为隆胸也属于美容整形的一种。就凭这一点,笔者就觉得不应该邀请他。

  我们知道这期节目是关于隆胸手术的,如果请一个这方面的从业人员来谈“隆胸”的利弊,恐怕不会客观。这就好比,一个人到市场去买海鲜,他去问卖海鲜的人:“这个季节吃海鲜是否合适?”通常来说,海鲜经营者都会对购买者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但是,他的话可信吗?我虽然是很愿意相信,但还是将信将疑。

  这位王先生在节目中,对主持人提出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回答。从这些回答中,我们可以讲,这位“专家”的发言的确很不客观。我们还是看看这位王先生是如何回答问题的。

  主持人:王先生,这次美容手术对于陈女士来讲完全是一个痛苦的历程。美容手术和任何手术一样它是有风险的,比如说隆胸的手术,它的风险大概有多少?

  王冀耕:隆胸手术危及生命或者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在国内也有报道,但是发病率是非常低的。它最大的问题是有10%硬化的可能性。一般做完隆胸的手术正常反应包括疼痛、早期水肿。

  事实果真像王先生说得那样吗?

  笔者并不是从事美容行业的。所以,笔者找到学术期刊网,查询了一下相关文章,查到的结果令我大吃一惊。

  我们知道,陈女士做隆胸手术用的材料是硅凝胶制成的假体。而美国于1992年就曾严令禁止使用硅胶做隆胸手术。因为硅胶渗入人体后会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假乳会变硬、疼痛,还会诱发类风湿、关节炎甚至乳腺癌等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一个科研小组最近发表论文指出:隆胸手术通常使用的硅胶囊在手术20年后95%会破裂,严重影响植入者的健康。(21)另据报道说,道一科宁公司曾是世界上最大的硅胶乳房制造公司。自60年代以来,约有100万至200万美国妇女植人了该公司制造的人工乳房。80年代中期,许多接受移植的妇女诉说硅胶乳房使她们害上红斑狼疮、肾病,或其他严重的并发症。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已经禁止为隆乳而植人硅胶乳。目前,已有万名妇女声称自己的疾病系硅胶乳房造成,万名妇女为此将该公司告上法庭……最后,该公司准备了32亿美元用于赔偿。(22)

  王先生是职业搞美容整形的,想必对这些情况应该有所了解吧。他之所以不把这些情况说出来。很可能是因为他的身份关系。因为如果人们都知道了隆胸的危害,大家都不隆胸了。他们可能就要失业了。

  我们再来看看这段对话。

  主持人:现在对于陈士来说她已经非常后悔了,您从一个专业人士的角度,有没有什么样给她的建议?

  王冀耕:如果陈士觉得假体在她体内给她造成了非常大的阴影或者心理上的障碍,我建议她尽快把它取出来,如果她觉得在外观形态各个方面可以接受,或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不良的反应逐渐在减轻,她也可以将假体留在里边,完全在于她自己。

  我看到王先生这段话,感到害怕。他简直是在拿别人的健康甚至是生命开玩笑。我劝陈女士千万不要轻信他的话。否则,将来受伤害的人恐怕还是你自己。

  其实,法律界早就一句著名的谚语,大意是,任何人不能做自己事物的法官。我想这句话,《今日说法》节目的编导们应该是清楚的吧。如果清楚的话,那以后就不要再这样请专家;如果不清楚,那不妨先到大学里读几年法律,等读好之后,再来做编导。

  (二)节目主题的定位很失败

  主持人张绍刚先生在节目结束的时候,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同时也是这个节目的最终定位。他认为,有些女士是爱美的,她们会选择做隆胸手术,而这样的手术有可能付出代价。所以,他希望女士们在做隆胸手术之前,应该先权衡利弊,以免得不偿失。

