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貌上的客套,而是这些人确实对这本书的完成有贡献。我记得当年费孝通先生在做社会学研究时,需要一些古代的文献资料时,往往就会向附近的潘光旦先生请教,受到了很大的帮助。另外,即使是小说家,也往往会对某些细节感到难以把握。这时候,他也会希望有人给他提供这方面具体情况。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这种机会,那些人的探索过程,将会变得更加艰难。
王小波与李银河是幸运的,他们之间没有嫉妒的心理,都希望对方的事业能够不断提高。于是,他们之间的沟通促进了各自事业的发展。毕竟,他们所从事的事业相当重要,是会传于后世的。
李对王事业的帮助
在我看来,李银河对王小波事业上的最大帮助是为其提供了一个写作的环境。
想要写作与真正能够写作是两码事。
王小波想要写作的愿望可以说是一直就有。直到他到美国留学时(赴妻子就读的匹兹堡大学),这种愿望开始无法抑制了。如你所知,美国是一个高消费的国家。在那个国家,没有钱是生存不下去的。小波到美国是去留学,而不是去做生意。因此,他是有挣钱的压力的。在这种情况下,通常的做法是到餐馆等处打工。然而,这样做势必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再加上平时的上课时间,想要写小说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而这时候,是李银河帮助了他。李在美国读书时,成绩优异,拿了不少奖学金。她赢得的奖学金足够二人吃饭、租房等日常开销。因此,王小波可以不用出去打工,把经历更多地用在他的文学写作上。他的小说《黄金时代》就是那个时候完成的。为此,小波常把李银河比做资助巴尔扎克写作的贵族女人。
留学回国的王小波顺利地进入北京大学做教师,讲授社会学。然而,此时的他对小说的热爱已经进入痴迷的程度。虽然大学里讲课时间并不很长,但王仍不愿自己因此而分散精力。他想做出一个大胆的举动,从北大辞职,在家专心做自由撰稿人。
在常人眼里看来,王是疯了。自己有那么一个令人羡慕的稳定工作,工资丰厚,享受医疗保险等等,却不想做了。这不是疯了是什么?就连王的家人,也对他的做法表示反对。王的哥哥劝小波,文学不当饭吃。王的母亲觉得儿子没日没夜的写小说对身体不好,而且弄不好还要遭到迫害。历史上受此遭遇的文人不少。但王觉得,人活着还是应当有些追求的。这才是他存在的意义。
于是,他辞职了,他回家了。给他坚定支持的,依然是他的妻子李银河。当时中国,人们还没有听说“自由撰稿人”这个词,也几乎没人做这件事。即使是现在,这样的人也不多。另外,做这件事是否能赚到足够的钱养活自己都很成问题。而且王小波希望写出高质量的作品,而不是符合市场要求的流行读物。因此,对于王小波来说,他随时面临着被饿死的危险。如果没有李银河的物质帮助,王即使有写作的愿望,恐怕也无法实现。
然而,李对王的帮助不仅仅在金钱方面。李本人的工作甚至还为王的创作提供了素材。如你所知,李银河进行过同性恋研究。在做这项研究时,她找来王小波帮忙。于是,王有机会接触了不少男同性恋,了解了他们的交往方式,内心活动等等。而这为他后来创作同性恋题材的小说《东宫西宫》打下了必要的基础。王小波通过《东宫西宫》获得了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成为国内获得此类荣誉的第一人。而《东宫西宫》之所以能将同性恋者的心理活动描写得细致、入微、准确,是与王进行过同性恋研究分不开的。
李对王的支持还体现在她的宽容。读过王小说的人都知道,王喜欢用第一人称写作,作品里的男主人公往往是王二。小波在家里排行老二,他与作品里的王二很像是一个人。于是,读他的作品,感觉象作者在写自己的经历,或者作者想象自己有过哪些经历。而且,王的作品中并不回避对性的描写。他一会儿想与陈清扬做爱;一会儿又想与二妞子做爱,甚至还有他与女人之间性爱过程的描写。于是,问题就来了。对于我们这些旁观者来说,问题并不大,顶多也就觉得这个王二挺好色的。不过男人嘛,都好色,正常。我这话还不全面,其实女人也挺好色的。对于李银河来说,事情恐怕就不那么简单了。因为她是王二的夫人,是个不折不扣的当事人,而且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丈夫在做什么。他通过写小说,与各种不同的女人意淫。虽然这并不是真实的,但至少也应该算是精神上的不忠。然而李银河没办法,她无法阻止丈夫,因为她知道丈夫在做有意义的事情,写作伟大作品。于是,李只好容忍,任王二在小说里“胡作非为”。这难道不是超越世俗的宽容吗?
