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换源:

第11章

作品:底线|作者:铲除不公|分类:精品小说|更新:2025-05-17 14:01:22|下载:底线TXT下载
  “阿俊,你给爸买好酒,给你姨买新衣服,这份孝心是很好,但你哪来那么多的钱?别说又是路费省出来的。”

  “爸不是跟你说了嘛,去城里车子坏了几个小时退了钱,回乡时搭了同学父亲的顺风车,给秀花姨买的衣服正好碰见店里打折亏本甩卖,这不就顺带给姨买了几件。”

  “阿俊,我不问别的,你也别骗我了,你告诉我,你哪来那么多的钱?来路正不正?”

  “爸,你几个意思?不跟你说了,我得休息会儿,呆会阿力来了,还要去农忙了,我看最多个把星期,我们就要离乡背井了。”刘俊没好气的顶了句刘德奎,出了父亲的卧室。

  刘俊知道父亲是怀疑他的钱来路不明,怕他进城两天做了坏事,偷抢什么的话不便说出口而已,看来以后在父亲的面前还得装穷,父亲才能放心。

  “唉……”刘德奎听到刘俊提到背井离乡,心里万般不是滋味,顿时人就焉掉了。

  “好了好了,别赌气了,阿俊那娃难得一片孝心,你不夸他也就算了,都问些什么话,让人寒心不?”田秀花安慰刘德奎,然后去鸡窝里捡了几个鸡蛋,她要下鸡蛋面犒赏刘俊与哑巴。

  ……

  接下来的一个星期,刘俊与哑巴没日没夜的收割水稻、晒谷子,秋季水稻下种就包给村民了,在族长肖仲伯的交涉下,刘德奎家的农田交由村集体管理,收割的稻谷作价给村里,刘德奎家的猪与鸡及一些能卖到钱的东西全卖了,只剩下一座空房子。

  由于刘德奎事先还未找好迁出地,当地派出所也无法开出迁移证,刘德奎因与村长老婆田秀花的jian情之事被逼迁出垄上村,但户口仍然留在村里,刘德奎、刘俊与哑巴及田秀花四人的身份证还是梧桐乡垄上村的农业户,就算逼得离开垄上外出谋生,法律意义上还算是垄上村地地道道的村民。

  离开垄上村的头一天晚上,刘俊找到了村里的游医胡郎中,问起父亲的双腿有没治?能不能治好站起来?

  胡郎中告诉刘俊,他父亲刘德奎的两条大腿骨粉碎性断裂,是真废了,当然要是有钱的话,到省城的大医院换上两根国产或进口材料的钢制假骨或许不用拐杖也能站起来走路。

  “要多少钱?”刘俊眼睛一亮,正好手中有二十万巨款,如果花钱能让父亲站立起来的话,真是天大的喜事。

  “恐怕得要二三十万吧。”胡郎中摇了摇头,毕竟二三十万对于年纯收入不过二千的农户来说,那是天文数字啊。

  刘俊心里有数了,进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让父亲站立做人。

  “郎中,谢谢你。”刘俊抽出两张百元大红钞递给胡郎中,表示感谢。

  “我怎么能要你的钱,无功不受禄,这钱不能要。”胡郎中心动了下,但还是拒绝接受刘俊的钱。

  “郎中,我就这两百元,也没有更多的了,拜托你一件事。”刘俊将钱塞进胡郎中的口袋,不由胡郎中推辞,又道:“我爸这几天一直跟我念叨故土难离,我家的老房子,就麻烦胡郎中有空的时候帮开开窗透透气,以后我回来定当重谢。。

  “多大的事啊,没问题啊,但这两百元钱我不能要。”胡郎中挺义气的允诺。

  “拜托了。”刘俊朝胡郎中微微鞠一躬,告别胡郎中回家收拾东西,将托付胡郎中帮照看老房子的事说与父亲,塞了两百元钱给胡郎中的事自是不会说,父亲紧拧了几天的眉毛才算舒展开来。

