囟蓟嵊懈蟮姆11职伞a硗猓鹱炙囊彩潜淮蠹液雎缘囊幌钪匾の铩5侥壳拔梗蠹叶贾来铀降?人类学’角度,也就是戴着先入为主的有色眼镜去看它,一口认定古代城市遗迹,海里欧波里斯的祭司都是一些半文明的巫师医生,只想求个永生……事实上,他们的确想求永生,不过不是什么巫师……而是有高度文化,学问深奥,从他们的业绩来看,诚如学有专长的科学家们。因此,我觉得我们应该把金字塔经文当作一种科学或至少半科学的文献来处理,而不像现在这样认定它非是咒文不可。我相信金字塔经文的作者,对岁差运动的天文学非常精通外,对数学、几何,尤其是几何方面,还有符号系统等,也应该涉猎甚深。要深度理解金字塔经文,可能要多方面去寻找线索。当然对金字塔本身的了解,也是重要的钥匙。天文学家、数学家、地质学家、工程师、建筑师甚至哲学家,都能处理符号系统——每个人都能够为古埃及学中非常重要的问题,发掘出新的研讨角度,因此都应该加入这个了解古埃及的活动。〃
〃为什么你觉得解答这些问题如此重要?〃
〃因为它对人类了解自己过去,意义重大。在公元前10450年,就能够以如此绵密的计划,做出如此精密的建筑配置图的文化,一定是一个演化程度非常高,并具有高度科技文明的人……〃
〃然而,以现在的认知,在那么久远的太古时代,根本不可能有任何文明存在……〃
〃完全答对了。那是石器时代。人类社会理论上还在非常原始的阶段,我们的老祖先还在披兽皮、住山洞,狩猎为生。所以当我们发现早在公元前10450年,基沙便已存在着相当文明的人类,不但能够精确计算出猎户星座的岁差周期,它的最低点,也就是往后13000年周期开始的年代,而且还在基沙高地上尝试建立起一个永久性建筑,以纪念这最低点的到来,我们会觉得非常的不安、惊异。先人们在将猎户星座的排列,以他们的配置方式记录在地面上时,并明确知道自己将瞬间的时间,永久地保存了下来。〃
我脑中浮起一个怪异的问题:〃我们如何能够确定,他们保存那刹那的永恒,就是公元前10450年呢?毕竟,猎户三星每26000年,便回到银河以西水平线上11度左右的位置上。所以,他们保留的时间,难道没有可能是公元前36450年,或甚至更上一个岁差周期的低点吗?〃
波法尔显然对这个问题早有答案:〃的确有一些古老的资料显示,埃及文明的根可回溯到4万年前。〃他一面考虑,一面回答道:〃例如希德罗斯在书中,以怪异的文字叙述,指称太阳从落下的地方升起,从升起的地方落下……〃
〃那也象征岁差运动……〃
〃没错。又是岁差运动。岁差运动总是非常奇妙地一再出现……无论如何。你说的没错。他们也有可能从上一个岁差周期时便已经开始……〃
〃可能是一回事。但是你认为,事实又如何呢?〃
〃不,我觉得公元前10450年是比较可能的一个年代。以人类(homo sapiens)的进化过程来看,这个年代比较可能。而且,它与公元前3000年,王朝文明突然之间出现的年代之间,似乎相差很远,但还不算太远……〃
〃对什么太远?〃
〃我是在回答你刚才说的8000年间隔距离的问题。金字塔模拟的天象,与通气孔瞄准的位置相差了8000年。8000年似乎是一段非常长的时间,不过,还不致于长到让一个向心力非常强的宗教流派无法保存和忠实地传承知识,将它从公元前10450年一直培育到公元前2450年。〃
魔术师的机械
这些史前的发明家们,到底知识有多高?