最后,难能可贵的是,李还能看出小波作品(无论是小说还是杂文)的价值,这一点我将在后文具体说明,这同时也是李支持王的根本原因。另外,王、李两人经常交流,话题广泛。他们俩又都是非常聪明、博学的人。因此,我冒昧地揣测,王作品中的某些情节、思路等等,是在与李的讨论中形成的。
总之,李对王的帮助是难以量化的,但可以肯定是,如果没有李的帮助,王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王对李事业的帮助
李对王事业的帮助很大,王对李事业的帮助也不小。
许多人一听到李银河这个名字,第一反应是,她是一位研究同性恋的专家。其实,李的研究范围很广泛,除了同性恋之外,异性恋、虐恋等,她都研究。不过,这应该能够证明她在同性恋问题上取得的影响力更大一些。那么,她是如何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呢?这其中离不开王小波的帮助。
上个世纪80年代末,李银河在北京进行婚姻家庭问题研究。在研究“独身”问题时,李遇到了一个特殊的研究对象,他是李银河进行同性恋研究的直接导火索。李当时询问他不结婚的原因。那位青年开始很不好意思说。于是,李给他提供若干原因。他说,既不因为这,也不因为那。李沉默了,等待青年说出真相。那位年轻人看到了李银河的真诚,又看到王小波的朴素。于是说,我看你们也不像坏人,我就实话实说了吧,我不结婚是因为我是同性恋。
那个时候,中国还没出现网络。王、李二人感到这个线索真是太难得了,想通过这个人,对同性恋人群做一番调查。幸运的是,这位青年是一位十分热情的人;同样幸运的是,他还认识不少同性恋者。于是,一项关于同性恋者的调查成为了可能。
我们知道,20世纪80年代,中国还没有网络。同性恋者的活动空间十分有限,往往是在公园和公厕。然而,为了了解他们的交往方式就必须到这些地方调查。我们还知道,李是女人,让她去男厕所搞调查不太雅观、也不大可能。因此,这个重任自然就落在了王小波的头上。
其实,如果按照世俗的眼光,一个女人进行同性恋研究已经是不务正业。她的老公本应对其加以训诫,更别说支持、帮助了。然而,王小波却坚定地支持李银河的研究,并加入到研究中来。王小波经常来到同性恋者聚集的厕所,拍摄一些墙上的文图标记,了解同性恋的接头暗号。有趣的是,王每次进厕所时,都有许多人探出头来,看到他后又都缩回去。王向旁边的人询问,这是怎么回事?人家告诉他,就是没看上呗。王听后还感到很失落,觉得自己没有魅力。
闲话少述,在王的帮助下,同性恋研究得以顺利完成。李、王二人发表了研究报告《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群落透视》。这是中国有关同性恋问题的第一部专著。
许多同性恋者看到了这部作品后,纷纷与李银河联系,自愿提供自己的感情经历。这也使得李银河后来的相关研究能够不断深入,并于1998年发表另一部重要作品《同性恋亚文化》。因此,李之所以能够在同性恋问题上取得今天的成就,是离不开王的帮助的。
王小波对李银河的帮助,还体现在李银河的另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上。李有一部作品,在学术界评价很好,它是《生育与村落文化》。而这部作品的完成,也与王的帮助有很大关系。
王小波在大学时学的是理科,而读的却是文科硕士。因此,他的学科背景很复杂,这也导致他对什么都了解一些,比如高等数学、社会学、历史学等等。因此,有什么不懂的,不用查资料,问问小波就差不多了。李银河就有这样的感受。
她说:“我写《生育与村落文化》时,自始至终得到小波的无私帮助。他们共同讨论了每个章节、每个思想,其中不少最为新颖犀利的思想来自他。此外,宏观分析一节的统计分析及其解释也得益于与他的共同探讨及他在统计学方面的造诣。”3最后,李银河不无感叹地说:“可以说,如果没有小波的帮助,这本作品就不可能完成。”4由此,我们能够感受到王在李银河事业上的重要作用。
