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换源:

第11部分阅读

作品:白话鬼谷子|作者:转身的一瞬|分类:综合类型|更新:2025-05-20 14:09:34|下载:白话鬼谷子TXT下载
  等人听到后,立即派颖阴侯灌婴率军前去迎战,不料灌婴到了荥阳,却反戈

  一击,倒向齐王一边,加入了反吕的行列。

  然而关键问题,是如何解决京城的吕氏集团。太尉周勃虽然在军队有影

  响,但没有实际兵权,调动一兵一卒都要由吕禄来决定。陈平得知邮寄与吕

  禄的关系十分密切,便与周勃密谋策划,劫持了郦寄的父亲郦商,要挟邮寄

  去向吕禄进行游说。郦寄被迫答应了他们的条件,去向昌禄游说,“原来朝

  廷立刘氏9人,吕氏3人为王,大臣们都没意见,只是因为您受封后不到自

  己的封地去,反而以上将军的职务留在京城,所以才引起大臣和诸侯不满,

  只要您把军权交给周勃,表明自己的心迹,反叛的人就会平定下来,您也可

  以在封地当王,享受荣华富贵。”吕禄一向把郦寄视为心腹,听信了他的话,

  想交出兵权,可是吕家许多人出面反对,吕禄一时还犹豫不定。这时传来灌

  婴与齐王合兵来犯的消息。周勃又让郦寄去劝吕禄说:“您应当赶快下决心,

  到封地去,否则就要天下大乱,招来杀身之祸!”吕禄于是交出军权。

  周勃掌握了兵权,对吕氏家族采取军事行动。由于失掉兵权,吕家势力

  迅速土崩瓦解,吕产、吕禄、吕须、吕通等人都被诛杀,吕氏家族的人也都

  死于兵变之中。陈平等人废掉了吕后定的皇帝,迎立代王刘恒为皇帝,这就

  是历史上的汉文帝。

  陈平、周勃等老臣用自己的智慧和胆识,积蓄力量,战胜诸吕,再次使

  汉室江山稳定下来。

  (二)养志

  '原文'

  养志法灵龟1;养志者,心气之思不达也2。有所欲,志存而思之。志

  者,欲之使也。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财思不达也。故心气一则欲

  不惶3,欲不惶则志意不衰,志意不衰则思理达矣。理达则和通,和通则乱

  气不烦于胸中。故内以养气,外以知人;养志则心通矣,知人则分职明矣。

  将欲用之于人,必先知其养气装。知人气盛衰,而养其气志,察其所安,以

  知其所能。志不养,心气不固;心气不固,则思虑不达;思虑不达,则装意

  不实,志意不实,则应对不猛;应对不猛,则失志而心气虚;志失而心气虚,

  则丧其神矣。神丧则仿佛4,仿佛则参会5不一。养志之始,务在安己:己

  安则志意实坚,志意实坚则威势不分。神明常固守,乃能分之。

  '注释'

  1养志法灵龟:因为志是判断是非的,所以使用占卜的龟甲最能判断吉

  凶,因此才必须效法灵龟。

  2养志者,心气之思不达也:由于心气不达,所以才要养志。

  3惶:多的意思。

  4仿佛:两者相像而难辨别,也就是不明确的意思。

  5参会:指志、心、神三者交合。

  '译文'

  养志的方法要效法灵龟。思维不畅达的人要培养自己的志气。

  一个人心中有欲望,才会有一种想法,使欲望化为现实。所谓“志向”

  不过是欲望的使者,欲望过多了,则心力分散,意志就会薄弱,就会思力不

  畅达。

  如果心神专一,欲望就不会多,欲望不多,意志力就不会衰弱,意志力

  不衰弱,思想就会畅达。思想畅达则心气和顺,心气和顺,心中就不会烦乱。

  因此,人对内要养气;对外,要明察各种人物,修养自己“五气”,就心情

  舒畅。了解他人,才能知人善任。

  我们想要任用人,一定要先知道他养气的功夫,知道他心气的盛衰。知

  道他的心志状态,看其养气修志,观察他是否稳健,就知道他的能力。

  不修养心志,“五气”就不稳固;“五气”不稳固,思虑就不畅达;思

  虑不畅达,意志就不坚定:意志不坚定,反应就不快捷;反应不快捷,就会

  失掉信心,心气就会虚弱;如果心气虚弱就会失神丧志。如果失神丧志就会

  精神恍惚,精神恍惚,“志”、“心”、“神”三者就不协调了。

  修养心志之始,定要先安定自己。自己意志安定了,意志才坚定,有了

  坚定的意志才能有神威。神威固守,才能调动一切。

  '解析'