〃他们了解自己的时代,〃波法尔说,〃他们使用的时钟以星星计时。他们的工作语言为岁差天文学,而从建筑中,我们可以非常清楚、明白、科学而没有任何误解余地地读到他们的语言。他们还有高度精密的土地测量技术——我是指最先订立下金字塔配置的那些人——不但设计精密,而且地基的设计非常正确,与方位完全相合。〃
〃你认为他们知道大金字塔正好坐落在北纬30度线上吗?〃
波法尔大笑:〃我确定他们知道。我认为他们知道所有关于地球形状的知识。他们通晓天文,对太阳系和银河的运作方式也涉猎极深。他们所有的工作,都是如此令人难以置信的正确而精确。所以,总体而言,我不认为这里有任何偶然可言——至少在公元前10450年到公元前2450年之间。我觉得所有的东西都事先计划、安排、执行,而且有某一种目的,事先已经存在,连在公元前3世纪时才会呈现的现象,都是在更早以前事先规划好的……〃
〃你是说,他们已经准确地算出岁差运动,将会使当时建筑好的金字塔在遥远的未来正好能够赶上尼他克和天狼星相合的时刻?〃
〃对。而且,我觉得金字塔经文也一样。按照我的猜测,金字塔经文也应该是拼图中的一部分。〃
〃如果金字塔是硬件的话,那么金字塔经文可以说是软件?〃
〃很可能。为什么不呢?不论如何,可以确定的是,两者之间一定有关系。我感觉,如果我们要解开金字塔之谜,就必须使用金字塔经文……〃
我问波法尔:〃金字塔建造者真正的目的何在?你如何猜测这个问题?〃
〃首先,他们一定不是因为想要一个永久性的坟墓才建筑它们的。〃他回答。〃以我看来,他们毫无疑问认为自己可以得到永生。他们的确创造出一种永久的生命,只要有人——不论这个人是谁——能懂得他们的意思,他们便可将自己的思考力量传承下去,从任何角度来看,这种传承都是永久的。也就是说,他们成功地创造了一个能够自我发挥功能的力量,但那力量只能传给理解的人,而且那个力量,便是挑战你对事物质问的能力。我猜测,他们对人性理解至深,更对游戏的规则通晓至极……对不对?我是说真的,他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们知道如何在自己消失很久、很久以后,还指使后人做他们心目中想做的事情。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创造一个永久性的机械,而那机械的功能便是永远、不断地能生出问题来。〃
我必定满脸都是疑惑的表情。
〃那机械就是金字塔!〃波法尔大声宣示,〃或者应该说,就是整个基沙古迹群。看看我们几个。我们在这里干什么?不就是在问问题。我们站在这里,在这种不该起床的时刻,一面发抖,一面看着太阳升起,然后不断地问问题,问好多、好多问题。这正是前人设想我们该做的事。我们被玩弄在真正的魔术师的股掌之间。如果找到正确的符号、正确的问题,这些符号与问题将带领你继续向前,不断发掘到真相。如果你是问问题的人,你一旦开始问与金字塔有关的问题,你就会得到一连串的答案,这些答案又变成更多的问题,然后又有更多的答案,一直到你终于进入了那个世界……
〃就像播种一样……〃
〃对。他们播下了种子。相信我,他们是魔术师,知道思考的力量……他们知道如何将想法植入人心,并让它们茁壮成长。如果你开始有了一些想法,只要跟随思考的进程,就像过去的我一样,自然而然便会到达猎户星座、公元前10450年这类的东西。简单地说,这是一个很自动的思考过程。一旦进入以后,它就会进入你的潜意识中,自顾自地成长下去,你连反抗的余地都没有……〃
〃照你的语气,这个基沙简直就像一个魔术师一样,而且不管它什么岁差、几何、金字塔、金字塔经文,在你的口中,好像它们都还存活着一样。〃
〃从某个角度来看,的确是还活着,〃波法尔回答我,〃即使操纵员不会再在控制台前,基沙遗迹群仍然是一个机器,专门设计来刺激问题的。〃他稍顿了一下,将手抬起,指着我和桑莎在9个月前的某个暗夜中,曾经攀爬过的大金字塔顶端,说:〃你看,它的力量,经过5000年,你仍然能够感受得到。不论你喜欢与否,它都会把你吸引过去……强迫你进入一个思考过程,逼得你去学习。等你一开口问问题,你就会一下问工程、一下问天文、一下问几何,逐渐地会了解其中有多深奥,而那些建造者有多么聪明,知识多么丰富,技巧多么高超。然后,你就会开始思考有关人类,有关人类历史,最后有关你自己的问题。你会想要去找答案。这就是它的力量。〃
通告春分的狮子
就在1993年那个寒冷的12月一个接近冬至的清晨,我、波法尔、桑莎,坐在基沙高地,看着太阳缓缓地从狮身人面像的右肩升起,先在最接近南方的东方,接着又转回北方。
狮身人面像是一个划分春、夏、秋、冬的标志,正确地指示出春分太阳升起的方向。难道这也是基沙大计划的一环吗?