  张先生的观点看似正确,实际上是有问题的。问题就在于他把女人隆胸的行为解释为“女人追求美的行为”。恰恰这一点,是让人难以接受的。我不知道这个观点是编导的,还是张绍刚先生本人的。不过,这些都并不重要。我关心的是这个观念本身。这种错误的观念并不是一两个人所有,而是整个社会的一种普遍观念。每个人碰到类似的社会问题,都会把原因归结于此。这也正是这类社会问题“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把女性隆胸这一行为简单归结为追求美,实际上是把隆胸行为看作是女人的一种个人行为。按照这个思路,女性所遭受的不幸,就应当由她们本人承担,而社会不必为此而做任何检讨。也就是说,社会不必去倾听女人的声音,不必去顾及女人的遭遇。而这,正是女性最大的不幸。

  其实,女人隆胸并不是因为追求美,而是一种被逼无奈的行为。关于这一点,笔者将在后文中具体论证。明确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这是聆听女性声音、顾及女性感受的第一步。

  如果我所讲的这一点是有道理的话,那么,这期节目的主题定位就确实应该改变。它应该探求,导致女性选择隆胸的社会原因是什么;这种社会因素给女性带来了什么;全社会应当如何应对这种新的社会问题。

  我想,以上这三句话可以大致概括我对“隆胸问题”一系列定位。因此,我将在本章后几节中具体回答我提出这些问题。

  当然,我的解答也未必能解决这个社会问题。但我认为自己至少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症结。因此,即使我的分析还不够到位,我也希望它能促进和启发更多的人来思考这个问题。而这,正是本章的目的之一。

  3,隆胸不是为了追求美

  在上一节中,笔者提出了一个观点。女性隆胸并不是为了追求美,而是一种被迫无奈的行为。在本节中,笔者将对此加以具体论证。在这之前,我们先应明确一个词的含义,追求。

  什么是追求呢?我举例来说吧。有一个男人,身体很强壮。他想征服大自然,来获得成就感。于是,他选择了攀登珠穆朗玛峰。需要强调的是,这是他自愿的行为,没有任何人对他进行鼓动或强迫。后来,这个男人真的去登了珠穆朗玛峰。至于他有没有成功,就不是我所关注的问题了。他的这一行为,在我看来,就叫做追求。

  而女人隆胸是出于这样一种心态吗?我们不妨看看本片中的主人公,陈琳女士。看看她为什么要隆胸。陈女士说,一直以来,平坦的胸部是自己内心最大的自卑。有时同事、朋友拿这件事和她开玩笑,使她愈加抬不起头。看着一个个小姐妹挺着胸骄傲地走过,她总是既羡慕又自卑,什么时候自己也能变得“挺美”起来。

  从这句话中,我们看出,陈女士隆胸的真正原因:害怕别人嘲笑;感到自卑;希望与她人一样,从而摆脱自卑情绪。陈女士的行为显然更多地来自于群体的压力,而不是一种个人选择。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句话,实际上是片中已知条件,而并不是笔者所编写。也就是说,张绍刚先生已经读到了这句话。然而,即使是这样,他还是对此视而不见。这里,笔者并不是想批评张先生个人。我之所以要强调这一事实,原因是这反映了人们的普遍态度。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女性已经发出的声音视而不见;二是对女性尚未发生出的声音缺乏关心。女性的地位之所以低下,感受之所以受到忽视,在很多情况情况下,都与这两个因素有关。

  到目前为止,笔者不过只是聆听了女性已经发出的声音,但并没有探求女性尚未发出的声音。接下来,笔者将进行这一工作。

  实际上,陈女士做隆胸手术,还可能有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只是她不好意思说罢了。笔者猜测,陈女士隆胸还因为她想吸引男人。但是,这样的话,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是极难说出口的。因为如果这样讲,一是证明你没有魅力;二是人们会认为你很贱。所以,女人出于自我保护,是不会这样讲话的。但我们还是能从前后文中,推断出陈女士的这个想法。