  《鬼谷子》认为:“养志是由于欲望不能得以实现,需要养志以通达,

  志是欲望的使者,欲望多,心神就会散漫;心神散慢,志气就会消沉;志气

  消沉就不痛快。所以心气如能有所抑制,欲望就不会过多;欲望不会过多,

  意志就不会消沉;意志不消沉,思想就痛快。思想通了,气就顺了,于是闷

  气就不会产生。”

  为此,在内要以养五气为主,在外要以了解他人为主,这样就会心情舒

  畅,安于职守,要使用一个人,要看到他养气的功夫,以知道他的修养和欲

  望,再了解他的爱好和才干。

  《鬼谷子》认为,心气得不到修养,心气就不会坚定,情绪就不愉快,

  思想就不通达,意志就不踏实,应付就不会周到,心气空虚,就等于丧失灵

  魂。

  养志的目的就是要使自己安定,意志坚定精力集中。对外要明察各种人

  物,知道他们的意志状态,知道他们的能力,才能做到知人善任。历史上唐

  尧禅让的事就说明了这一点:

  贤明仁厚的唐尧担任部落联盟的最高首领几十年,日夜为人民操劳,更

  为黄河之患忧虑。他想做的事很多,可是现在人老了,力不从心,于是想选

  个能接替他的人。

  放齐向帝尧推荐尧的嗣子丹朱。尧说:“丹朱是个很不虚心的人,又好

  争论一些无原则的是非,这样的人不会老老实实为人民做事,不可用。”帝

  尧转向四岳:“你们哪一个能接替我的工作?”四岳谦让不受,说自己才能

  不够,不能担此重任。尧说:“既然这样,你们就推荐一个吧!不管近亲还

  是远戚,是官是民,只要才能兼优就行。

  四岳说:“冀州有个平民叫虞舜,母亲早逝,父亲瞽叟双目失明,靠种

  田捕鱼为生,有时做些陶器。他勤劳,诚恳,朴实,特别是家庭关系处理得

  很好。”四岳继续介绍说:“舜有个弟弟名象,后母所生。后母不讲礼,弟

  弟很傲慢,父亲听后母挑唆,几次想把舜弄死,但舜仍然对父母很孝顺。对

  弟弟很友爱,一家人很和睦。这种人一定可以担当大任。”