总之,王对李的帮助也是难以量化的,但可以肯定是,如果没有王的帮助,李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从前述事实中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李银河与王小波是事业上的相知。
3,反世俗的婚姻生活
婚礼俭约
李银河曾进行过中国村落文化的研究。她发现,在中国的村庄里,大家互相熟悉,彼此交流。所以,村里没有不透风的墙,你的事别人都知道,别人的事你也知道。于是,一个人能做什么事,以及如何做事,都不得不承受来自群体的压力,无法自己做主。
就拿结婚办喜事这件事来说,你就必须搞得十分隆重。这样才能得到村里人的认可。否则,你在村里的威信和地位就会下降。人们会对你说三道四,觉得你没有办大事的能力。于是,村民们不得不在这件事上花很多钱,搞得苦不堪言,即使他们不愿意。
其实,李博士的观点不仅适用于村落文化。即使在城市当中,市民们也会经常面临这样的压力,只不过不像农村那样显著罢了。
然而,王小波与李银河的婚礼却办得十分简单。因为他们根本不在乎这些。他们俩人甚至没有拍结婚照、没有举行婚礼。不过,结婚证还是领了。只是在两家各请了一桌,这个婚也就算是接了。这就是王、李之间的婚礼。
不要孩子
王与李是在1980年接的婚。在当时那个年代,选择做丁克家庭(自愿不孕),也容易被人诟病。然而,王、李二人却偏要这么做。当然,他们这种做法也不一定值得提倡。如果人人都这样做,那中国就没有接班人了。但是,他们俩做出这样的选择却无可厚非。因为当时中国正处于人口爆炸的阶段,选择自愿不孕反而是在为国家做贡献。
王、李二人一直没要孩子,过着二人世界的生活。这种生活一直持续到小波去世。因此,他们也不可能再拥有孩子了。
阴盛阳衰
中国家庭中,要求男强女弱。男子汉应该在外赚钱,而女人应当做个贤妻良母,把家照顾好。
而王、李二人的家庭却不是这样。这里需要事先说明的是,王小波虽然被许多人称为伟大的作家,但那是他去世之后的事情。而在他去世之前,他并没有受到人们的认可。
因此,王、李二人之间的关系应该以王小波死前为标准。那时,王是硕士,而李是博士;王是讲师,李是教授;王赚的钱也肯定比李少。也就是说,在王、李二人组成的家庭中,始终是阴盛阳衰。
然而,王、李二人对此都并不在意。王、李并不是个世俗的人。王知道自己工作的重要性,知道自己的才华。他觉得,把小说写好,才是最重要的。其他的事情不必那么在意。李银河也没拿世俗的眼光看待小波。李常这样说:“真正的东西,我是比不过他的。”
李不顾母亲反对
李银河与王小波在结婚时遇到了波折。原因是李的家人和朋友不同意这个婚事。早年,王、李之间经常用书信沟通想法。王在信中说:“你妈妈不喜欢我,我猜老人家心里给你选了更好的人。我很难过的是,你身边那么多人都对我反目而视。我并不太坏呀。”王甚至有了放弃的想法,他说:“既然如此,你就找个更合适的吧,我们之间恐怕只是竹篮打水。”李的母亲觉得王小波的思想怪异,担心与这样的人结合会出差错。而李的朋友也觉得王小波配不上李银河。总之,李的家人、朋友都不赞成这门亲事。然而,李却仍旧坚持自己的看法,非要嫁给王小波不可。最终,由于李的勇敢,家人做了让步,她与小波成为了夫妻。
写到这里的时候,我的耳畔忽然响起了梁静如的《勇气》,这首歌或许再现了李银河当年的心境。
终于作了这个决定,
别人怎么说我不理。
只要你也一样的肯定,
我愿意天涯海角都随你去。
我知道一切不容易,
我的心一直温习说服自己。
最怕你忽然说要放弃,
爱真的需要勇气。
来面对流言蜚语,
只要你一个眼神肯定。
我的爱就有意义,
我们都需要勇气。
去相信会在一起,
人潮拥挤我能感觉你。
4,诗意的爱情
我和你就像两个孩子,围着一个神秘的果酱罐,一点一点地尝它,看看里面有多少甜。
……王小波
我起初怀疑,一对不美的人的恋爱能是美的吗?后来的事实证明。两颗相爱的心在一起可以是美的。
李银河
小波知道,银河是一个无价之宝。因为只有她真正地了解自己,没有比银河更适合自己的了。因此,他一定要为银河,同时也为自己创造一个诗意的爱情,把它作为礼物,献给心上人。他知道,这是银河最想获得的礼物,也只有银河有资格获得这个礼物。