我提醒自己,在任何一个时代,在历史或史前的任何一段时间,狮身人面像永远都向着正东方远眺,看着春分、秋分的太阳从它正面升起。如第五部中所述,古代人将春分视为是天文年代的开始。桑帝拉纳和戴程德教授说过:
在太阳快要升起时从东方出现的星座,便是太阳安住的〃地方〃……它被视为是〃搬运太阳的东西〃,而春分则为〃系统〃的。这个,便是太阳为期一年的周期的最初位置所在6。
为什么表示季节的标志,要以巨大的狮子形体为代表?
在即将进入公元2000年的今天,我们会以为如果有人要做这么一个标志的话,鱼可能会是一个比较适合的符号,因为春分的时候,太阳就像过去2000来年一样,要以双鱼座为背景升起。双鱼座的天文年代是从公元开始的年代左右开始的。读者必须自我判断,早期基督徒用来表示基督的主要符号并非十字架,而是鱼,这是否别有意义?
在比基督徒出现更早一段的时期,也就是公元前2000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期间,春分的太阳是由白羊引领上天,从岁差运动来看,那是一个属于白羊座的时期。再一次地,读者必须自行判断,那一个时期的宗教符号,几乎都以白羊为主,这种现象是否纯属偶然。例如,以色列旧约中的上帝——耶和华——用一只白羊来代替亚伯拉罕自愿提供的儿子伊撒克,以作为牺牲品,这是否纯属偶然?(《圣经》学者和考古学者都认为亚伯拉罕和伊撒克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真的出现过)《圣经·旧约》(几乎全部均完成于白羊座时代)中几乎每一章中都有白羊出现,这是否也纯属偶然7?进入白羊座期不久,也就是在公元前2000年的千禧年过了不久以后,古埃及突然兴起了一阵崇拜阿蒙(amon)神的热潮,而阿蒙神的代表符号,便为有两只弯角的白羊,这是否也属于偶然?上埃及的路瑟有一座专门祭祀阿蒙的神庙——卡纳克庙,便建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凡是造访过该店的人都该记得,不但庙中祭祀的主要神像为白羊,而且门口还有成排的白羊,担任守护的工作。
在白羊座前2000年左右期间,亦即公元前4380年到公元前2200年,黄道上属于金牛座的时代。在天上,春分的太阳每年在金牛的引领下升空,在地上,以金牛崇拜为中心的宗教也同时繁盛了起来8,而且王朝埃及也突然从默默无闻中,以一个发展完成的文明体系的形式出现于世间。读者必须自行判断,埃及从王朝开始以来,便崇拜着阿比斯(apis)和姆尼维斯牛(mnevis bulls),这是否也出于偶然?阿比斯为欧西里斯神的化身,而姆尼维斯则为海里欧波里斯的圣牛,拉的化身。
然而,为什么选择狮子为通告世人春分到了的符号呢?
我俯视基沙高地的斜坡,远眺着狮身人面像巨大的狮子身体。
古埃及学者认为狮身人面像是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第四王朝的卡夫拉手下,从基层开始雕刻起来的。公元前2500年,应该属于金牛座的期间,也就从卡夫拉统治前的1800年到他统治后的300年,每年春分,金牛都忠实地引领太阳上升。因此,我们从逻辑推理,如果一个统治者,在这个期间要在基沙创造一个通告世人春分到来的符号的话,应该会选择金牛,而没有理由选择狮子才是。很明显地,由狮子引领太阳在春分时候升空惟一的时代,当然就是狮子座的时期,也就是从公元前10970年到公元前8810年的期间。
因此,为什么会以狮子为春分的记号?因为它是在由狮子引领太阳升空的年代中完成的。在这个时期,春分时的太阳以狮子座为背景上升到高空。而在那以后的26000年期间,这种情形都不会再出现。
大约在公元前10450年左右,猎户星座的三颗星星,来到了岁差运动周期中,在天空最低的位置,也就是在银河西侧,从南天空水平线往上11度8分之处。这个天文的景象,以金字塔的形式,被记录在尼罗河西方的土地上,而建筑物的配置,毫无疑问地代表了岁差周期中转换期的年代。