  尧听了认为可以,但要亲自考察一下。便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己

  三十尚未结婚的舜为妻,又命令九个儿子和舜一起工作,以便观察舜的为人。

  舜成亲后,要求妻子孝敬公婆,尽儿媳的职责,关照弟弟尽大嫂的本分,并

  没有因为妻子出身高贵而破坏家庭的规矩。舜对尧的九个儿子要求都很严

  格,一点也不迁就。舜在历山开荒种地,由于和气谦让,同他一起开荒种地

  的人都能互让田界,融洽相处。舜去雷泽钓鱼,雷泽的人看见舜谦逊和气,

  也都不好意思争执。舜在河边做陶器,仔细认真,一点不合规格就重做。那

  些做工马虎的人见了,既感到惭愧,又非常羡慕,便跟着舜学,渐渐地就做

  精致了。舜的品德在人们中产生了很大感召力,大家都愿意亲近他。他住的

  地方本来很偏僻,但一年后就变成了村落,两三年就成为热闹的城镇。

  尧很赏识舜的作为,赏给舜一架名贵的琴,许多高级衣料和一群牛羊,

  又为舜修建粮仓,舜的弟弟象,看到舜富裕起来,非常妒忌,一心要暗害舜。

  有一次象和母亲商量好了,要瞽叟叫舜去修整漏雨的仓屋。舜领了瞽叟的指

  令,便回房告诉自己的妻子,娥皇和女英各取了一个大竹笠给舜修仓遮太阳

  用。舜取了梯子爬上仓顶,聚精会神地修补着。这时象偷偷把梯了拿开,接

  着在仓的周围放起火来,打算把舜烧死。仓顶是用茅草盖的,一着火就迅猛

  燃烧起来。只见黑烟翻滚,烈焰腾腾,把舜呛得无法呼吸,烫得皮肉通红。

  舜找梯子,梯子不知去向,他急中生智,连忙把带来遮太阳的两个竹笠挟在

  左右腋下,一边一个像鸟的翅膀一样,冒险往下跳去。乘着风势,飘飘荡荡

  落在离仓较远的地方。舜明知是象和后母的诡计,但并不计较。象看到一计

  不成,又生一计,他与其母商议,劝瞽叟叫舜去修井。于是瞽叟对舜说:“这

  几天不下雨,井水浅,你下井去把泥沙掏干净,把井挖深一点。”舜回到自

  己的房间,把修井的事告诉妻子。娥皇和女英便各取一把短斧给舜,嘱咐舜

  要多加小心。舜下井后,先不掏泥沙,而用两把短斧在并壁上挖了一个洞。

  洞刚挖好,象在井上叫舜,舜答应了一声。象知舜在井里,急忙和瞽叟一起

  动手,向井里推下许多泥团、石块,打算把舜堵死在井里。象估计舜己死了,

  便手舞足蹈跑到其母面前说:“妙计是我想出来的,现在可以来分哥哥的东

  西了,粮仓和牛羊归你和爸爸,两个嫂子和琴等用具归我。”哪知舜早已料

  到象居心不良,当象在井口叫舜,舜应了一声后,便躲到刚挖好的井洞里。

  原来这口井通旁边的另一口井,舜估计象已经走开,就从旁边的井口爬出。

  这时,象来到舜的房里,摸摸这,看看那,心想:这一切都是我的了。正当

  象心旷神怡地弹着琴的时候,舜从外面走进来,和象打招呼。象不觉大惊失

  色,满脸通红,转身朝屋外跑去。舜连忙把象叫住,和颜悦色地说:“你来

  得正好,我这里有些事要你帮助料理一下。”舜仍和过去一样,对弟弟友爱,

  对父亲孝顺。尧对舜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认为舜的品德确实好,而且应付

  各种棘手的事情很有办法,就要舜帮助他掌管行政方面一些事物。

  舜上任后,很注意选拔人材。当时高阳氏有八个才子,人们称之为“八

  恺”,高辛氏有八个才子,人们称为“八元”,都贤明正直,多才多艺,都

  被舜推荐出来协助工作。舜帮助尧办理政事,不论做什么,都办得井井有条,

  受到各部落的首领和远方来朝宾客的尊敬。经过几年的考察,尧认定舜可以

  做他的接班人,就把最高首领的位置让给了舜。

  尧正是因为了解舜的心志状态,知道他的能力,才做到知人善任。

  (三)实意

  '原文'

  实意法腾蛇1;实意者,气之虑也2。心欲安静,思欲深远;心安静则

  神明荣,思深远则计谋成;神明荣则志不可乱,计谋成则功不可间。意虑定

  则收遂,安则其所行不错3,神者得则凝4。识气寄,奸邪得而倚之5,诈

  谋得而惑之,言无由心矣。故信心术6,守真一而不化,待人意虑之交会,

  听之侯之7也。计谋者,存亡枢机。虑不会,则听不审矣,侯之不得。计谋

  失矣,则意无所信,虚而无实。无为而求安静,五脏8和通六腑9,精神魂

  魄固守不动,乃能内视10、反听、定志,思之太虚,待神往来。以观天地开

  闭,知万物所造化,见阴阳之终始,原人事之政理;不出户而知天下,不窥

  牖而见天道;不见而命,不行而至,是谓“道”。知以通神明,应于无方而

  神宿矣。

  '注释'

  1腾蛇:类似龙的神蛇,能腾云驾雾在云中飞舞。

  2实意者,气之虑也:只要把意当作实体,气就变得和平,虑也会变成

  具体。

  3安则其所行不错:如果内心平静,就不会有错误。

  4凝:凝结、安定。

  5识气寄,奸邪得而倚之:假如识气只是单纯的暂时寄柱,那么奸邪就

  会乘虚而入。

  6信心术,使心术证明。

  7待人意虑之交会,听之候之:待人接物必须诚恳,上下交流之后,听

  从其言论,进而静观其动静。

  8五脏:指心、肝、肺、脾、肾。

  9六腑:人体中消化、吸收、排泄的脏器总称,包括胆、胃、小肠、大

  肠、三焦(胸膈、上腹和脐腹的三部分脏器,又分上焦、中焦、下焦)和膀

  胱。

  10能内视:指不使心外散而言。

  '译文'

  坚定意志之法要效法腾蛇。坚定意志就要会养气。心情安详,是思虑之

  本。

  心境需要平静,思虑需要高远。心境平静则精神愉快,思虑深远则计谋

  有成。心情愉快,思虑就不乱;计谋成功则事业就不可破坏意志、思虑稳定,

  则心境安详,心境安详则所作所行就不会有多大差错。精神愉快就容易使神

  思集中。

  如果人的胆识、心气只是暂时寄住在哪里,那么奸邪就可能乘机而入,

  诈谋也可以乘机而行,所说的话也不会是用心思考的。

  所以说坚守心灵的术法,在于信守纯真而不变化,等待机会,待时机成

  熟,就可以根据上下交合的判断来解决问题。

  所谓“计谋”,是国家存亡的关键。思虑不周,则听得不明,即使等待

  时机,其机会也不会来到。计谋失效则意志不坚定,就会变得虚幻而不切实。

  作为“无为”思虑,要求人静思,五脏六腑都通畅,精神魂魄固守纯真,

  能够自我反省,听取外界消息,凝神安志,神游太虚,待神明往来归己。以

  此观天地之变化,悟解万物造化的规律,知阴阳之交替,懂得人间之政理。

  这样,不出门就可以知晓天下大事,不开窗就可以看见日月星辰等天体变化

  之道,不必见到民众,民众就能听命而行;不必推行政令,天下就可以大治。

  这就是所谓“道”。以此可以与神明交往,应用于天边天涯的世界,而使神

  明长存世间。

  '解析'