  片中有这样一个条件。陈琳,34岁,上海浦东人,平时独自带着儿子和父母住在一起。这个信息从侧面告诉我们,陈女士还过着单身的生活,并且上有老、下有小。这样的生活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是很不容易的。因此,陈女士很可能想找一位男士作为依靠,共同分担家庭的负担。然而,陈女士的乳房却太小,她认为,这是男人不追求她的主要原因。因此,为了找到男朋友,她也要冒险做一次隆胸手术。

  然而,不论是从女人已经发出的声音,或尚未发出的声音来看,女人隆胸都不是为了追求美,而是令有原因。不论是从哪个原因来看,她们都是被迫的。

  而且这还不是一般的被迫,而是有着一股极其强大的压力,虽然它是无形的,但并不比有形的压力小。陈女士说,手术之痛,比她生小孩还要痛苦几十倍。但一想到如果坚持下去自己马上就会获得大乳房,陈琳咬咬牙挺了过来。

  我们看到,陈女士为了获得一个大乳房,她竟然能忍受比生小孩还大得多的痛苦。那么,乳房小本身带给她的痛苦又会是多大呢?我连想都不敢想了。

  4,商人与媒体的合谋

  我们知道,在禁欲时期,女人们会担心自己的乳房长得太大,她们会觉得羞愧和耻辱。现在,社会气氛开放了。女人们开始喜欢大乳房了。也许,有人会对这一社会现象做出这样的解释。男人喜欢大乳房的女人。所以,女人想拥有一个大乳房。因此,乳房小的女人会去隆胸。而事实上,女人隆胸的原因恐怕比这要复杂得多。

  现在是信息社会,每个人每天都会被包围在信息的海洋中。比如人们看电视、看报纸、看杂志、上网等等。实际上,这都是在接触信息。

  我们会时常看到这样广告。一个乳房很大的女人与某位男士擦肩而过。这位男士忍不住侧头观看,并主动与她接触,乃至大献殷勤等。或者一个女人乳房很小,无人追求,但选用了某种丰乳产品之后,乳房变大了,引来许多男士的追求。

  这类广告实际上在传达这样一个信息,男人是否追求某位女人,取决于她的乳房大小。

  因为在这类广告中,除了描述女人的乳房之外,没有这些女性的其他信息。诚然,很多男人是喜欢大乳房的女人的。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恐怕没有一位男性会仅仅因为乳房的原因而追求女性。他们还应该考虑许多其他因素。比如在婚姻介绍所里,男人们会对自己理想的配偶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描述,要求她温柔体贴、勤劳朴实等。而这些特征,却在广告中毫无踪影。

  那么,广告为什么会只关注女人的乳房呢?答案很简单,是因为钱。广告是商人花钱做的,他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他想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们相信,女人的魅力仅仅在于她的乳房,只要乳房大了,就万事大吉了。于是,女人对于乳房的焦虑,就在不知不觉中,被无限放大了。而且这种行为是极其隐蔽的,不容易被发现的。

  此外,许多杂志会选用大乳房的女人做封面。它们这么做,是为了吸引眼球。同理,许多电视剧选用漂亮的女人做主角,描述她们的苦难经历,这样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同情。大家(尤其是男人)会觉得,这么美丽的女子竟然有这样的遭遇,真是可怜啊。也就是说,人们更容易关注这个电视剧。

  媒体把关注的目光更多地投向了大乳房的女人,她们的身体、情感、经历等得到了更自由的表达,得到了人们的称赞。而小乳房的女人则很少有这种待遇。

  渐渐地,这种气氛传入到社会中。于是,女人们纷纷展示她们的乳房,以此获得人们的称赞,取得其他方面的特权。而小乳房的女人则感受到压抑。她们感到,自己其他方面的不成功也是由于乳房过小导致。于是,一股丰乳的热潮,在全社会范围内兴起,成为当今许多女性的一种普遍遭遇。