小波拥有非凡的创造能力,因为他是一位艺术家,一位善于想象和创造的艺术家,一位非常会爱的艺术家。
小波有时把他们的爱情装扮得像音乐。他对银河说:“银河,你好!做梦也想不到我把信写到五线谱上吧?五线谱是偶然来的,你也是偶然来的,不过我给你的信值得写在五线谱里呢。但愿我和你,是一只唱不完的歌。”
小波有时把他们的爱情打扮得像童话。他对银河说:“我和你就像两个孩子,围着一个神秘的果酱罐,一点一点地尝它,看看里面有多少甜。”
小波有时把他们的爱情装点得像首诗。他银河说:“你不在我眼前时,我面前好象是一个雾沉沉、阴暗暗的海,我知道你在前边的一个岛上,我就喊:‘爱!爱呵!’好象听见了你的回答:‘爱’。”
……
小波离不开银河,他说,在见不到她的日子里,自己就难过得像旗杆上吊死的猫。恨不得一天49个小时和她在一起!
而银河也离不开小波,因为她从小波那里感受到诗意与浪漫,而这,正是银河想要的啊。银河在信中问道:“你能永远满足我的‘要’吗?”5(本节引号中内容均摘自《爱你就像爱生命》)她多想听到小波肯定的答复啊!
然而,银河错了。
无论多美的花儿,也终会有枯萎的一天。
5,痛苦的别离
1997年4月11日,王小波离开了他深爱着的妻子,与世长辞。他们那绚丽夺目的爱情也从那一刻偃旗息鼓。我似乎看到李银河打着哭腔,走遍每一条大街小巷,寻找她的小波,她内心急切而焦急地呼喊:“小波,小波,你在哪里啊,不要丢下我!”
街路上熙来攘往的人群川流不息,然而眼前的人们却全是一些陌生的面孔。她站在人群中间,象一个迷路的孩子,内心焦急而恐惧,原本熟悉的世界一下子变得陌生起来。
银河踏着街灯,走进无人的小巷,蹲坐在一个幽暗的角落,泪流满面。
她的眼睛已经模糊,眼前的街景渐渐褪去,浮现出来的是小波生前的种种淘气与可爱;耳畔的吵闹声渐渐消失,响起的则是一首名叫《一起走过的日子》的歌。
如何面对曾一起走过的日子,
现在剩下我独行,
如何让心声一一让你知。
从来无人明白我,
唯一你给我好日子。
……
小波走了,银河失去了贴心的人。她没有办法,只能在这个陌生的世界里独自前行。
这就是王小波与李银河的爱情故事。当我知道这段传奇的爱情经历之后,感动不已。正因如此,我冒昧地进行了这项明知自己力有不逮的工作:讲述王、李之间的爱情。
我是真的为他们的爱情而感动,也真的非常羡慕他们的爱情。因此,我内心偷偷地希望,他们的爱情也能向“梁祝”一样,成为经典。
6,李银河错了
李银河与王小波的爱情是美丽的。李银河追求爱情、帮助丈夫的精神也是难能可贵的。也因此,社会上有这样的传言:结义当寻王小波;娶妻当得李银河。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男人都那么幸运,都能娶到李银河那样的妻子。有一位男子就深深地感受到这一点。他觉得李银河是珍贵的,是稀有的。他写了一篇文章《李银河错了》,来表达他对李银河的崇敬之情。我想,这种感觉不仅仅表达了他个人的感受,而是反映了许多人人心声。因此,我将它摘录下来,与各位共享。
李银河错了
一位男性的自白
“你要我告诉你我过的是什么生活?可以告诉你,过的是没有你的生活。这种生活可真难挨。”这是王小波给李银河写的情书。
李银河是被王小波这句话所感动的……“做梦也想不到我会把信写在五线谱里吧。五线谱是偶然来的,你也是偶然来的。不过我给你写的信值得写在五线谱里呢。但愿我和你,是一支唱不完的歌。”她曾天真而满足地断言,“我不相信世界上有任何一个女人能够抵挡如此的诗意,如此的纯情。”
王小波的情书的确写得率真、美丽,令人感动,因此,李银河才会如此感叹。可是,李银河毕竟太天真了,她总是认为,这世界的所有男女都如她一样的幸运、幸福。要知道,作为情书的王小波可以有一个、二个,甚至更多,而李银河却只有一个。能写出如此至情至真至美的情书,在这世上,绝不止王小波一个,可是,有资格收这样至情至真至美的情书的,却往往只有李银河一个。王小波是有幸的,因为他拥有一个李银河;李银河也是有幸的,因为她拥有一个王小波。