  《鬼谷子》认为,人人都需要安静,思虑都希望深远。凡静则精神爽,

  思虑能深远,计谋就有威力。实意需要无为,无为要求安静五脏、和通六腑,

  精神魂魄固守不动。这样才能内视、反听、定志、思大墟幻境,等待神魂往

  来。

  于是就要观察开天辟地的道理,了解大自然造化万物的功力;掌握周而

  复始的变化规律,然后探讨治国安邦的政治途径。因此,不出门就可以明白

  天下,不开窗就可以看见天道。没看见人民就可以发布命令,没推行政令就

  可从使天下大治。

  一个人的意志、思虑安定,则心境就安详。心境安详则所作所为就不会

  有多少大的差错,精神愉快就能使精神集中。所以鬼谷子说:要坚定意志,

  心境要平静,思虑要深远。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不考虑长远利益,就不能谋划当前的问题,不考

  虑全局利益,就不能处理好局部问题,谋深计远,需要认识和掌握事物发展

  变化的可能和趋势,事先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到知人所不知,见人所不见。

  谋深计远,还应当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因为任何事物都有可能向相反方

  面转化。胜利不是永久不变的,一旦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就会转胜为败,化

  强为弱。所以在胜利之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准备应付可能发生的危险和

  困难。鬼谷子说:计谋,是国家存亡的关键,考虑不周全,决不允许鲁莽行

  动。先做好准备,谋划好了再实施,就能成功。先实施,后考虑、谋划,就

  会失败。善于从实际出发,开动脑筋,研究对手,分析趋势,才能有先见之

  明,赢得先机之利。应对可能出现的情况,作出各种估计,将有利因素、不

  利因素充分考虑到,并分别提出几种不同的对策,这样才能时时保持主动,

  立于不败之地。

  实施之前,先做周到的筹划和必要的准备。具体应做到三点:

  1.先知。先知包括知已知彼。知彼就是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底数、手

  法等。根据双方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2.周密安排。实施前要对大小事都进行周密安排,任何一个环节差错,

  都会影响全局,都应考虑周全,安排妥当。

  3.注意环境优势。应当力争充分利用自己的环境优势。如果要换地方,

  也应在中性环境或自己熟悉的环境中进行。

  下面举个例子。

  在春秋时代,齐楚之间为土地发生争执。楚襄王谋定而后动,用慎子之

  谋,统纳众臣之议,终于保住了500里国土。

  楚襄王做太子时,曾在齐国当人质,楚怀王死后,太子要赶紧归国继承

  君位。齐王却乘机要挟他,提出以楚国东部五百里土地作为交换条件,不然

  就不放他回去。太子向身边随臣慎子求教。慎子认为,回国继承君位是大事,

  可以先答应齐国的要求,余下的事以后再说。

  太子回国继承了君位。不久,齐国便派使者带领兵车50辆,前来索要先

  前答应的500里土地。襄王很为难,又向慎子讨主意。慎子说:“您明日上

  朝时,召见众臣,让大家都献计。”

  第一个献策的是上柱国子良,他说:“不能不给,身为君主,金口玉言。

  过去已经答应,现在不给是不讲信用的。那样,以后在诸侯国也难以取信。

  应当先给,然后再出兵夺取回来。先给他,表明我们言而有信。再次取回来,

  证明我们武力强大。”

  子良退出,昭常入见襄王说:“不能给。我们楚国所以号称万乘之国,

  是因为地盘广大。如今割去东部500里土地,楚国就去掉了一半,岂非徒有

  万乘之名而无万乘之实吗?坚决不能给!请求大王让我领兵去镇守东部边

  境。”

  昭常退出,景鲤入见,他说:“不能给。不过,以楚国自己的力量也难

  以守住。莫如答应给他,以践约守信。请大王再派我去求救于秦,助我守地。”

  景鲤出,慎子最后人见。楚襄王便把子良、昭常、景鲤三人的主张都讲

  给慎子,并且说:“众说纷坛,我将何所适从?”慎子听罢,从容地说:“这

  些主张大王都可以采用。”楚王十分不解,沉着脸说:“这话是什么意思?”

  慎子说:“臣请用事实去验证他们的三种主张都是可行的。”于是,慎子便

  向楚王说出了具体的办法:“大王可先让上柱国子良前往齐国献地;第二天,

  派昭常去东部镇守;第三日,再派景鲤去向秦国求救。”楚王便依计而行。

  子良到了齐国,告知齐王同意立即献地之事。可是,当齐国派兵去东部

  接管地盘时,守将昭常却说:“我奉命守此东地,便当守职尽责,与国土共

  存亡。如果你们一定要夺取这块土地,我这五尺男儿,还有上至皓首老人,

  下至三尺儿童,以及30多万楚国士卒,但愿为守护东部国土而献身!”