  总之,在当代,商人用金钱,控制和命令着媒体,指挥它向社会传达什么样的信息。通过信息的传达,影响和控制着人们的观念。如果说禁欲时代,社会控制的方法是压制;那么,现代,社会控制的方法就转变为挑逗。因此,隆胸现象之所以成为社会问题,商人与媒体至少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甚至是无中生有的作用。

  5,上海不是一个包容的地方

  我在上海生活了三年多,常常看到报纸说,上海是一个包容的城市。然而,我却对这话不大相信。这只是我的一种自身感受,却很难提出理性的支持。后来,我关注了乳房问题,觉得它或许能给我的这个感受提供一个具体的支持。

  我说过,女人们之所以想隆胸,是受到商人和媒体的影响。如果这个观点成立,那么商人与传媒越发达的地方,“乳房焦虑”就会越严重。我们知道,上海是一个商业和传媒都非常发达的地方。也就是说,上海的“乳房焦虑”应当更严重。想到这,笔者却意外地发现,前文中所提到的“隆胸遭遇”的陈琳女士就是一个居住在上海的上海人。

  然而,陈琳女士的遭遇只是一个个案。笔者会不会以偏概全呢?是不是上海的其他女性都不为乳房的事情焦虑,而陈女士的事情属于特殊情况呢?

  实际的情况恐怕不是那样。2004年,上海市有关部门出台了一项新规定,体育科目中加入形体项目,包括身高、坐高、胸围等,并且会作为中考的考察项目。有关负责人表示,这样做都是为了提醒学生们管理好自己的身体。(23)

  上海已经把胸围问题作为一项考核项目了。这应该能够表明,在上海,胸围对于一个人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事。

  在上海,胸部小的女中学生不仅受到来自他人的嘲笑,还要受到来自学校的批评。学校认为她胸围不合格,并要求她管理好自己的身体。

  因此,下一步,上海市政府或许会立一个法,命令乳房小的女性不许参加工作,因为她们的形体不美。她们应该管理好自己的身体。因为,这个规定与上文所说的体育新规定,是一个思路。而实际上,这样的思路是十分恶毒的。

  虽然上海市政府没有制定这样一部法律,但这样的想法却在许多上海人心中。此外,上海人(不仅仅是上海人)特别愿意对人家的事情评头论足。当然,这种事一般都在背后进行。不过,当事人如果不傻的话,总会感受得到。

  也就是说,在上海,女人关于乳房问题的焦虑,更为严重。乳房小的女性正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遗憾的是,周围的人们很少理解她们的痛苦,反而对当事人说三道四。

  你说,上海是一个包容的城市吗?

  实际上,陈女士的遭遇发生在上海,不是偶然的。

  6,乳房小不是一个罪过

  上文中,我比较多地讨论了“乳房问题”给女人带来的烦恼。但关于应该如何看待、乃至解决这一社会问题还未置一词。接下来,笔者将对这一点做一些尝试性的讨论。

  笔者分析“乳房问题”的时候,提出了一些事实和观点。比如在一些地方,政府制定了一些歧视性的法规,规定乳房不符合标准的人不能做公务员等;乳房小的女人会被人讥笑、挖苦;商人和媒体使人们对乳房的关注放大了;乳房小的女人在各个方面遭遇困境等。

  那么,一个小乳房的女人是否注定就是这样的命运呢?

  至少笔者不这样认为。

  我认为,对乳房的过度焦虑,是在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商业社会转化之后发生的。笔者曾在普通的农村生活过一段时间,那里的女人虽然也在乎自己的美貌和乳房,但对自己的要求还是非常宽松的,没有过分的自我焦虑。而大城市里,在商人和媒体的影响下,它的影响非常隐蔽,让人感觉不出自己是受了它们的影响。不过,现在已经有不少人开始认识到商人和媒体所起的作用。一旦人们认识到媒体是如何影响人们观念的。肯定就会有人站出来批判传媒的不良影响。这样的声音多了,就可以使人们从媒体的奴役下解放出来。