在公元前10450年左右,春分的太阳在狮子座的陪衬下升上天空。在地上的基沙,此天文的现象则被以狮身人面像的形式记录了下来,就好像正式文件上的两个见证签名一样,肯定了记录的真实性。
公元前11000年左右,也就是〃天空之臼〃(mill of heav en)损毁,春分的星座改为狮子座期间,这是惟一的一段时间,当太阳造访基沙的狮身人面像时,狮身人面像能够面对自己的星座。
新问题的出现
〃这种天空与地面配置完全一致的情形,不可能是偶然的〃,波法尔说,〃我觉得偶然与否已经不是问题。在我看来,真正的问题是:为什么?为什么埃及人要这么做?为什么他们要花这么大力气,在公元前10450年上大作文章?〃
〃显然那是一个对他们而言非常重要的年份。〃桑莎说道。
〃显然非常、非常、非常重要。否则不会有人建造狮身人面像,并筑起总计1500万吨的三座金字塔。这其中必有重大的理由。这也是我们要问’是什么理由要这么做’的理由了。埃及人想要让我们对公元前10450年,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花好大的力气,强力推动,要我们问出这个问题,并且要我们将注意力放在公元前10450年上。至于为什么如此,就要靠我们自己去解答了。〃
我们三个人同时陷入沉默,任太阳从狮身人面像的东南方升起。
注释
1罗伯·波法尔的《猎户之秘》1994年在伦敦、纽约、法国、西班牙等国同时出版后,立刻造成轰动。古埃及学家不愿讨论他的发现。不过有不少有名望的天文学家认为波法尔的发现为一大突破。
2维吉尼亚·特林波,引用于《猎户之秘》中的话,241页。
3个人通信及访问。
4〃埃及人相信他们是一个神传的民族,统治他们的国王本身即为神的化身,可以住在地球上,也可以自由的上天、下地,与地球的人混合相处。〃《埃及人之神》,第1卷,3页。
5葬祭殿1910年被考古学家挖掘出来,发现该古迹中有许多巨型石块,重量〃从100到300吨不一〃。《蓝色导游:埃及》,431页。
6《哈姆雷特的石磨》(hamlet’s mill),59页。
7《古埃及百科全书》,20页。
8可能早到公元前2000年。见《大英百科全书》,1991年,第3卷,731页。
第50章 皇天不负苦心人
我开始研究这项调查几个月,有一天,我的研究助理递出一份长达15页的辞呈,解释他要辞职的原因。当时,我连解开谜题需要的拼图碎片都还没有找到。虽然没有确实的证据,但基于我个人的直觉,和被各种神秘、异常的谜题所吸引,我一直执著于这个题目的研究。然而我的研究助理,却已经对人类历史中一些文明冗长而缓慢的进程,做了一番研究,并得到结论。
他发现,文明的演进需要有许多经济的、天候的、地形的、地理的条件配合。他说:
如果你是在寻找一个未知的文明,而且是一个与其他的文明不相关,利用自己独特的力量而开发出来的文明,这不但像在〃稻草中找针〃,更像在荒郊野外中寻找城市。在你目前的设定下,这个位置的文明应该要占据一个至少广及二三千英里,也就是足足有一个墨西哥湾,或两个马达加斯加岛大的土地才是。这块土地上不但需要有大山,还要有主要的河流系统,气候必须要是地中海型或亚热带型,而且要持续10000年以上……然后,这片土地上还需要住着好几十万有高度文明的人。按照你的想法,如果曾经有这样一个文明的话,这些人必须在几乎不留下任何痕迹的情况下突然消失。惟一让后人知道他们曾经存在的,是他们曾经留下一小撮人,非常精明地知道末日将至,且能带着足够的资源,在正好正确的地方,为躲避非来不可的大灾难而做出一些努力。
这就么地,我失去了一个研究助理。他认为,我的推论无论如何都是不可能的。我一心想要寻找的失落文明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他说,要支持我认定的那种文明,需要的土地非常大,大到不可能失落。
地球物理学