  齐王闻讯,便谴责子良说,“大夫你亲自前来献地,而今又令昭常镇守,

  这是何故!”子良说:“我奉楚王之命前来献地是真,昭常不给是有违君命。

  请大王出兵东地攻打昭常就是了。”

  于是,齐王大举兴兵攻打东地。但还未到达楚国边界,秦国己出动50

  万大军兵临齐国。秦军统帅右壤派使者致意齐王说:“当初齐国阻止楚太子

  归国继承君位,并乘机要挟,索要土地,这是不仁;如今又出兵强行攻占楚

  国土地,这是不义。如果退兵便罢,不然,我就要打了。”齐王深恐后方有

  失,只好让子良回归楚国,并派使者赴秦讲和。结果,楚国既保住了东部500

  里国土,又未失义于天下。

  客观事物无不存在相互联系。子良、昭常、景鲤三人的主张,决然不同。

  而慎子却能各取其长,互为补充,形成一个确保国土的上上之策。楚襄王遇

  有疑难,能谋定而后动,不失其明智之行。一谋统三筹,慎子不愧为大智之

  人。

  (四)分威

  '原文'

  分威1法伏熊2;分威者,神之覆3也。故静固志意,神归其舍,则威

  覆盛矣。威覆盛,则内实坚4;内实坚,则莫当。莫当则能以分人之威而动

  其势,如其天。以实取虚,以有取无,若以镒称铁5。故动者必随,唱者必

  和,挠其一指观其馀次,动变见形,无能间者,审于唱和,以间见间,动变

  明,而威可分。将欲动变,必先养志,伏意以视间。知其固实者,自养也。

  让已者,养人也。故神存兵亡,乃为之形势。

  '注释'

  1分威:分是影响到很远的意思,也就是威势盛大,对人与物都有影响。

  2法伏熊:效法想要进行偷袭的熊,把身体伏在地上,然后才采取行动,

  意指直前先要屈。

  3覆:覆盖,外面。

  4威覆盛,则内实坚:威的表面如果强盛,内志也自然变成坚实。

  5以镒称铢:容易移动的意思。镒是重量单位,相当于二十四两,铢,

  二十四铢为一两。

  '译文'

  分威要效法行将偷袭的熊。所谓分威,就是要把自己的神威隐藏起来。

  平心静气地坚持自己的意志,使精神归之于心,这样隐藏的神威更加强盛。

  神威强盛,内部就更为坚强雄厚,从而能所向无敌。正因为能所向无敌,就

  要用隐蔽法壮大声述,使之象天一样,安然无间。

  用实来取虚,以有来取无,就象用镒来称铢一样,十分容易。所以,只

  要行动就必定有人追随,有唱者,必有和者。屈起一个指头,可以更清楚观

  察其余手指的活动,只要掌握行动变化的情况,对方就无法搞阴谋。认真审

  察一唱一和的形式,也可用反间手段,在动中掌握对方情况,用“分威”法,

  隐蔽实力,趁时出击取胜。

  可见要想有所活动,必须先养心志,隐蔽自我实力,以暗察他人活动。

  凡是意志坚实的人,就是善于自我养气,凡是谦逊的人,就是能替他人养气,

  所以要设法使精神交往发展,化解干戈,这就是人们所要控制的形势。

  '解析'

  鬼谷子说:隐藏自己实力的方法叫“伏熊法”。所谓分威就是把自己的

  实力、神威隐藏起来,用实来取虚,以有来取无。

  所谓实,就是军队的勇、强、治、饱、佚众、有备等强点。所谓虚,就

  是怯、弱、乱、饥、劳、寡、无备等弱点,虚而实之,实而虚之,避实击虚,

  转换虚实,善于利用对方的弱点,战胜对方。在特定形势下,用伪装的办法

  将真正的志向和动机隐藏起来,免除外来的干扰和侵略,以利于保存和发展

  自己。本来能攻却故意装成不能,本来能守却故意装着不能守,有战斗力却

  故意装作无战斗力。通过迷惑敌人,使之陷于被动地位,乘势战而胜之。

  运用这种谋略方法,应注意把握谋略对抗的全局,在可能的基础上示我

  不能,设下骗局,决不消极退让,在敌人果真受骗时,采取正确进攻方法以

  战而胜之。

  春秋未年的晋国,以赵、魏、韩、智、范、中行等六家势大,史称“六

  卿”。

  智伯率领韩、赵、魏三家攻灭了范氏和中行氏,过了几年智伯向魏宣子

  提出领地要求,魏宣子不想给他,魏宣子的谋士任章献计曰:请不要正面拒

  绝智伯,不妨满足他的要求。他尝到了甜头,一定骄傲得意,更加贪得无厌,

  四处伸手。到那时,其他大夫必然会不满,从而促使各家联合起来去收拾一

  个孤立又骄傲轻敌的智伯,他的性命还能保得住吗?