  下面,我将用具体地分析来解释我的观点。

  媒体上认为,女人应该隆胸,否则缺乏魅力,不能引起男人的注意。可事实上却不是这样。男人更喜欢什么样的女人?对于不同的男人来说,应该有不同答案。因此,我们没有道理宣称,男人都喜欢大乳房的女人。

  如果人们认同了这一点,不妨就把这样的声音发出来。今后如果人们读到两个深深相爱的恋人,而且爱情发生的原因与乳房无关,不妨就把这一点进行强调,尤其是在媒体上进行,以冲破传媒霸权的影响。

  有人认为,乳房不合格的女人不能做公务员等。美国有个新上任的国务卿叫赖斯。她的照片我也见过。她的乳房好象也不大。但美国人可不傻,他们不会因为乳房问题取消她做国务卿的资格。我想这个问题应该与乳房无关,而更可能与赖斯的工作能力有关。再比如,前一段时间,《超级女生》节目很受欢迎,那里有个叫李宇春的小姑娘,她的乳房就很小,却赢得了观众的支持,投票率第一,取得了总决赛的冠军。可见,乳房的大小并不能决定一切。

  另外,我觉得媒体还应该做这样的事,告诉人们乳房不是一个女人唯一的价值。女人完全可以有其他方面的魅力,让女人逐渐忽略乳房问题。

  最后,每个男人都是不同的。虽然有的男人喜欢大乳房的女人;但有的男人则可能喜欢小乳房的女人;还有的男人会觉得乳房大小无所谓。而这些男人之间没有高下、对错之分。他们的审美观念都是应当尊重的。而女人还可以选择过独身生活,如果她愿意的话,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因此,无论怎么说,人们没有权利对女人的乳房说三道四,比如做女人“挺”好等。

  如果这些观念在社会上传开,那女人对乳房的焦虑肯定会降低不少,会把精力用在其他方面。

  1“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思想前卫但只在学术领域”,《羊城晚报》 ,2004年6月

  2参见《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序言。

  3“性社会学在中国的曙光”,《中华读书报》,1998年03月

  4参见《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

  5参见《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

  6参见《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

  7参见《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

  8参见《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

  9参见《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

  10参见《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

  11参见《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

  12参见《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

  13参见《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

  14参见《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

  15参见《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

  16参见《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

  17参见《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

  18参见《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

  19参见《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

  20来源,央视网络

  (21)“盲目隆胸,后患无穷”,《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00年01期

  (22)“美国硅胶乳房制造公司赔偿受害妇女32亿美元”,《城市质量监督》,1999年05期

  (23)“中学生考核体型同升学相联系”,《东方早报》,2004年12月

  同性恋王国

  (一)名称来源

  本章的主题是同性恋。在进入正题之前,我想先说一点题外话。在我写书的过程中,正好赶上复旦医学院进行同性恋问题的系列公开讲座,来讲座的也都是一些社会上的名流。我随便说几个,或许各位就知道,有小说家白先勇、社会学家李银河、医学专家张北川等等。这三个人都跟同性恋有着密切的关系。白先勇本人就是个同性恋者。而李银河和张北川则是国内最早、也是最著名的研究同性恋问题的学者。笔者正好又住在上海,于是就前往聆听了。

  在李银河讲座的过程中,出现了这样一件有趣的事。那堂讲座是以同学和老师互动问答的形式进行的。主讲人除了李老师外,还有秦士德教授,他是一位公开身份的同性恋者,同时也是张北川教授的老师。秦士德教授早年因为同性恋身份,有过一段凄惨的遭遇,受到了同事的检举和迫害。张北川就是因为这件事,才走上了同性恋问题研究的道路。此外,那次讲座的主持人是周丹,也是一位公开身份的同性恋者。他为了研究有关同性恋的法律问题,曾前往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做访问学者。讲座开始之前,周丹就很兴奋地介绍了李银河的老师。他说了一句话,引得下面的听众大笑。他说:“我们七、八十年代的同性恋者是非常幸运的。因为我们是看着李银河老师的书长大的。大家说对不对?”结果下面的听众没有一个人回应。其实,那天教室里挤满了人,少说也得有三、五百人。其中肯定有不少同性恋。原来,谁要是回答周丹“是”,就等于承认了自己是一个同性恋者。还好,听众们都很聪明,没人上当。取代回应的是一阵大笑。当然,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同性恋者现在还是受到一定的歧视和压抑。主持人所提到的书,主要是指李银河所著的《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群落透视》以及《同性恋亚文化》这两本书。这两本书的影响很大,很多同性恋者就是因为看了它们才又找回了生活的信心。有关这一点,后文会进一步说明。