我清楚地记得,我年轻时曾给几个我所心仪的女子写过情书。那时我还在一个小镇上生活。那小镇虽名为小镇,实为乡村,那里的人都很穷,没有多少人念过书,是一个没有什么文化的地方。当时我是一个热血沸腾的文学青年,狂热地爱上欧洲的诗人,日以继夜地诵读莎士比亚、雪莱。日子长了,也有些功力了,在一些文学期刊上也时有诗作发表。有一回,遇到一个喜欢的,我便满心欢喜地给她写情书。孰料她看后竟对我说,我不明白你在写什么?我一阵愕然,不知所措。后来,我把它投给一家有名的杂志,很快编辑就回复说录用了。我偷偷地笑了,但又偷偷地哭了。后来,我又遭遇了好几回,都是同样的回答:我不明白你在写什么?这句话曾一度让我跌入迷惘的深渊,我常常为此失眠,痛苦和不安像毒虫一样无时无刻不在咬噬着我的心,我弄不明白她们为何总要这样说。不过,后来也慢慢的习惯,不再痛苦了。
因此,李银河错了。她之所以说“我不相信世界上有任何一个女人能够抵挡如此的诗意,如此的纯情”,是因为她把全世界的女人都当成她了。事实上,如她这样的女人极少,十几亿人里也找不出几个来。我想,就算把王小波的情书寄给一些女人,她们也多数是无动于衷的,因为她们并不具备这种“看”的能力。并不是人人都看得懂的,正如并不是人人都看得懂《红楼梦》的。有些东西,它永远只属于某一部分人所有。6
7,李银河的人生探索
小波走后,直接引发了李银河对“存在意义”的困惑和危机。
实际上,王小波在世的时候,李银河就对“活着的意义”这样的问题有着强烈的关切和追问。她想知道人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什么样的生命才是有意义的。李银河说:“每到生日时,我总会想人生,想死亡,想生命的意义。”7她在给小波的信中问到,人活着是为了什么。然而,即使是王小波也很难回答这样的问题。8
李银河对“生命是否有意义”开始存在了怀疑,但还未彻底绝望。她反复地与王小波讨论这类话题,就是证明。有一次,李银河在信中问小波:“想到死,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好像是冷冰冰的,四野空寂无人的一种感觉。”王小波对此未置一辞。他对这个问题是完全回避的。9王小波对此也是无能为力的,所以,他只能回避这一问题。
当王小波去世之后,李银河的“存在意义”危机全面爆发了。从那以后,她对生命的意义彻底绝望了。在王小波去世的一年后,李银河这样写她的感想。小波离我而去已一年了。这一年是我生命中最痛苦、最难熬的一年,也是我对生命的意义想得最多的一年。10
李银河自白到:“我原以为我的后半生会是平静、幸福的。可是,上天并不如此安排,它夺走了我的小波, 夺走了我的幸福,夺走了我内心的平静。我又一次深刻感到生命的无意义、不合理。人从来到世上,一路挣扎、追求、修炼,然后就那么离开了。这有什么意义呢?”11
一位哲人说:“人必须完全自觉个人在这个无意义的世界中的不合理的存在,才能解脱。”而李银河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不合理、无意义。李银河在精神上开始走向虚无主义。这一度使她极为痛苦,甚至是绝望。李银河说,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在历史上留下痕迹。她说,在地球热寂之后,什么痕迹都不会留下。人们所留下的痕迹就如同沙滩上的脚印,很快就会被海浪抚平。
按照李银河的思路,人们日常的各种追求就变得可笑了,毫无意义了。但这种思路也会有一个问题。虽然任何人都无法在历史上留下痕迹,但不可否认的是,有的人的“痕迹”会留存的长一些,而另一些人的“痕迹”会留存的短一些,甚至什么也没留下。因此,一个人的努力还是有价值的。
我想,也正因如此,李银河本人也并未走向沉沦,走向弃世,而是仍旧努力的工作。
另外,当李银河看到了生命的短暂和脆弱之后,她更加珍视有限的生命了。
李银河说,生命是多么短暂。我想让自由和美丽把它充满。那么,如何让生命中充满自由和美丽呢?