  魏宣子依照任章的妙汁,划出一些地给智伯。后来,智伯果然被赵、魏、

  韩三家所讨厌。魏宣子不但收复了失地,还分了更多的土地。

  任章的策略在于使智伯放纵,引起别人的厌恶,孤立智伯。虽然暂时交

  出了土地,在条件不具备时,暂时放弃某些东西是必要的。暂时放弃是为了

  等待时机,创造条件,最后再把它夺回来。

  唐宪宗时,戌族和羯族进攻中原地区,皇帝下令,调动南梁的5000人马,

  前往京师驻镇。南梁军队刚要出发,众人叛乱,赶走了他们的统帅。聚集起

  来抗拒王命。这种状况持续一年多。

  唐宪宗深为此事感到不安。这时候京兆尹温造请求单人匹马前往处理此

  事。他到了南粱境内,南梁人看见只是来了一个儒生,温文尔雅,便认为不

  会掀起什么大的风波,对他的到来没当一回事。

  温造到了以后,只仅仅宣读了皇帝的诏书,安抚和问候大家,对作乱的

  事一句也没提,仿佛没有此事发生一样,连南梁军队中那些挑头作乱的人全

  副武装,进进出出,温造也装做没看见。

  有一天,温造在操场中设置乐队演乐曲,全军战士都前往操场听乐曲,

  温造叫军人在长廊下边吃饭,饭桌的前边正对着长廊的台阶,南北两行设置

  了两根长绳,让军人各自在面前的长绳上挂上他们的刀剑,然后吃饭。酒宴

  刚开始,忽然响起了一声鼓,温造手下的人站在长廊的台阶上,从两头齐力

  平举两根绳索,于是南梁军人们带来的刀剑一下子离开地面三丈多高。这些

  军人拿不到自己的武器一下子就乱了起来,没有办法施展他们的勇武。这时

  温造把门关上,命令手下的人斩了这些叛军。从此以后,南梁地方的人不再

  谋反了。

  在这里温造先用既往不咎,若无其事的态度稳住敌人,等他们松懈之后,

  再突然袭击,将他们一举歼灭。温造这一计策;也表现了外柔内刚的一面。

  (五)散势

  '原文'

  散势法鸷鸟1;散势者,神之使也。用之,必循间而动,威肃、内盛,

  推间而行之,则势散。夫散势者,心虚志溢2。意失威势3,精神不专,其

  言外而多变,故观其志意为度数,乃以揣说图事,尽圆方、齐短长。无间则

  不散势,散势者待间而动,动势分矣。故善思间者,必内精五气,外视虚实,

  动而不失分散之实,动则随其志意,知其计谋。势者,利害之决,权变之势。

  势败者,不以神肃察也。

  '注释'

  1鸷鸟:一种猛离。《孙子》中有鸷鸟之声,至于毁折者,节也。

  2夫散势者,心虚志溢:虚怀若谷就能包容一切,踌躇满志就能决断一

  切,所以要好好发挥这种势。

  3意失威势:志意一旦衰微就会丧失优势。

  '译文'

  (在战争中)发展各部分的威力,要效法鸷鸟。分散自己的实力,要在

  一定思想原则的指导下,实施时,必须按着一定的空间顺序活动。威武严正,

  实力充实,按一定的空间顺序操作,这样各部势力就能得到发展。达到这一

  目标,就能心胸广博,包容一切,意志力就会充溢丰沛。

  如果意志力不强,势威衰弱,精神不专,那么就会把话说漏,引起对方

  疑心而导致时局变化。

  因此要善于观察人的志向和意识,并以此为基础,揣度关系,谋划事体,

  持方圆规矩之理,合乎变化法则,求得事情的尽美,没有关联和空间,则无

  法发展各部势力以用之,欲发展各部势力需得循序而行,而一旦行动起来,

  各部势力也就发展了,其作用也可以发挥。

  如此说来,善于发现对方漏洞的人,必须修炼自己的五气,观察对方的

  虚实,行动时才能达到分散使用力量的效果。行动起来,才能本着我方意图,

  并确知对方的计谋(而不败)。

  所谓控制势力.是决定胜败的大事。威势溃败,往往是不能凝神观察所

  致。

  '解析'