我的助理提出来的问题,在整个研究调查的过程中不断困扰着我。其实不止我的助理会发出这样的疑问,大多数学者亦无法从学术的角度对待柏拉图提出的〃失落大陆亚特兰提斯〃的说法。正如一位评论家说的:
自从人类降临这个地球以来,从来就没有过所谓的大西洋(亚特兰提斯)陆桥。大西洋下面没有什么沉没的陆块:大西洋大概至少在过去100万年来,都没有变过样子。事实上,照柏拉图所说,有那么大块亚特兰提斯大陆曾经存在于大西洋上的说法,在地球物理学上根本就说不过。
这位评论家独断的语气和专制的论调,我早已见怪不怪。现代海洋学家对大西洋的海底调查一清二楚,若海底不存在任何失落的大陆。
但是如果搜集到的证据显示,我的确找到了一个失落文明的指纹,那么,在地球某一个地方应该存在过一个文明大陆,只是我们不知道确切的地点罢了。
那么确切的地点在哪里?有一阵子,我理所当然地假设,若不在大西洋的海底,很可能在别的洋底。太平洋虽然大,印度洋的可能性似乎更高,因为它更接近中东的肥沃新月(fer tile creecent)地带。好几个历史上最早的文明,均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附近突然冒了出来。我也做好计划,到马尔代夫追查传说中的古金字塔存在的可能,或到东非海岸的索马里寻找失落天堂的痕迹,我甚至想到西印度洋的塞舌耳群岛追寻线索。
但问题在于海洋地理学家。他们仔细调查过印度洋,画出了一份海底地图,显示没有任何失落的大陆在海水之下。他们也调查过所有其他的海洋,也都没有在海底发现任何失落文明的痕迹。
然而,在研究的过程中,我发现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的确曾经存在过一个文明。我开始怀疑,那失落的文明或许是一个航海文明,一个航海者的国家。有许多证据可以支持我的这个假设:细密得令人惊异的古代地图,埃及的金字塔船只,马雅日历系统所显示出的惊人的天文知识,以及维拉科查和奎扎科特尔,传说中航行于海上的神祗等等。
航海者的国家,同时也应该为建筑家的主人。他们建起了帝华纳科城、泰奥提华坎城、金字塔、狮身人面像。他们能够轻而易举地搬运200吨的巨石,他们能够精确地照准方位。这些建筑家不知是何方神圣,但却非常明显地在世界各地,留下了他们独特的指纹,包括了多角形的巨石,用天文学的排列来配置地面建筑物,神话中化身为人的神明等等。但是,一个能够盖出如此进步建筑的高度文明,不但要有丰富的资源、成熟的组织,还要有学问能够到探测从南极到北极,且做成地图的技术,且聪明到能够量出地球的大小尺寸——这实在不可能从一块有限的土地中发展出来。这个文明的家乡,正如我的研究助理所指出的,必须要有高山大川、温和的气候、丰富的农业和矿业资源,和一切配合发展一个富裕繁荣经济的环境要素。
这样的一块土地,如果没有沉没海底的话,又会在何处呢?
图书馆的天使
这样的一块土地,会存在于世界的哪个角落,而且又于什么时候消失于世人面前?如果真的消失(实在想不出任何其他解释)的话,是如何消失?为何消失?在什么情况下消失?
老实说,一个大陆块怎么会消失?
从常识来思考,只有大规模的天灾,而且是整个地球都遭殃的超级浩劫型大灾害,才可能造成如此彻底而完全地将一个大文明从地球表面抹去的后患。然而为什么我们无法找到任何这种大规模灾害的记录?还是我们尚未找到?
继续研究的过程中,我开始翻阅有关火灾、洪水、地震、冰灾等相关的神话。如同我在本书第四部中所提到的,世界上有太多的神话,都提到了因地质、气候等影响而引发的大灾害,灾情可能都波及相当广的地区。
人类在地球上的短暂历史中,我发现只有一个大型灾害,最接近我的预想:那便是公元前15000年至公元前8000年最后一个冰河期的末期,冰雪戏剧性地溶化所造成的大灾害。而且,和泰奥提华坎城的古迹、金字塔建筑所显示的一样,许多相关神话似乎都暗藏着科学资讯,而成为传达某种暗号的科学资讯的工具,而这不也正是我心中所推想的〃上帝指纹〃的一部分?