  房子长年关闭会倒掉的,刘德奎还真是很担心,所谓故土难离,如果老家连一间房子都没有,或者房子由于没人住守而倒塌,那便是很不吉利的事。

  刘俊解决了刘德奎的心病,很宽慰,刘德奎认为儿子刘俊长大了,能想到他心里的事,比他做得好,以后一定会有出息。

  当晚,刘德奎父子,田秀花与哑巴,一家四口简单收拾了几件衣服,几床被子和日常起居用品用两个长方体的大樟木箱子装好,就算全部的家当了。

  刘德奎一家,家徒四壁,也没什么好带的,锅碗瓢盆及一些农具散发给了邻居,把借邻居大叔家的米折算成了现金还了,村里也不欠谁的了。

  第二天清晨,日出东方,由哑巴挑着两口大樟木箱子,刘德奎一家四口被迫背井离乡出离世代祖居的垄上村。

  族长肖仲伯坐着四人大轿由八大金刚护卫着在村东头的必经之路口相送,村长肖福贵三兄弟狞笑着幸灾乐祸,一些又善良又怕事的村民见刘德奎离开抹起了眼泪。

  田秀花一步三回头,泪落衣襟,心在滴血,一手拉扯大的正读高中有文化有教养的一双儿女始终没有出来见她一面,连送别时最后一面也不见她,这对儿女的心和他们做村长的父亲一样铁石心肠。

  “别了,生养我的故土,别了,垄上村的村民们,我爱你们,又恨你们。”忽然一阵秋风起,起风了,刘俊抹了抹两个月未理的长发,头也不回地迎着朝阳一路向前。

  当刘德奎一家四口的背影在万丈朝霞里渐行渐远直至消失在视野的尽头时,不待族长肖仲伯起轿,村长肖福贵迫不及待地向二弟肖福仁使了个眼色。

  十分钟后,刘德奎家土木结构的老房子起火,火借风势,越烧越旺,村民们不敢上前扑救,老房子倾刻间化为灰烬,胡郎中站在冒着浓浓黑烟的焦土堆上默默垂泪。

  …………………………

  ps:读者朋友们,《底线》是江南强子十年磨一剑的250sy全国网文联寒参赛作品,联赛积分很重要,直接决定着《底线》海选能否进百强。

  目前《底线》连更十天,在读者朋友们的支持下,取得了些成绩,积分过2000分,在近万部参赛作品中排名258位,离海选进百强还有好大差距,心里很急。

  这次精心打造的参赛作品《底线》,是为强子敬重与崇拜的校长中国作协著名作家骁骑校为导师所作,导师很忙,暂时还顾不及关注,唯有读者朋友们先顶进百强,唯有强子用心写出高质量的读者心中的好文,才有望参赛取得佳绩。

  朋友们,支持下强子吧,一直追读的书友们别忘了收藏,别忘了“顶”。每读完一章记得点击文末下方的“顶”,便能多得1分;点击作品封面页上的“加入站就会自动赠送你一张凹凸票,然后你把这张凹凸票投给本书,也能成为粉丝,在不花一分钱的情况下,可以多得30分。

  当然投鲜花与盖海选章虽不能算联赛积分,但有联赛鲜花榜与海选入围章榜,照样可以提升人气的。朋友们,多投少投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们关注强子《底线》的这份宝贵的情义,有钱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吧。

  参赛分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唯有你们的支持,才能使《底线》冲线,百强晋级,才能看到《底线》走到最后,笑到最后。

  触及《底线》,快要高。chao了,今天你“顶”了么?

  第013章 的士宰客

  哑巴挑着两个装有刘德奎一家全家家当的大樟木箱子,由哑巴保管的二十万巨款别在特制缝补结实的腰带里,刘俊则背着双腿瘫痪的父亲吃力的走着,田秀花拿着把扶手都磨光了的旧式藤椅跟着,好让背着刘德奎的刘俊背一程再竭会儿透透气。