  鬼谷子在本篇指出了善于用人,统御各种势力的问题。

  鬼谷子说:散势,即要发挥各部分的威力而严正实力要充实,要有意志

  力,能控制一切。

  汉光武帝刘秀是一个谋略过人的开国君主。他能够在西汉未年的乱世之

  中,打败群雄,力挽狂澜,奠定东汉王朝的基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知人

  善任。

  昆阳之战之后,刘秀率领军队进入河北,命祭遵为军市令,负责纠察军

  纪,祭军执法非常认真,全军上下,无论职位大小,有违法的必受惩罚。一

  次刘秀宠信的一位贴身侍者触犯了军法,论律该斩。祭遵毫不顾及刘秀的情

  面,根据律条,处死了那位违法者。刘秀听到此讯后,十分生气,命令把祭

  遵抓起治罪。这时主簿(典领文书的官职)陈副劝阻说:“您不是常想整顿

  军队的纪律吗?现在祭遵执法不询私情,就是保证军令贯彻执行。”刘秀见

  他说的有道理,不仅赦免了祭遵,而且还把这位铁面无私的执法官升为刺奸

  将军。为了表示对祭遵严明执法的支持,刘秀告诫其它将领说:“你们要防

  备祭遵呀!我的贴身侍卫犯法他都敢杀掉,对你们他是不会讲私情的,”不

  久,刘秀再拜祭遵为偏将军,平定河北的战争结束后,刘秀论功行赏,封祭

  遵为列侯。

  要控制和使用具有各种势力的人,善于观察对方的虚实,发现对方漏洞

  的人,确知对方的计谋,在等到对方出现漏洞时,立即采取行动,从而立于

  不败之地。

  要重视人心背向,善于观察人的志向和意识,并以此为基础,揣摩人事

  关系。把自己的意志贯通于众,与众人同喜好,就没有不成功的事业,与众

  人同憎恶,就没有不可倾覆的敌人。要善于用人,统御有术,驾驭有方,要

  有勇有谋,奖罚严明,要谦虚谨慎,明察秋毫。

  公元前203年,韩信采用“陷之死地而后生”的战术,大破赵军20万,

  又攻占燕,尽取三齐之地。这时,他遣使面陈汉王刘邦:“齐人历来伪诈多

  变,反复无常,南面又与楚相接,我不以假王名义不能镇抚齐地,请大王赐

  予我假王称号。”刘邦看了这封信后,大骂道:“我被困于此,从早到晚都

  盼望他前来相救,而他却要自立为王。”

  谋士张良一直认为韩信的向背,对刘邦取胜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况且现

  在韩信远在齐地,他想自立为王,你刘邦根本无力阻止。

  张良听到刘邦骂完后,马上在桌下轻轻踢了刘邦一脚,还附在刘邦耳旁

  说:“现在我们处境不利,怎么管得住韩信称王呢?不如立他为王,使他能

  够自守其地。否则他会谋反生变的。”刘邦顿时醒悟,又改口骂道:“大丈

  夫定诸侯,就要做个真王,何必要做什么假王呢?”

  于是,刘邦派张良到齐地,封韩信为王。张良安抚韩信的计策,居然笼

  住了韩信的心,使刘邦能够顺利地征调韩信大军到河南去攻代楚军,为第二

  年韩信与刘邦会合,击灭项羽于垓下,做好了组织上的准备。

  (六)转圆

  '原文'

  转圆法猛兽1;转圆者,无穷之计。无穷者,必有圣人之心2,以原不

  测之智,以不测之智而通心术。而神道混沌为一,以变论万类,说义无穷。

  智略计谋,各有形客3,或贺机方、或阴或阳、或吉或凶,事类不同。故圣

  人怀此之用,转圆而求其合。故与造化者为始,动作无不包大道,以观神明

  之域。

  天地无极,人事无穷4,各以成其类。见其计谋,必知其吉凶、成败之

  所庄也。转圆者,或转而吉,或转而凶。圣人以道先知存亡,乃知转圆而从

  方。圆者,所以合语5;方者,所以错事6;转化者,所以观计谋7;接物

  者,所以观进退之意8。皆见其会,乃为要结,以接其说也。

  '注释'

  1转圆法猛兽:圣人的智慧就像不停转动的圆珠,操纵自如,不过这类

  似猛兽的动作,寓动于静,先伏后动,一旦跃起威猛无比。

  2有圣人之心:圣人的心像镜子一般。

  3智略计谋,各有形容:智略计谋并无固定形态。

  4天地无极,人事无穷:天地广阔无垠,人间也有无穷的吉凶循环。

  5圆者,所以合语:圆变化无穷,因此使语言自由旋转。

  6方者,所以错事:四角确立之后就会稳定,因此适合于对有为之事的

  处置。

  7转化者,所以观计谋:所谓转化者就是转祸为福,以此适用于观察计

  谋的是非得失。

  8接物者,所以观进退之意:如果接物能通达人情,所以适合物的进退

  和是非等。

  '译文'