我当时虽然还不了解,但早已感觉到,冰河终期的混乱和古文明的传承与消失之间,有非常强烈的关系。
正在这时候,〃图书馆天使〃(library angels)翩然出现。
拼图中失落的一块
对共时性(synchronicity)非常感兴趣的小说家亚瑟·科斯特勒(arthur koestler)是〃图书馆天使〃一词的发明人。他用它来形容在研究的过程中,在最需要的片刻,巧妙地找到最需要的资讯的那种运气。
就在我最需要的时候,幸运之神眷顾了我。时间为1993年夏,经过连续数月的旅行,我不但身体疲惫,精神也陷入低潮。一块如大陆一般大的土地不可能消失于无形的地理学理论,逐渐让我信心动摇,使我对自己挖掘到的资料产生怀疑。就在这时候,我接到一封来自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的小镇那奈摩(nanaimo)的信,提到我先前写的一本书《奇迹与象征》(the sign and the seal),以及书中提起的亚特兰提斯理论,和〃从水中存活、散播文明〃的英雄形象。
1993年7月19日
亲爱的汉卡克先生:
在研究了17年失落大陆亚特兰提斯后,我和内人完成了一本书——《天塌下来的时候》(when the sky fell)1。我们非常沮丧地发现,少数几位我们接触过的出版社,虽然对书的写作有兴趣,但是对亚特兰提斯这个话题却非常排斥。
在《奇迹与象征》中,你提到〃洪水下存活的人,传承了万物开始的秘密〃。我们的书针对那些残存的人可能移居的地方做了一番调查。他们很可能搬至高纬度、有淡水湖的地方。的的喀喀湖和坦那湖(tana lake位于埃塞俄比亚,《奇迹与象征》大部分便以此为舞台)的天候恰巧适合,而且这个地区环境安定,有很好的条件让这些人再度开展农业。
同信附上《天塌下来的时候》的概要。如果您有兴趣,当将寄上原稿。
兰德·佛列姆亚斯(rand flemath)敬上
我开始翻阅概要。读了开头的几个段落后,我发现已找到我一直在寻觅的那块失落的拼图。它和我研究的古代全球地图完全相合。那些地图,不但正确地描绘出冰河床下的南极大陆(见本书第一部)。从其概要中,我可以看出各地的古代神话中出现的大洪水和全球性大灾害,对环境的影响的确存在过。而且,佛烈姆亚斯还合理地解释了为什么北西伯利亚和北极圈内,会发现大量似乎为〃瞬间冷冻〃的哺乳类动物;为什么现在北纬90度以上,草木不生的永久冻土层中,会发现高达90英尺的果树化石等谜题。他对于公元前15000年以后,北半球最后的冰河期的突然化冰,以及和化冰同时产生的全球性火山活动成因等提出了解答。他回答了悬在我心中的一个大问题:〃好端端的大陆,怎么会消失?〃其实,他的说法建筑在哈普古德的〃地壳移动〃理论基础之上。对于哈普古德这个激进的地质学假设,我早有所闻,而佛列姆亚斯将它摘要如下:
南极大陆,可谓最不为人所知的一块土地了。我们大部分人都假设这块海上的大岛,已经被冰雪封闭好几百万年。但是最新发现证明,南极中有一部分的土地,至少在几千年前还没有为冰覆盖。而就地质学而言,那是非常近的事了。我们可以用〃地壳移动〃理论,来解释为什么南极大陆的冰床,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成为今天的形状。
佛烈姆亚斯所指的〃地壳移动〃解释,其实就是指哈普古德所提出的假设:南极大陆块一直到公元前11000年以前,其实并不位于南极,而是在距离它现在位置至少要北2000英里(气候比较温和)的地方,但是在经过一次地壳大变动以后,才移动到现在的位置2。
佛列姆亚斯还继续写道:
地壳移动,使大块土地漂移至死亡圈(阿拉斯加、西伯利亚一带),这现象至为明显。凡是动物大量绝灭的土地(尤其南北美和西伯利亚),显然都是因为纬度激烈变化的结果……
地壳变动所带来的结果当然是激烈异常的。地壳随地球内部的激烈变化,而发生激烈的地震、洪水。大地呻吟,位置改变,天空好像要塌下来的样子。海洋深处,地震频繁,造成的海啸冲击海岸,淹没土地,有的地块被挤冲到比较温暖的气候带,有的则被打进南北极圈内,永远被冰块所覆盖。冰原溶化,使得海平面节节上升。所有的生物必须要适应环境,要不然就移居他处,否则便被淘汰……
在阅读中,我联想到哈普古德对地壳的一些描述:硬而薄,一旦剥离,〃就好像剥橘子一样,皮与肉分离后,橘子依然完整,只是表皮打散了而已〃。
看到这里,我还对内容相当熟悉。但是两名研究者继续提出了两个我没有想到的关键问题。