李银河受到大师福柯的指引,给出了这样的办法。那就是,把生活塑造成艺术品。
至于如何把“生活塑造成艺术品”,我想,每个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就李银河而言,我觉得她采取的是一种“行动的哲学”。她认为,人的自我不是事先给定的,而是由人的行动创造出来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现实情况是他(或她)自己所做的一系列选择的结果。我想,这种哲学观,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成立的,尤其在当事人可以做出选择的情况下。
而对于李银河来说,她确实在很多问题上拥有选择的余地。在个人生活方面,她选择了自愿不孕的生活方式;在事业方面,她选择了“性”作为自己的研究领域;在民权领域中,她又选择了为同性恋者争取合法权益。所有这一切,都是她个人选择的结果,而不是受他人的逼迫。也许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她为什么会信仰“行动的哲学”。
而当李银河以自己的行动实践这一哲学时,她获得了一种非常难得的健康生活之中。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生活状态。这除了与她信奉“行动哲学”有关外,还与她所从事的事业的独特性有关。比如她所从事的同性恋事业。众所周知,李银河是国内最早研究同性恋问题的学者。在此之前,同性恋问题一直受到回避和排斥。由于李银河的努力,公众逐渐改变了对同性恋人群的态度,使同性恋人群的生存状况得到一定的改善。在这个过程中,李银河会感受到成就感和欣慰。不过,这并不稀奇。许多人都会通过某种事业,获得成就感。但当他们的事业成功以后,又往往不知道接下来该做什么,感觉到失落。然而,李银河却不会有这样的无奈。她的同性恋事业却很特殊。因为同性恋问题的最终解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于是,李银河就处于这样的状态之中。她进行一些努力,同性恋问题解决一些;再努力一些,再解决一些;但却总也到不了终点。于是,她就会觉得一直有事可做,而不会有无所事事的感觉。
大师叔本华曾表达过这样的观点,人生是痛苦的。他的需要无法得到满足,他会感到痛苦;如果他的需要很容易得到满足,那么可怕的空虚和无聊就会袭击他,这也是一种痛苦。因此,人生的本质就是落在痛苦之中的。大师叔本华的确有着惊人的洞察力,他体察出人们普遍的生存状况。然而,当叔本华遇到李银河时,他或许会修正自己的这一观点。因为,李银河的生活恰好逃出了叔本华所说的“生活轨迹”,而处在一种不断奋斗的状态之中。
从这个意义上说,李银河成功地从人生的痛苦超拔出来。而她的生活本身也绝对称得上“艺术品”,她本人则成为福柯“生活美学”的亲身实践者。
1“我的事业和我的爱情”,《现代妇女》,2000年01期
2参见《爱你就像爱生命》
3参见《生育与村落文化 · 一爷之孙》序言
4参见《生育与村落文化 · 一爷之孙》序言
5参见《爱你就像爱生命》
6“李银河错了”,《江淮晨报》,2004年7月
7参见《21世纪你应关注的中国人》
8参见《爱你就像爱生命》
9参见《21世纪你应关注的中国人》
10参见《21世纪你应关注的中国人》
11参见《思想者说》
txt小说上传分享
文化一角
1,懂文学的李银河
读过李银河作品的朋友,大都会对李氏优美、流畅的文笔留有印象。她的作品读起来并不枯燥,会给人带来一种美的享受。就以我浅陋的鉴赏能力看,李是有写出优秀文学作品的能力的。她之所以没有这方面的作品问世,主要是因为她把精力都放在了学术研究上。
其实,李的文学天赋早在少年时期就已经显露出来。她曾在北京实验一小上学,她品学兼优,被推荐为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小演员,和毛主席合过影。她把这段经历写进初中入学考试的作文《做毛主席的好孩子》,写得真挚感人,被作为优秀范文刊登在《中国少年报》上。1
