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换源:

第4章

作品:孙犁传|作者:北方网|分类:精品小说|更新:2025-05-20 02:28:55|下载:孙犁传TXT下载
  担低房薜溃骸澳盖兹绱怂担终蘖19阒亍!薄僬饫锼档模涫嵌儆嗄昵胺饨ㄉ缁嵘喜愕穆桌碇椋浦锢缬资钡南绱灏傩占遥蛘吒咛宓厮担浦聊鞘钡亩沙牵负蹙渚浣酝af胀u呐┟窦彝ダ铮部赡芊5胖钊绱死嗟亩曰埃裕锢绫桓卸美崴簦鞘呛敛黄婀值摹k恼庖槐硐值故撬得鳎菏曜笥业乃锢缫丫稚聘校耘┟竦闹势痈星椋苑5亟邮茏耪獠棵难眨币病白苑5亍毕蛭颐窍允荆何颐敲褡宓哪承┲匾穆桌砉娣丁12壑倒勰畹鹊龋丫谒仔〉男奶锷铣槌鲎伦车哪垩俊>荽丝芍蘼墼诩液驮谕猓蟾哦际且桓鋈菀资艿礁咐厦浅圃薜暮煤19印?br/>

  他不可能想到以后会当作家,但实际上,一个未来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作家的灵魂,已经在他小小的躯壳里孕育、成长了。

  《红楼梦》之外,他还读过《封神演义》、《西游记》等。这些书大半都是借来的。因为要买一部小说,就得费去一两天的食用之需。那时孙家虽稍富裕,也还十分节俭,就连孙犁的小学课本,有些还是母亲求人抄写的,哪里舍得花钱去买这些“闲书”?在他读的这类小说中,《西游记》也是他顶喜欢的:“今天过一个山,明天过一个洞,全凭猴哥神通广大,变化无穷,战胜妖魔,得到西天。看这故事的时候,我们比唐僧还着急,一个山没过去,便想着下回书那个洞了……”1

  书之外,幼年的孙犁还喜欢画。他说:“人天生就是喜欢美的。”2这样说固然不错,因为在农村,多苦的人家,屋里都会有点儿美术,即使是从香烟盒上剪下的一只鸟儿、一张美人像也罢。但是,我们想在特殊的意义上再重复一遍这句话:孙犁的天性就是喜欢美的,对于美,他爱得比一般人更加执著,这是有目共睹的。对于美术,他从小就有一种追求,“就在我生活最不安定,最困难的时候,我的书箱里,我的案头,我的住室墙壁上,也总有一些画片。它们大多是我从杂志上裁下的。”“对于我钦佩的人物,比如托尔斯泰、契诃夫、高尔基,比如鲁迅,比如丁玲同志,比如阮玲玉,我都保存了他们的很多照片或是画像。”3这里说的,已经近乎一些特殊的习惯,因为一般人不会从杂志上裁下那么多画片,放在书箱、案头和张贴在墙壁上,何况又是生活最不安定、最困难的时候呢。至于他保存阮玲玉的照片,那也可以看出他用心之细。阮玲玉是30年代的著名电影演员,因婚姻问题受到报纸毁谤,于1935年自杀,死时才二十五岁。遗书中有“人言可畏”一句,有的记者还不服气,说报纸没有那么大力量。当时鲁迅先生曾仗义执言,以“赵令仪”的署名,在《太白》上发表《论“人言可畏”》1一文,驳斥了某些报纸的不负责任:“新闻的威力其实是并未全盘坠地的,它对甲无损,对乙却会有伤;对强者它是弱者,但对更弱者它却是强者,所以有时虽然吞声忍气,有时仍可以耀武扬威。于是阮玲玉之流,就成了发扬余威的好材料了,因为她颇有名,却无力。”孙犁当时二十二岁,他收集阮玲玉的照片,很可能是在她自杀之后,这样做,不只是对一个美的形象、美的灵魂的钦仰和怀念,更是对于正义的支持。对于丁玲也是如此。在30年代一度盛传丁玲在南京遇害,他和许多进步青年一样,是那样焦急、悬念。这不是没有原因的。他在1980年11月2日给丁玲的信2里说:“我们这一代人,现在虽然也渐渐老了,但在30年代,我们还是年轻人的时候,都受过您在文学方面的强烈的影响。我那时崇拜您到了狂热的程度,我曾通过报刊杂志,注视您的生活和遭遇,作品的出版,还保存了杂志上登载的您的照片、手迹。在照片中,印象最深的,是登在《现代》上的,您去纱厂工作前对镜梳妆,打扮成一个青年女工模样的那一张,明眸皓腕,庄严肃穆,至今清晰如在目前。”在这些热诚的话里,读者能够感到,他在老年还保存着青年时代的天真,在对丁玲进行形容时,简直又回到青年时代去了。

