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换源:

第344章

作品:我的老婆是军阀 完|作者:双曲线|分类:精品小说|更新:2025-05-20 00:20:42|下载:我的老婆是军阀 完TXT下载
  朱丝丝撇撇嘴,看得出,色狼挺忌惮自己,难道自己很可怕吗?板着脸道:“看我作甚?你以后就是盖英国苑、法国苑,哪怕你盖黑奴苑,谁睬你了?”

  常年不在乾王宫,偶尔回府朱丝丝倒觉得热热闹闹也不错,师傅(红娘)、蓉儿、三姨太、花姬、莎娃都是挺有意思的人,平素可不好交到这种朋友,唯一美中不足就是色狼在场的话,有时想起自己的身份,就总有些尴尬。

  想想也好笑,在乾王宫,有时候反而觉得色狼是多余的人。

  色狼的眼光毒辣,搜罗来的女孩子都这般出色,和其交朋友总能或多或少学到些东西,这可是以前的交际圈子无论如何交不到的朋友。

  但他这整天搜刮美女,现在是可着亚东一带转悠,将来势力大了,还不全世界抢美女去?蓉儿不说他,红娘不说他,可自己就是看不惯,总得说他几句,这是毛病,得改。

  叶昭讪讪的笑,说:“甚么黑奴黑鬼的,你这叫种族歧视知道吗?”

  朱丝丝无语,但自也不好再说什么,有蓉儿在,她这个六姨太管教相公本就很不妥,再多说,可就真不像话了。

  想想也是,蓉儿整天惯着他,那旁人谁还能说话?

  在马车上,叶昭一边一个抱她俩入怀,朱丝丝这个窘迫啊,可看看蓉儿,一脸享受的模样,还索性靠在叶昭怀里,那可爱的雪白绒靴踩在红木脚榻上,还得意的动呀动的。

  朱丝丝见蓉儿不注意自己,心下稍安,最后红着脸靠在叶昭怀里,听着叶昭强壮有力的心跳,闻着他的清新气息,身子渐渐暖洋洋的好不舒服,不怨得蓉儿最喜欢腻在他怀里。

  马车一路疾驰,进到金陵城里,速度放缓,城里长街,结冰的地方颇多,清洁工人们已经在奋力铲冰。

  日本苑,深深庭院,院门上挂了草绳,据说是日本迎接年神的习俗。

  叶昭、蓉儿、朱丝丝刚刚进了院,得到信的苇月伊织就迎到了门口,穿着深紫色百花和服的她更显美艳,一路小跑,木屐轻响,那种独特的快步走路的姿势优雅无比。

  “先生,太太,六太太,新年好!”苇月伊织鞠躬,艳丽的和服领口,露出白皙迷人的脖颈。

  蓉儿将一封红包递给她,苇月伊织知道这是中国人的礼节,小心翼翼收下,说:“谢谢太太,谢谢六太太。”

  她自然不知道,里面是张一千银元的银票。

  因为她的身份比较模糊,一直没有拿过府里的份钱,蓉儿本想一个月给她三百银元,可说极为优厚了,毕竟是通房格格,说穿了就是丫鬟身份,其实本应照着府里大丫鬟的份钱给。

  不过叶昭没同意,说她在打工还债,哪有还给银子的道理?

  蓉儿自然要听相公的,不过,一直就想给她笔钱花用呢。

  进了内室,叶昭自然还是盘腿而坐,蓉儿和朱丝丝都脱了鞋,跪坐在木桌旁的榻榻米上,苇月伊织给三人泡了花茶,就细心的帮叶昭和朱丝丝卷袖子,见蓉儿小手微红,又帮蓉儿捂手,摸了摸蓉儿小脚,随即就跪蹭过去,轻轻帮蓉儿揉脚,自是感觉蓉儿小脚有些冰凉,蓉儿咯咯的笑,说:“伊织,我怕痒。”

  苇月伊织跪在朱丝丝身后帮朱丝丝梳理被叶昭在车厢里微微弄乱的靓丽长发时,朱丝丝未免觉得不好意思,但苇月伊织表现的极为自然,她就没出声。

  下载

  “伊织,你怎么知道我是六太太?”朱丝丝好奇的问。

  在朱丝丝身后,苇月伊织细心的捋顺烫得微微发卷的精致长发,一边说:“我看过照片的,六太太。”

