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换源:

第13章

作品:回到村里种地去|作者:冷如冰|分类:精品小说|更新:2025-05-17 02:38:34|下载:回到村里种地去TXT下载
  先ィ话旆a庑┒锏牧斓匾馐侗冉锨浚慰雠17罂诔宰胖魅嗣刻熘晃顾且坏愕愕模朗常А?br/>

  方文不知道怎么的忽然想到以前老师讲过的一个小故事,话说杂交水稻之父,袁老爷子刚刚种植出现的大米时,有记者去采访,合着泡菜就吃了四大碗白米饭,而且还是大粗碗,女记者回去就炮制了一篇'惊天动地'的米粒革命书,引起全国群众一片哗然,可见每一种优良品种问世的时候,难免会引起强大的食欲和轰动!

  那这种发光后的种子种植出来的粮食呢?方文不知道,也不敢去想象,他只是一个小村民,偶尔得到发光的珠子,以后的一切是他不能想象的……

  “方文,你还有这种米吗。”女孩有些不好意思的『摸』着小肚子,有些可惜着看着锅里,还剩了好几碗米呢,很想吃,可真的吃不下了。

  “瞄~~”“咕咕~~~”不知道是不是能听懂女孩的话,野猫和鸽子同时出声叫唤,仿佛提醒方文家里的存粮真的不多了。

  “方文,你家里还养着鸽子呢,我能『摸』一下吗。”女孩有些怯怯的说道。

  “好啊。”方文抓起大白鸽子,一把就塞到女孩手里,然后『摸』了『摸』头,想了片刻,后还是说道:“没了呢,这是以为家里存下的。”

  女孩一听,明显脸上『露』出失望的神『色』。

  方文一咬牙,说道:“那山谷每年能出好几百的米,现我二叔种,应该还有一些米,就算没有了,过几个月米就出来了。”

  “那你送些给我好不好,我想带回去给爸妈他们尝尝。”女孩很不好意思的说道。

  方文忽然觉得自己有些渺小了,原来女孩竟是想要些米带回去给父母吃啊,再次一咬牙,“我这儿还剩有两斤,你先带回去,过了五一,我给你要一些回来。”

  “方文,谢谢你了。”女孩忽然有些脸红起来。

  饭后不久,雨也停了,女孩晚饭之前要赶回去到姑姑家里,方文就把女孩送到了镇上,一回来就看到无精打采的野猫和鸽子。

  方文笑骂道:“都是吃货!”然后把中午剩下米饭全喂了野猫和鸽子,嘴里说道:“先等几天,等月圆过后,就能让你们吃饱了。”

  不知道猫儿和鸽子是不是真的能听懂,小野猫开始欢快灵动的到处跑了起来,时不时欺负欺负小黑狗,两只鸽子又飞上了天空,开始巡视领地……

  恢复了,先上一章,晚上还有三到四,今天肯定能破万字!继续码字。

  第十九章 族谱

  两天过后,方文把自家的几亩地栽种的差不多了,只是留了屋后的几块,打算空闲过后山上挖些『药』材,另外种植一些时令蔬菜,然后空田里种植上鱼草,这家里的土地就算全都利用起来了。

  今年村里种植的油菜花比往年多了一些,不仅仅是山上的好地,就连田里也种植了不少,如果村民勤劳,会收割了菜籽之后种植上晚稻或是迟玉米棒子。

  村里很多年轻人都外地打工,近两年沿海一带的工厂经济不景气,有一部分已经留了川内大城市打工,不过也和村里相隔比较远,这稻谷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家里留守的老人和小孩实际上吃不了多少。

  种植水稻花费其实相当大,肥料钱,农『药』菜,耕田,关键是人工费用,按一千斤的稻谷算,请人收割和栽种,就算村里工价低,也要五六百块钱。这一算,与其每年剩下很多陈米,还不如不种植水稻,或是少种,还显得划算一些。而城市周边,如果请人栽种收割水稻,基本上工价就等于买米钱。

  而油菜却不同,菜籽油这是刚需品,每餐每顿都离不开,川菜对油的需要尤其大,村里的老人多种油菜,收割后榨成清油,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来了,带出去也方便,一大壶就值一百块钱左右,每年带上几壶出去,能给自家孩子省好几百元钱,这一算,还是多种油菜吧。

  五一到了现如今,与其说是劳动节,不如说是探亲节,到了五一,其实村里的玉米已经种植得差不多了,而稻谷还没到时候,所以五一村里其实是比较空闲的。

  国家法定假日,春节,清明,端午,五一,国庆,外出打工的村民基本上能回村的只有五一,国庆和春节,而且即便是春节,出门远的也不一定能回村里来。

  不过外出的学子们却没有这些烦恼,五一假期比较长,都能回村里来。

  这五一村里就显得格外的重要了,这是一个热闹喧哗的节日,村里欢声笑语多的日子。

  四月三十日晚上,二叔提前打了招呼让方文过去吃晚饭,方文也就早早的收拾好农具,换上干爽的衣服往二叔家走去。

  “文文,你回村里晚了些日子,清明的时候没给你祖母上坟,过些日子你也到山里去一趟。”爷爷念叨着说道。

  方文点了点头,他是四月初回的村,却是错过了清明节,这小山村的习俗有些特别,一般比清明节提前几天就上坟,真到了清明节家里没上坟的,今年一般也就不会去了。

  祖母和祖父的坟有些偏远,老山林里,光是脚程来回就要花费差不多一天的时间,方文也是打算忙完了农活上山,顺便也采集些『药』材。

  “恩,我过几天就上山。”方文应声道。

  二叔这时候走了进来,“文文,咱们方家的长辈们合计了一下,打算就五一节从统计一下咱们老方家族谱。”