  是的,爱美是人的天性,人都爱美,爱画,爱好看的色彩,等等;但是,恐怕远非人人爱得像孙犁那样有自己的选择,有深刻的内涵……。

  这个特点,在孙犁还是孩子时,就显示出来了。当然,那时他几乎没有机会欣赏到高级艺术,他能看到的,只是民间的、普及的,如年画之类。但是,正是这些进入千家万户的年画,给了他很多知识,使他知道了很多故事,特别是戏曲故事。每年春节,从旧历初一到十五,街上还出现一种用长绳串起来的作牙旗状的大型连环画,悬挂在大街之上,称“吊挂”,那是先在白布上涂一层粉,再绘以人物、山水、车马等,故事多来自封神、三国、五代残唐、杨家将等演义小说,一般妇女、儿童看不懂,已经读过这类书的孙犁是看得懂的。他也赶庙会和赶年集,那里卖画的多,是不用买门票的展览会,孙犁最喜欢去。在年集上,有年岁大的同学告诉他:如果去捅一下卖画人的屁股,他就会拿出一种叫做“手卷”的秘画,也叫“山西灶马”,好看极了。孙犁认为这些说法不经,没有去理。

  倘若说,东辽城小学那两间改作教室的泥房是第一课堂,那么,上面讲的这一切就是孙犁的第二课堂。看起来,这个第二课堂要生动、活泼得多。他在东辽城小学读了四年,至少在这四年中,他更喜欢这个第二课堂,他在这里找到了自己,也发现了世界,从某种意义上,也像孩子们走出“”,来到了“百草园”吧。

  当然,他终究还要回到“”去,回到第一课堂,何况,这时已经是另一个时代,“”早已变成国民小学了呢。

  在北方,农村学龄儿童的家长们有请老师吃饭的习惯,尤其在每年春天刚开学时,他们留有过年的酒菜,饭桌上还比较丰盛。孙犁的家里每年请两次老师,席间,他的叔父向老师要求,不要打孙犁,因为他有病。据我们想来,孙犁自幼文弱,好静不好动,不是讨打的顽皮孩子,叔父所以这样说,固有防患未然之意,多半则是体现了家长对孩子的爱护之心。

  在课堂上,他念的是新课本,没有读过什么古文,但在农村接触的文字,如公文告示、匾额对联、婚丧应酬文字等,还大都是文言或半文言。他读的第一篇古文,是本家“私乘”——即某种意义上的家史吧:父亲在安国县经商多年之后,一心为祖父立碑,请一位前清进士写了碑文,托小学老师教孙犁习读,以便在举行立碑仪式时当众朗诵。父亲把这事看得很重,除出于光宗耀祖之虔诚,还寄有望子成龙之意。这样,孙犁就在每天课后读起碑文来。他当时只有十岁,并不明白碑文的意思,完全是生吞活剥地读。立碑那天,他居然读得很成功,受到了人们的赞赏。他后来回忆这件事说:“这篇碑文的内容,已经完全不记得,经过几十年战争动乱,那碑也不知道到哪里去了。但是,那些之乎者也,那些抑扬顿挫,那些起承转合,那些空洞的颂扬之词,好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