  朱丝丝心里叹口气,又细心又温柔,气质恬静,美艳脱俗,这个色狼,好好的女孩子,又要被他糟蹋。

  得警告他,不许强来,想着,朱丝丝俏脸发烫,自是想起了和色狼的第一次。

  苇月伊织说:“先生,六太太的头发是烫的么?真漂亮。”

  叶昭就笑:“是啊,不过烫发因人而异,你烫发的话,可没现在好看。”

  苇月伊织说:“先生是第一次赞我漂亮。”

  朱丝丝讶然,随即轻笑道:“那你可危险了,等着吧,他可什么话甜,就说什么。”

  苇月伊织眨了眨迷人大眼睛,没说话。

  “相公,今年开科举么?”蓉儿接过日本小婢送来的荷兰水,插进吸管,喝了一大口,又好奇的问叶昭。

  叶昭笑道:“是啊,今年秋天,怎么,你想考状元么?”本来准备去年推行的开科取士被推迟到了今年,却也刚刚好,新学现今在南朝渐渐占据主导,也具备了开科取士的条件。

  南朝第一次科举,引起轰动是必然的。

  说是科举,实际上,更类似于各种公务员考试,除了经、数、自然科学三门必考课,招收吏员的各衙门系统也有相应的科目。

  经,自然就是四书五经、诸子百家,而数学和自然科学主要是一些基础性的知识。

  考试分为省试、殿试两级,实际上,对于大多数读书人来说,仅仅是省试一次,在省会城市应考,各衙门系统吏员名额按省分配。

  而被录取的考生,即进士出身,正式进入南朝吏员编制。不过为了激励读书人,在与李蹇臣等人议后,叶昭决定南朝仍然保留殿试,保留状元、榜眼、探花三位“进士及第”。

  所有被录取的考生,将会齐聚金陵,由摄政王亲自出题应试策论政经治国之道等,状元由摄政王钦点,榜眼、探花则由每次科举殿试临时成立的考官处议定,报摄政王恩准。

  不过三位一甲进士及第,都要觐见摄政王后才算功德圆满,这自是叶昭为了杜绝出现滥竽充数的情况。

  理论上,状元将会被授予七品顶戴,也就是直接正处级待遇。

  保留进士及第,一来现阶段下可以最大限度的赢得地方乡绅支持,令他们的儿孙仍然可以通过考试做官;二来叶昭觉得这种取材方法其实是很有效的,当然,前提是有一个公正的环境,科目上自也不能那般死板,而最后把关的人就更要慧眼独到。

  至少,叶昭相信自己不会点出太离谱的状元,当然,纸上谈兵和真正做事是两回事,所以说,这状元最后的成就,还是要看他本人。

  在叶昭起兵前可从没想过自己有朝一日会来点中国的状元,想想倒也颇有意思,更有些期待。

  此时听蓉儿问,叶昭就笑道:“你要来考试,相公就点你为咱朝第一个状元,给你个县令干干。”

  蓉儿开心的说好,实则她又哪里不知道相公是跟她开玩笑。

  叶昭就笑,伸手捏住她毛线帽上挂着的可爱绒球,捏了两下,说:“说定了,你要说话不算数,我就把你帽子上这小球揪下来。”

  蓉儿可就苦了脸,相公觊觎她帽子上的小绒球不是一天两天,也不知道相公为什么就是看它不顺眼,总想着神法的要将它拽下来,不过比起自己小时候刚刚认识相公,被相公抓着脖领子拎来拎去的,相公现今已经不算欺负自己了。

  朱丝丝却是道:“我倒想去试试?”

  “哦?”叶昭就笑,“你就算考上状元,可也降级了啊!”

  现今南朝官吏已经渐渐混淆,但通常,吏员是没有正经官服穿的,而好似朱丝丝,南京府巡捕局第一副局座,已经是从五品的待遇。

  朱丝丝道:“我想试试能不能进一甲。”

  叶昭就笑,说:“好,那就试试。”南朝此次科举,最大的不同就是并不限制女性参加。回头看向苇月伊织,说:“伊织,要不你也来?”