惊人的引力
他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便是引力(如本书第五部中所述地球公转轨道的形状变化一样)在地壳移动的机制下,对冰河期的兴起与衰退造成的影响:
博物学家兼地质学家路易·阿加西斯(louis agas siz),1837年首先提出了冰河期的概念。当时的学术界对他的看法很不以为然。不过,当越来越多对他有利的证据出现后,连原来抱持着怀疑态度的人,都不得不承认,地球曾经历过一段冗长而恐怖的冬季。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使万物停滞生长的冰河期,无人能够理解。一直到1976年,世人才找到直接的证据,证明冰河期确实在地球上存在过。现在大家都用地球公转轨道的各种天文学特征,以及地球轴的倾斜度,来说明冰河期的形成。的确,天文学的要素,对冰河期的发生有非常直接的关系。不过,那可能只是关系之一,同样重要的,恐怕是冰河的地形,而地壳移动说将是解开这个谜题的重要关键。
爱因斯坦对南北极地壳上厚重而分配不平均的冰块,是否可能造成地壳移动,曾经做过研究。他写道:〃地球的自转在重量不平均的两个冰帽影响下,产生了一种离心力,而离心力的力量又传达到了坚硬的地壳上,强度不断地增加,聚集到一定的力量后,便会制造出一种地壳与地球本身之间的反动,而造成两极的地块往赤道方向移动。〃
当爱因斯坦1953年写下上述这段文字的时候,世人还不十分理解天文对冰河成因的影响。当地球的公转轨道偏离正圆1%,太阳引力的影响就会增加,对地球和上面的冰块产生更大的张力,冰床的重量对地表施与重压,加上地球的倾斜(对轨道形状的另外一个影响因素),迫使地表改变位置,地壳变动……
引力与冰河时代的开始与衰退有什么关系?
关系至为明显。
地壳变动之际,原来在南北极的地块(和现在的南极大陆一样完全被覆于冰块之下)突然移向气候比较温暖的低纬度地带,冰块快速溶化。同样,原来在温暖的低纬度地带的土地,突然之间被移至南北极地带,气候异变下,很快便消失于冰原之下了。
换句话说,在我们认为的所谓上一个冰河期,北欧和北美的大部分土地,并不是因为某种神秘的因素,使得天气逐渐转寒,而被覆于厚重的冰块下,主要还是因为当时的地块,比今天要更接近北极圈,所以才冰雪遍地。同样,如第四部中所述,威斯康星和乌姆冰河期于公元前15000年开始溶化,并非地球天气异变,而是因为冰原移动到温暖的低纬度地带……
也就是说,冰河期现在仍处于进行阶段——在北极和南极圈内。
失落的大陆
佛烈姆亚斯提出的第二个问题,与第一个在逻辑上息息相关:如果地壳移动是一个周期性的现象,而上一个地壳变动,将一块原在温暖地带的巨大陆地,移动至南极圈的话,那么我们只要在南北极,从冰块表层往下挖开个2英里,应该可以在那厚重的冰块下,找到许多失落文明的遗物才对。
突然间,我顿悟到,一块曾经有好几十万人居住,并孕育出繁盛社会的大陆地块,怎么会如此突然之间消失于无形?正如佛列姆亚斯在结论中所说的:〃我们必须从南极洲下手,去寻求有关文明起源的答案。而这些答案可能至今仍藏在冻原最下方冰块的深处。〃
我再一次从档案中找到研究助理的辞职信,并开始检查他提出有关高度文明存在的先决条件:大山脉、大河流水系,加上〃至少占地二三干英里的广大陆地〃。而且,他还提到,一个文化的稳定成长,必须仰赖至少10000年的温和气候。
南极大陆绝对不是大海中捞针的那根针:它幅员广大,比墨西哥湾还要大,相当于7个马达加斯加岛,与美国的土地面积几乎相等。而且,根据地震波的测定,我们已知冰原下的南极大陆上有高山。而好几幅古代地图都似乎证实,非常理解经纬度的太古地图制作者,描绘出消失于冰原之前的山脉、大河,从山脉中流出来的河流,如何润泽了广大的山谷和平野,而注入于大海之中。这些河流的存在,我们已经从南极的罗斯海底,采集到足够的地层资料,并加以证明。
最后,我还想要声明的是,地壳移动说,和安定的气候持续10000年以上的必要条件并不矛盾。在地壳突然变动之前,也就是在上一个北半球冰河末期时,南极大陆的气候应该安定地持续维持了10000年以上才是,而且如果当时南极大陆的纬度,如这个理论所推测的,在比现在位置还要北2000英里的话,那么南极大陆的最北部,应该在南纬30度附近,居住在上面的人应该终年沐浴于地中海或亚热带的气候中才是。
但地壳真的曾经移动过吗?失落文明的废墟,真的在南极大陆的冰块之下永眠,等待我们去挖掘吗?