  实施“转圆”法,要效法猛兽扑食,行动迅速。所谓“转圆”,是指能

  构想无穷计谋。而能构想出无穷计谋的人,必定有圣人之心,并用心灵推究

  难以测出的计谋,而那难测度的知谋是与自己心术相通的。

  理道本是混沌的万物之始,以变化之理研讨万物,内容是无穷无尽的。

  因事而生成计谋也各有不同的形式,或有圆谋,或有方略,有阴谋、有阳谋、

  有吉策、有凶智。事事各不相同。圣人以此为法,设计出许多计谋,以求切

  合实际。所以开始造化大地的圣人,其行为无不合乎自然大道,以观神明之

  奥妙。

  天地之大无极无垠,人事之繁无穷无尽,又有各类的区别。各种智谋也

  各有其形,从中也必然会知道事物的凶吉成败了。

  所谓转圆者,有的转为吉祥,有的转为凶险。圣人掌握规律而先知存亡

  之理,然后再“转圆”“从方”,应顺规律。

  所谓“转圆”,就是要语言灵活,合乎要求,所谓“从方”,就是使事

  物依规矩而行。“转化”就是为了观物设计,“接物”就是为了观察进退。

  如果能融汇方圆转化接物之理,就可以分析综合,统一其学说了。

  '解析'

  鬼谷子在本篇中指出以速取胜的问题。

  鬼谷子说:“转圆意思是效法猛兽扑食,行动迅速。

  以速取胜是兵家秘诀。快速用兵,要善于捕捉和创造战饥;指挥上要果

  断决策,切忌优柔寡断,犹疑不决。要审时度势,相机而行。

  公元249年春,魏帝曹芳到洛阳城南90里的高平陵(魏明帝陵)去祭祀,

  曹爽和其弟中领军曹羲等人陪同,司马懿看到时机已到,便迅速部署人马关

  闭了洛阳所有的城门,占领了武器库,接管了曹爽和曹羲的军营,又派兵到

  了洛水的浮桥上,这些都是以皇太皇的命令行事的,一切完成之后,司司马

  懿又写了一个奏疏给曹芳,历数了曹爽的罪过,要求罢去他的兵权,不得稽

  留。

  曹爽拿到奏疏,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自然不给曹芳看,惶惶然手足无

  措,不知所为。这时司马懿又派人劝说曹爽早早归罪,还指着洛水发誓说,

  这次行动只免曹爽的官,其它一切如常,让他不必多虑。

  当时有一名叫桓范的,担任大司农,是曹爽的同乡,这人有点智谋,他

  劝说曹爽当机立断,把天子带到许昌,然后再以天子的名义征发四方人马,

  可是懦弱的曹爽犹豫不决。桓范说:“这件事是明摆着,如果你能和天子相

  随,号今天下,谁敢不响应呢?而曹羲另有军营在外,可以随时调遣,从这

  里到许昌,不过是一天多点,许昌兵库中的兵器足够我们使用,要说提心的

  也就是粮食,可是大司农的印在我们这里,你还怕什么?”从黑天说到天亮

  曹爽兄弟还是不敢行动。五更时分,曹爽把刀朝地上一扔说:“我就把兵权

  交给司马懿,仍然有爵位在身,还可以做一个富家翁。”桓范一看大哭着说:

  “曹子丹(曹爽之父曹真的名子)这样一个出色的人物,怎么生出你们兄弟

  俩,比猪还蠢,我也要受你们连累而罪至灭族。”

  于是曹爽将奏疏送到曹芳那里,免官后回到洛阳家里,司马懿马上派人

  将他软禁起来,又在他住宅四角筑起高楼,派人日夜监视其行动,有时曹爽

  拿着弹子到园子里打鸟,角楼上的人就高喊:“故大将军朝东南方向走了。”

  曹爽至此已是一筹莫展。不久,曹爽等人以阴谋叛逆的罪名被下狱处死。

  俗话说: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司马懿所以能战胜曹爽,除了足智多谋,

  还因为他果断行事,而曹爽呢,才智低下,遇事犹豫,不能当机立断,如果

  他听了桓范的计谋,也许就是另一种结果。

  快速用兵,要善于捕捉和创造战机。

  公元233年,魏国西北边疆地区出现险情,原来宗属曹魏政权并为曹魏

  戍守边塞的鲜卑人首领步度根,与一向抗拒曹魏政权的鲜卑人首领轲比能暗

  中往来,相互勾结,但尚未发展到举兵反叛的程度。隐情为并州刺史毕轨探

  出,遂部署部队,欲实现对外威慑轲比能,对内镇抚步度根的目的,并上疏

  表奏了朝廷。魏明帝看完毕轨的表奏,大惊说:“步度根不过一时被轲比能

  所诱惑,对于反叛心中尚存疑惧,毕轨现在出兵,只能使二人如惊弓之鸟,

  迅速合二为一。这等于是逼着步度根反叛,怎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