  的确,李银河在同性恋问题方面做了不少事情,贡献也是多方面的。有关她具体做了什么、有什么贡献,后文会做述评。概括地说,如果有人问我,在中国,谁对改善人们对同性恋的观念所做的贡献最大?我不禁要说,那个人是李银河。

  那么,我为什么把这章的名称叫做“同性恋王国”呢?实际上,这个名称没什么特别的含义,而且也不是我的独创。我受了他人的启发,所以把它用做本章的篇名。

  我首先是受到了那位主持人的启发。在讲座中,他称,李银河老师是同性恋的“国母”。而这时,下面响起了一阵阵的掌声。我想,这也说明了李银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吧。

  其实,不仅仅是周丹先生,许多其他的同性恋网友也在网上称呼李银河为母亲。因为李银河的话语中总是带着理解、尊重和关爱。李银河多年以来,一直在为同性恋群体争取权利,虽然受到了一些人的非议,但也同时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和拥护。她本人对此则是深感欣慰。我想,如果说李银河这个名字将被载入史册的话,那么她在有关同性恋问题方面的种种言论和行动则会是其中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如上文所述,主持人称李银河是“国母”,是笔者称呼“同性恋王国”的重要启发之一。不过,笔者选择这样的称呼,还有别的原因。白先勇是个同性恋者,他写过一部同性恋小说叫《孽子》。文章描述了一群被社会家庭、社会遗弃的同性恋少年。他们身世凄凉、经历坎坷,把自己的青春和肉体出卖给同类者。他们聚集在台北市的一个公园内,昼伏夜出。那里就是他们的“王国”。我们看到,白先勇把公园比喻成同性恋者的“王国”。笔者以为,这种比喻是十分形象的,因为那里的确曾是同性恋者的聚集场所,而且也是同性恋者露出本来面目的地方。而“王国”中的黑暗、恐惧气氛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同性恋者普遍存在的阴郁和压抑的心态。《孽子》中写到:

  “在我们的王国里,只有黑夜,没有白天。天一亮,我们的王国便隐形起来了,因为这是一个极不合法的国度:我们没有政府,没有宪法,不被承认,不被尊重,我们有的只是一群乌合之众的国民。说起我们王国的疆域,仅限于台北市馆前街新公园里那个长方形莲花池周围一小撮的土地。我们国土的边缘,都栽着一些重重叠叠,纠缠不清的热带树丛:绿珊瑚,面包树,一棵棵老得须发零落的棕榈,还有靠着马路的那一排终日摇头叹息的大王椰,如同一圈紧密的田篱,把我们的王国遮掩起来,与外面世界,暂时隔离。然而围篱外面那个大千世界的威胁,在我们的国土内,却无时无刻不尖锐的感觉得到。”

  除此之外,笔者把同性恋群体称做“同性恋王国”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网络出现了。现在,同性恋者的主要活动“场所”就在那里。网络就是同性恋王国的所在地。一类人因为一个共同的原因汇集到一起,以另一种方式相互交往。