文革之后,李曾到内蒙古下乡。在下乡期间,她的文学天赋被人发现。之后,她被调到宣传队,在驼背上创作了不少充满激情的诗歌、短剧。
李在美国虽然读的是社会学专业,但她却在那里读了不少世界名著。由于她的天资加勤奋,她的文学鉴赏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如果要不是出于社会学研究的需要,说不定中国就会多一个文学名家或者文学评论家。
2002年,著名媒体《南方周末》向李银河约稿,让她谈谈10本她比较喜欢的文学作品。不久之后,李的一篇题为《读书时印象最深刻的十本书》的文学评论出现在这个报纸上。以下就是那篇文章的正文,它或许能够证明我的论断:李银河是有成为文学家或评论家的潜力的。
李银河:读书时印象最深刻的十本书
果戈里的《塔拉斯·布尔巴》:在这部并不太引人注目的小说中,作者塑造了一个高大、英武、粗犷的哥萨克形象。他的性格是那么豪爽,令我初读之下顿生爱意。我喜欢他的性格,敬佩他的英勇牺牲精神。对这本小说的喜爱也许还受到了小说中那种诗意的非理性的自由的哥萨克精神的感染。果戈里将哥萨克精神描述为一种自由、深沉、坚强的精神,它不是很快就会被激发起来的,但一旦被激发起来,就会将一股内心的热情顽强长久地保持下去,在战斗中体会到一种疯狂的快乐和陶醉。我想,大概是这种精神与我内心的狂热起了共鸣,所以会喜欢这本书。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涅朵奇卡·涅茨瓦诺娃》:这本小说是作者的早期作品,远不如他的其他小说出名。但是,这本书中的什么地方拨动了我的心弦。作品中的主要人物都是一些幻想者,他们的幻想碰到了冷酷、腐朽、污浊的现实,与现实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最后只能以悲惨的结局告终。书中所写的涅朵奇卡与卡加郡主的爱情给人印象极为深刻。由于王小波在他当时还是手抄本的小说《绿毛水怪》中所写的对这本书的感觉与我的感觉惊人的相似,使我们发现了两人心灵的相通之处。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这本书虽然在文学史上地位并不高,但是对于正在寻找人生道路和生活伦理的年轻人来说,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伦理教科书。它提出了“合理的利己主义”这样一种道德观,对我人生伦理的形成发生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小说中所塑造的一个神秘人物拉赫美托夫,他被公认为革命者的典型。关于读书,他的名言对我影响很大,他说:“每种学科的重要著作是很少的,其他著作不过是把这少数著作里说得更充分而清楚的话加以重复、冲淡和损害罢了……我仅读那具有独创性的东西,并且只要理解了这独创性就不再多读。我所念过的每本书都是最精彩的,免得多读好几百本书。”
雨果的《九三年》:这是一本关于“伟大”的书,是一本关于法国大革命的震撼人心的书,从来没有任何一本书让我像读这本书时那么感动过。作者超越了地上的实际斗争(阶级斗争),写了天上的斗争(善与恶的斗争),小说的背景是革命与反革命之间你死我活的斗争。书中所涉及的是伟大的爱,伟大的情感,它是崇高的,不计利害的。在我看来,好的文艺作品就应当写这种伟大的、史诗般的、强烈的痛苦和快乐。我喜欢这样强烈的东西。
司汤达的《红与黑》:这本书给我的强烈印象不像其他书仅仅来自书本身,而是另有原因:我的父母对我看书的范围一向很少加以限制,但是记得妈妈仅仅把这本书藏起来作为“禁书”,这就使我对它从一开始就另眼相看了。这本书的艺术价值当然很高。而它的政治价值在我看来在于写了一个反叛的平民。他反对等级观念,从他对两个他爱的女人的态度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他是平民的英雄。他的生活伦理也富于挑战性。我想,这大概是母亲把这本书藏起来的真正原因。