在下面的章节中,我们发现上面的问题都不止可能,而且是十分可能。
注释
1《天塌下来的时候》,1995年。序由威尔逊(colin wilson)撰,跋则由魏斯特(john anthony west)撰。when the sky fell,with an introduc tion by colin wilson and after anthony ada,1995.
2见本书第一部。
第51章 榔头与钟摆
有关地壳移动说,虽然已超出本书讨论的范围,不过,佛列姆亚斯夫妇(rand and rose flem…ath)合著的《天塌下来的时候》一书,对这个理论有详细的解说。
如前所述,地壳移动说是由哈普古德教授率先倡导,并经爱因斯坦所肯定。简单地说,这个学说主张,地球大约30英里厚的表壳,在8000英里厚的一个地球中心核上滑动,地壳移动的力量迫使西半球大部分的地块往南经赤道,继续往南极圈移动。而地块在滑动时,并非在垂直的南北子午线上移动,而以现在的美国中央平原为轴心,展开回旋运动。运动的结果为,北美的东北部(北极过去的位置便在哈得逊湾一带)从北极圈被拖曳至比较温暖的纬度地带,而西北部(阿拉斯加和育康地区)则与西伯利亚的大部分,向北回旋,进入北极圈。
至于南半球,哈普古德的模型显示,现在被称为南极大陆的大陆块,其中大部分原来位于气候比较温暖的低纬度地带,但因地壳变动,整个移动了30度(大约2000英里),而在公元前14500年到公元前12500年之间,进入了南极圈。不过这个大变动,对整个地球产生的莫大震撼,余波荡漾,一直到公元前9500年仍未能平息。
假设,在地壳变动之前,南极大陆原本为一块绿意盎然、适合生物生活的土地的话,它是否有可能曾为一个伟大文明的发育地?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话,那个文明很可能经地壳的变动而轻易被摧毁无疑。伴随地壳变动时的各种天灾,如海啸、飓风、雷雨、火山爆发、地球断层、天色变黑、冰原的扩大,都会重复不断地发生。而且经过1000年这般的摧毁,都市、大建筑物、大图书馆等所有代表文明痕迹的遗物,都永久地封埋在厚重的冰块下了。
因此,如果地壳变动说是正确的话,世界各地残存的不正是〃上帝〃的指纹了吗?它们正是南极大陆冰封下文明留下来少数的线索。这些线索包括了南极下那个文明曾经经营过的活动、事迹,被误解的思考和几何学的建筑物等。那个文明兴盛时,人们相偕乘坐着大船,越过波浪汹涌的大海,移居至远方。从尼罗河谷(最初可能是在蓝尼罗河的水源,坦那湖附近)到墨西哥谷(valley of mexico),乃至于安第斯山的的的喀喀湖附近,及其他数个地方,都有明显的指纹……
也就是说,在地球的各个角落,我们都可以看见失落文明的指纹,但却看不见它的真相,因为文明的本体被埋封在南极大陆2英里厚的冰块下,比月球的里侧还更不容易为考古学者所接近。难道这是事实?
还是虚构?
有可能?
绝对没可能?
南极大陆为世界第五大陆块(表土面积近600万平方英bbb根据地壳移动说,南极洲大陆的大部分,在公元前15000年左右时,还位于南极圈的外面,因此不但可能有人居住,而且具备了文明发展中必要的气候与资源条件。然而,后来因地壳滑动的大变动,使该大陆块移动至现在的南极圈正中央的位置上。bbb里),从地球物理学的观点来看,有可能(一)曾经在一个比较温暖的纬度上,(二)大约2万年前,因地壳变动的关系,被移动到南极圈中来的吗?
换句话说,南极大陆有可能移动吗?
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