  网络的确给同性恋者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最为重要的变化是,他们很可能在网上找到自己心仪的朋友,并从此相爱、过上幸福的生活。而在现实社会中,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以男同性恋者为例,他喜欢上了周围的一个男人。但是,他并不敢向那个男人表达。因为他会担心对方认为他不正常。另外,即使他鼓足勇气,向那个男生表达爱意,也很难收到对方的回应。因为对方大多是异性恋者。即使那个同性恋者运气好,喜欢上的恰好是一个同性恋者。但对方也有可能不喜欢他。所以,真正成功找到伴侣的同性恋者十分稀少。而在网络中,这类问题将大大减少。因为在网络生活中,一个人无须公布他的真实姓名。所以,同性恋者也就不必担心暴露身份、遭人歧视。两个同性恋者可以通过网络开诚布公地进行交流、交往了。如果谈得来,则二者继续交往,谈不来换一个就行了。所以,他们的交往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因此,同性恋网站成了这个“王国”的疆域。同性恋者,则是这个王国里的国民。而李银河就是这个王国的“国母”,是这个王国的“军旗”,同时又是这个王国的“代言人”。

  (二)国民生活(网络出现之前)

  网络大概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才开始出现的。在此之前,尤其是七八时年代,人们对于“同性恋”这个词还非常陌生。有很多人(尤其是中老年人)干脆就不知道还有同性恋这回事。包括一些同性恋者本身,他们发生了同性性行为,却仍旧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属于同性恋。整个社会处于“同盲”状态。所以,那个时候,人们也不可能评价同性恋是好是坏。于是,一些人私下里进行的同性恋活动就被人忽略了。少年时期,同性伙伴之间发生的同性性行为则更容易被人忽略。即使大人们看到了,他们也会觉得这是小孩子们不懂事,瞎玩、瞎闹,不会当回事。这样的气氛,对于进行同性性行为活动的人来说,也可以算做一件好事。因为,这是一种相对宽松和自由的气氛。

  在这种社会氛围下,同性之间的性活动就会呈现出下面的几种若干情况。

  1。成长时少有焦虑心理

  一位同性恋者讲到和他同一单位的一位同性伴侣。他俩感情极好,性关系也极为频繁,但对方只把这种行为当做单纯的发泄,始终不知道他们之间所做的事属于同性性行为。在单位里其他有一次议论起世上还有“同性恋”这么一回事时,他们竟然天真地问人家:“同性恋是怎么回事?”他不是装不知道,而是确实没把同性恋这个词和他所做的事联系起来。1

  此外,还有很多人,在少年时期,都或多或少、有意识、无意识地进行过同性之间的性活动。例:“有一天晚上,我们几个同学在一起看电视。后来女孩子离开了,我们六个男孩子在一块儿,就说比比谁的生殖器大,比比看谁射(射精)得快,射得多。开始个人自己弄,后来就互相弄。”当然,这类集体发泄行为显然不同于自觉的同性恋行为,大多数当事人也不会如此认定此类行为的性质,然而它却是不折不扣的同性性行为。2美国性学家金西曾进行过大规模的调查。他指出,少年男子组的60%和青年男子组的48%,在少年时期曾参与过同性恋活动。3当然,这些人并不是纯粹的同性恋者,而只是把这种行为当成游戏而已。

  2。多发生在熟人之间

  网络出现之前,虽然已经有同性恋者时常到社会上走动,比如在公园和公厕寻找自己的同类,但那些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的同性关系是发生在熟人之间的。下面,我将会按照人物的年龄从小到大为顺序,讲述有关各类同性恋事实。

  最早的一例竟可追溯到5岁。“5岁时我上幼儿园中班。我那时是一个弱小的孩子。集体宿舍,一大间屋子,全班40个男女孩子分床而寝。一夜,邻床的男孩子(一个粗壮的性情爽的孩子,也是5岁)睡前蹲到我床边,掀开蚊帐对我说,等一会儿我来和你一起睡好吗?你把衣服都脱光。我说好。灯光朦胧,人也朦胧,他进来了,撩开床毯,抱住我,亲吻我。当时他是否全裸,我是否兴奋(我完全不记得###的反应,按理说那个年纪还不会勃起,至少不会反应性勃起)已经全然没有任何印象,但是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