  孙犁后来喜欢读古书,也喜欢作些古文,这篇启蒙教材大概也起了些作用。

  游出一步——在安国

  本来,按照孙家的实际情况,当孙犁念完四年初小,就该务农或是出外习商;因父亲听信安国县邮政局长的话,发愿让他升学,以便考入邮政。他们认为,在邮政部门办事,就是得到了铁饭碗。对于一般人家来说,没有比这个更务实、更有吸引力的了。所以,就在孙家举行立碑“大典”的第二年,即1924年,他随父亲来到安国县城,进入高级小学,那年他十一岁。

  东辽城距安国县城六十华里,这一次他与父亲共骑一匹驴,父亲把他放在前面,在日影憧憧中蹒跚在乡间土路上,还真有一点儿古风呢。在路过河流、村庄的时候,父亲为加小心或是恭谦礼让,照例下来,牵着驴走,孙犁还是坐在上面。下午三、四点钟的时候,他们才到了县城。

  安国县明时曾并入祁州,所以旧名又称祁州。它位于安平县的西北方向,再往北偏东下去一百二十华里,就是保定了。我们以后就会知道,安平——安国——保定,这个由三点连成的不等边三角形曲线,在孙犁的生命途程中是多么重要。这是孙犁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所迈出的最初几步,这几步,给他的学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使他逐步游向了时代激流的深处,在那里,他能够触摸到时代的强大脉搏,探听到生活的最新消息。

  安国县是有名的药材聚散之地,被人们称为“药都”。据传说,各路药材,不到祁州就不灵,必须在祁州转手,再运往全国各地。这种说法的真实性虽然值得怀疑,但对刺激药材生意的繁荣,客观上起了舆论的作用。“每年春冬庙会(药王庙),商贾云集,有川广云贵各帮。药商为了广招徕,演大戏,施舍重金,修饰药王庙,殿宇深邃,庙前有一对铁狮子,竖有两棵高大铁旗杆,数十里外就可以看到。”1北方平原上的一个县,能有如此气派,也堪称是一代之壮举,不朽之盛事了。

  孙犁随父亲进城,一到南关,就进了繁华地段:“先过药王庙……再过大药市、小药市,到处是黄芪味道,那时还都是人工切制药材。大街两旁都是店铺,真有些熙熙攘攘的意思。然后进南城门洞,有两道城门,都用铁皮铁钉包裹。”2写到这里,我们忽发奇想,报载:人参之乡吉林省集安市百岁老人很多,每万人中就有两名。有关人士分析,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喝的水、吃的饭,甚至还有呼吸的空气,都含人参成分,所以在不知不觉中得以延年益寿。那么,在“药都”呢?这里的黄芪味道,这里的千百种仙草龙骨,就没有使安国人民受到濡染?就没有影响他们的呼吸吐纳、生活起居?孙犁在这里生活了两年,对于这里的特殊生活环境和人们的生活习性,也会留下异样的印象吧?

  “永吉昌”店铺在城里石牌坊南边路东,东家姓张。孙犁的父亲这时已经升为“掌柜”,每天掌灯以后,坐在柜房的太师椅上,默默地抽着旱烟,看学徒们打算盘。夜晚,他睡在放钱的库房,孙犁很少进去,——他是和学徒们睡在一起。

  店铺也还有几分古雅:进了黑漆大门,有一座影壁,下面是鱼缸,种着玉簪花。进了院子,还有荷花和别的花草。

  店铺的对门是县教育局,父亲认识那里的几位督学。在孙犁入学考试的作文中,有一句“父亲在安国为商”,一位督学说,“为商”应写作“经商”,父亲叫孙犁谨记在心。他被录取了。店铺每日两餐,和孙犁上学的时间不一致,父亲在一家面铺给他立了个折子,中午在那里吃,晚饭回店铺吃,早饭则由父亲起早单做。

  这终归不很方便,半年以后,母亲和表姐便也来到安国,住在一家姓胡的闲院里。胡家是地主,雇有一名长工和一名女佣,父亲告诉孙犁,女主人是他的干娘,干爹是一家药店的东家,已经去世。干娘待孙犁很好,她的小儿子和孙犁同上高级小学,却对他有些歧视。

  给他留下了好感的,是一位干姐。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