  苇月伊织恬静一笑,说:“先生,我做不来的,没得给先生丢人。”

  叶昭哈哈一笑,手从蓉儿帽子上拿开,蓉儿这才松了口小气,赶紧把毛绒球转到了脑后。

  也是从那天起,蓉儿经常跑去日本苑与苇月伊织研究点心的作法。

  此时看着这盘黄澄澄,令人垂涎欲滴的点心,叶昭揉揉鼻子,蓉儿是不是挺担心的,以为自己老要祸害她的小帽子,想想就有些好笑。

  第一百三十三章 盐枭

  淮安府盐城是名副其实的盐都,从明初“洪武赶散”,便有大量移民来到这一带海滨烧盐,而为了对散居在沿海的灶民实施管理,各盐场设总若干,东台富安盐场,共设有三十总。

  历代王朝,盐税几乎都是其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这种来自海水无穷无尽的财源,被历朝官府利用的淋漓尽致,人人都要吃盐,对于官家来说,这又是不费太多成本的产品,对其进行管制是最有效填充国库的方式。

  所以,走私盐的盐帮也就应运而生,或许在中国,这是一种最古老的走私行业了。

  盐城的盐场,对于苏中、苏北的意义不言而喻,不过在平远军登陆通州后,这一带的营兵几乎是一夜走了个精光。

  各个盐帮惊喜的发现,他们竟然成了盐城一带盐场的实际话事人,再不用厮杀火并亦或贿赂官员从其指缝里抠出那么一点点盐巴来维系生计。

  骆丽红是罗汉帮大当家骆安生的女儿,从小跟着父亲颠簸流离,脑袋系在裤腰带上,赚一口血汗钱。

  骆丽红今年十八岁,过年时节,她第一次扎起了红头绳,换上了花衣服,从小就跟粗豪汉子们一起长大的她第一次有了些女人味。

  骆安生知道,女儿到了思春找婆家的年纪,可正经人家,谁会要一个吃住都混在粗汉子堆里的女子做媳妇儿?更不要说她脑门上还顶着“盐枭”这样的匪名了。

  从帮里给她找婆家?罗汉帮九十多条汉子,几乎各个都是光棍,这世道,能有一口饭吃就不错了?找老婆?那不是他们做白日梦的范畴。

  清廷营兵突然一夜间走空,令骆安生欣喜若狂,罗汉帮有自己偷偷鼓捣出来的一个小盐场,自然要趁这时节多烧些盐,贩卖到北方,罗汉帮也一直经营北线,在直隶,有几家商户固定购用他的私盐。

  很久以前骆安生也走过南线,但后来闹长毛,盐道堵塞,现今南边盐类贩卖自由,就更没有了私盐盐帮的生存空间。

  听说西去青藏的利润还不错,骆安生也准备找几个明白人去打听打听。

  南朝兵马占领通州,骆安生并不认为他们能支撑很久,隔着长江天堑,口粮补给都是大问题,发匪几次北伐均以惨败收场就是前车之鉴。

  现今南朝兵勇被阻在通州,早晚也会被赶下江。骆安生可是见过淮安府新军的家伙式,清一色的神炮,威力惊人,光那响声就能吓得人跌个跟头。

  从淮安府回来时,骆安生还心有余悸,幸好新军不是对付他们盐帮的,不然罗汉帮哪还有活路?

  今天早上,罗汉帮众盐枭将这些日子烧好的三十多麻袋的私盐装上了独轮车,从苏中到直隶,一路洒卖,越往北,盐价越高,在直隶境内,每斤盐可卖三分银,这也比官盐便宜许多,官盐从康熙时代起一路飙升,现在的北京城,每斤盐最少也五分银以上,如果类似罗汉帮这般不掺沙带水的精盐,七八分也是有的。

  这一趟数千斤的盐巴,若路途顺畅不遇什么阻滞,可以卖上两百多两银子,罗汉帮九十多条汉子接下来数月能不能吃上饭,就靠这笔买卖。

  除了留下几名年纪大的看家,罗汉帮可以说是倾巢出动,现今盗贼四起,若被人把这批盐抢了去,大伙儿只能眼巴巴饿死了。

  想想,骆安生就有些心酸,一个个壮实的小伙子,做活计、拼刀子,比谁都不差,为什么吃上口饭就这么难?

  北上的路线罗汉帮轻车熟路,每次都是昼伏夜出,走偏远乡村,免得遇到官府稽查,走河南、山西、直隶一线,这三地也都有熟客接应。

  不过这一次,盐队刚刚上路,还未出江苏境,就遇到了麻烦,在建阳镇渡头,本来三不管地带,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