  刘德奎家的老房子焚于一炬时,背着父亲走在田间小路上的刘俊突然一阵心慌,心脏莫名其妙的一阵乱跳。

  去梧桐乡zheng fu的路有二十几里,刘俊背着父亲走走竭竭,大家一路上不言不语,就这么被逼离乡背井的滋味很不好受。

  当刘俊一行到达梧桐乡zheng fu所在地时,正好赶上了一趟半小时后发往古和县城的班车。

  刘德奎要刘俊背其到一家公用电话旁给远在省城江南市的姑姑胡兰萍打电话,得先告诉下刘俊的姑姑他们一家正前往省城要到她家落脚,然后再在胡兰萍家的附近租住下来。

  姑姑家没人接,兴许胡兰萍一家上班去了,没人在家,也只有等晚上再打电话了。

  上了班车,买好车票,刘俊一家前往古和县城,到达古和县城已是下午三点多,刘德奎在县城试着再打了个长途,刘俊的姑姑家依然没人接听。

  无奈,刘德奎一家四口在九洲镇胡乱吃了点东西充饥,转道九洲火车站,有趟京九线的火车是途经古和县与江南市的,也正好赶上了下午五点的火车。

  为了省钱,刘德奎给钱让刘俊买了四张硬座,一下子花掉了两百元,想起还没给妹妹与妹夫买礼物,便又让刘俊在火车站花高价买了二百元的烟酒,一下子花掉了四百元,刘德奎很心疼,那也是应该花的,省不掉的。

  除去买火车票与礼物,刘德奎剩下的钱不多,不到一千,想起此去城里谋生,还未着落,心情便郁郁不得志。

  坐通宵没床睡的硬坐,其辛苦可想而知,经过二十几个小时的火车行程,终于在第二天下午六点来钟顺利到达江南市。

  从江南火车站一出站,繁华的现代都市气息扑面而来,刘俊强烈地感受到了这是个与垄上村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高楼鳞次栉比,街上车水马龙,商铺林立,霓虹闪烁,人chao涌动,每个人都行色匆匆。

  眼前的繁华不属于乡下人,刘俊有种说不出的感觉,不是兴奋,不是激动,而是一种落寞,忽然觉着自己就一过客,这个繁华的世界不属于他,但又必须在这繁华的都市生存。

  “去哪里?打车不?”刘俊背着父亲出了火车站,哑巴挑着担子跟着,田秀花提着藤椅,一大伙人围上来。

  田秀花放下藤椅,刘俊将父亲安放在藤椅上坐好,哑巴也放下了担子,刘俊一瞧,身边围着的人有骑着摩托的,也有依靠在出租车门边的,很多提着包裹出站的人都被开着交通工具的人围着。

  “爸,姑妈家远不?”刘俊第一次到省城,也不知道姑姑住哪里,刘德奎在妹妹出嫁的当年陪着来过一次,那都是多少年前的事了。

  “那时古和到江南没通火车,坐长途车来的,到底远不远我也不太记得。”刘德奎实话实说,几十年了,江南市那是天翻地覆的变化,城市大发展了,刘德奎却人世沧桑了。

  “你去哪里?”一个看上去挺忠厚的中年出租车司机问道。

  司机的眼睛比警察还要毒,一眼就看出来这是从乡下第一次进城的乡巴佬,这种人的钱最好赚。

  刘德奎看中年司机很和气,就想着还是得打个车去妹妹家,这人生地不熟的,也不知道怎么坐公交,这么两个大箱子没车还真不好带,这打车的钱是没法省的。

  “江南市机械厂。”刘德奎道。

  “我知道,不算远,我带你们去吧。”出租车司机说着将后备箱打开,主动来搬箱子。

  “要多少钱?”刘德奎怯生生地问道,他现在很怕花钱。

  “打表吧,六元起步,如果不堵车的话,也就几十块钱。”司机说着,一只樟木箱子已经放进了后备箱。

  见的士司机接到了生意,其他拉客的司机也就散了。

  “那好吧,上车。”不就几十块钱嘛,刘德奎大方了一把,都下午六点多钟了,再不赶紧,太晚到妹妹家就不像话了。

  上下班高峰期,市里很堵,出租车司机很随意地与刘德奎拉起了家常。

  “老哥,来江南探亲的吧?”

  “算是吧,我妹妹嫁到了江南机械厂。”

  刘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