霍桑的《红字》:这本书所写的清教徒时代的野蛮和残酷令人震惊。它揭示了一种表面看去道貌岸然的宗教和伦理其实能够有多么残忍和不近人情。人总是人,不能变成神。企望把人变成神是愚蠢的;要求普通人成为神是虚伪的。在我后来所做的婚姻和家庭的社会学研究当中,每当遇到婚外恋的问题,我总会想起和引用这本书,它提醒我们,有时道德会变成一种多么残忍的力量。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小说所显示的世界是一个残忍的互相杀戮的世界,而个人是孤立无援的。这个世界里,人与人、人与生物之间是冷酷无情的,剩下来的只有可怕的孤独。老人只有凭着个人的蛮勇尽自己所能去寻求渺茫的希望,最终也只能在不可抗拒的命运面前低头。这本书对于我具有哲学的震撼力。
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格医生》:一群俄国革命时的年轻人对时代的观感和体验。作者从他的角度描绘了社会生活的画面,丰富、广阔、生动、真实。作者的艺术观给我印象很深:艺术在各个时代形态千差万别,但有永远吸引人的主题:生活,爱情,幸福。艺术本身就是生活的欢娱,它是美、爱、生命、快乐、欢欣与活力。
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年》:我不认为这是一本艺术上特别出色的小说,但是它的确是在政治上最令人震惊的一本小说。它对专制社会的描写使我们这些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人看了感到惊心动魄,作者的描写简直像鬼使神差一样:老大哥,青年反性同盟,电眼,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他虽然生活在另一种社会中,但他写的事情就在我们身边每时每刻地发生。这本小说的阅读经验用“心惊肉跳”来形容也不为过。
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是我第一次在小说中看到对骂人话的正面使用。在读书笔记中随手拈来可以找到这样的话:“到处都是他妈的伪君子。”当时,对于小说中的人物性格、观念、语言有一种着魔般的感觉。这种阅读经验是从未有过的、全新的。从这本书,我了解到古典作品与现代作品的区别。由于它“每一页都是惊奇和快乐的源泉”,这本书真的无愧于“小说史上罕见的奇迹”这一评价。
也正是由于李银河有这样的才智,她才能把握王小波作品在文坛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才能理解王小波的行为,支持王小波的行为。
2,王小波的重要研究者
在王小波尚未被人认可的时候,李银河就“叫嚣”道,王小波是当今中国小说第一人,是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潜力的。李银河这样说,并不是因为她是王小波的老婆,而是真正鉴赏出他作品的水准。
小波死后,他的声名远播,已经接近家喻户晓的地步。现在,无论是谁,都不得不承认,王小波是20世纪中国一位重要且独特的作家。研究20世纪的中国文坛,越过王小波是令人不能容忍的。
其实,研究小波生平和作品的人已经出现了不少。这里面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人。她就是小波的妻子李银河。她有这样的能力,也有一些便利条件。身为小波的妻子,李氏对小波的人生经历了解得很多,其中有不少还是二人的共同经历。另外,她本人较高的文学鉴赏能力,也使她对小波作品的把握到位、得当。因此,许多专业文学评论家都以李氏的话为标准,考察小波的作品。简言之,李银河在王小波作品上所做的种种评论,使她在文学评论界时隐时现,甚至成为其中的一员。
喜欢小波的人,相信有不少。每个人看了他的作品,可能各有各的感受,还会十分想相互交流。这里笔者努力收集了李银河对王小波作品的种种评价。看了它们,你也许会找到共鸣的感觉;也许会觉得受到了启发。因为这两种感觉,
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