  “有这事,都通知了吗。”方文有些意外,从修族谱这可是大事,如果分支不能回来的,这族谱上说不定就统计不了名字了,以后想要加上去,认祖归宗会非常麻烦。

  “基本上都通知了,你爸爸后天就坐飞机赶回来。”二叔有些兴奋的说道,老方家搬进村里已经传了六代人,当年一个老祖宗传下来的,二代有三个兄弟,四个姐妹,三代就多了,到了方文这是第五代,而第六代也出生了不少小家伙,大的已经有十来岁了。

  方文想了想,出声问道:“二叔,咱们老方家现有多少兄弟传了下来。”

  二叔还没开口,爷爷接过话来,“多了去了,老祖宗传了三个儿子下来,光是你三祖父就传了十个儿子下来,加上咱们二房五个儿子和大房的七个儿子,不算嫁出去的女儿,你爷爷这一辈就有二十二个兄弟,你就有二十二个爷爷,往下传,到了你爸爸这一辈,那就多了,一直到了你这一辈,实行计划生育后,这兄弟才少了,不过咱村里一般都生了两个或者三个,你们就是两兄弟,你自己算算,咱们老方家传到现到底有多少。”

  爷爷这一说,方文觉得头有点大了,二十二个爷爷,几十个叔叔,n个同辈的兄弟,还有不少下一代的小孩童,算上嫁出去的女儿,族谱里女婿也要写上名字的,还有女儿的后代,头大了,这得多少人啊,轻松破百,还远远的超过……

  爷爷又开口道:“现老方家就数你三老爷年龄长,已经八十三岁,爷爷我七十二岁,二十二个兄弟里面排十五位,还健的兄弟有十二个,村里的有七个,还有五个随后代搬到外面去了,不过也都通知上了,就是不知道能不能回来。”

  “好多啊。”村里的亲戚方文都能认识,不过一些已经叫不出称呼,加上外面的,的确太多了。

  “恩,人是有点多,如果能回来大半,都能摆上五十几桌,已经联系了李师傅他们,准备村里自己办'坝坝席'。”二叔接口说道。

  “好啊!”方文有些兴奋,不仅仅是因为父亲要回村里,而是同一个祖宗传下来的亲戚都能聚一聚了,亲戚,亲戚,不走动,这就不亲了。

  二叔又笑着说道:“后代们都很支持,今天早上刚一通知,好些人都已经把钱打了回来,你几个老爷合计了一下,这花费后平摊下来,不过打算多出的也可以。”

  “好,我出两千吧。”方文修建鱼塘其实没花费多少,还剩了二万多一点,出两千出来也不为难。

  这次爷爷没劝他省钱了,笑呵呵的接口道:“这钱你做后辈的应该出,今天叫你来,是因为村里的年轻人都没,这管钱的人就数你合适。”

  “我?”方文惊愕的问道。

  “呵呵,你几个爷爷都说你不错,这事就你去张罗,回头你就到你三老爷家去一趟。”二叔高兴的说道,这种大事由自己这一房张罗,的确是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方文心理一算,坝坝席按一桌五百块钱来算,五十桌就是二万五千块钱,加上烟酒,镇上过来的包车费,准备的土特产,『乱』七八糟的,如果要统计好几天,这钱还真不少,关键是琐事非常多,要镇里来回跑,老人们还真是张罗不过来。

  “好,我这就去三爷爷那里。”方文点头应了下来。

  二叔见他要走,连忙拉住他,“也不用太急,通知的是二号回来,你还有一天的时间准备,对了,明天你妹妹就要回来了,还带了两个同学,上次已经跟你说了,你要带着一起好好游玩。”

  对啊,上次二叔还真说过这事,怎么这事情就扎堆了呢,放个假期,反到加繁忙起来。

  方文应了下来,爷爷『奶』『奶』又交代些注意事项,方文这才大步往三老爷家里走去……

  感谢书友'(り兎阿兎'的十分评价票!书发到现,虽然成绩不好,但是书评却是没有一条批评的,嘿嘿,动力十足啊。

  第二十章 热闹喧哗的节日

  村里人重辈分,老方家的按辈分算,每一代都有一个'字',德、建,金,光,明,朝……

  第三代是'金'字,爷爷二十二个兄弟,方金树,金国,金柴……父亲辈的,方光军,光华,光青……这些名字听起来就很有特点,外人一看就知道是什么辈分的兄弟。

  到了五代,方文这一代,因为取两个字名字的人比较多,就没按照辈分里的字来取名了,不过第六代按辈分取名的却比较多。

  十来分钟后,方文到了三老爷家里,房子是十年前修的楼房,砖头里面带着黑点,不是很红,也不是很平整,两层楼,上面人字瓦房,厨房上面有个小坝子,用来晒些粮食,院子比较大,旁边停了辆四轮车。

  村里对长辈的称呼其实没那么讲究,到了字面上,什么祖父,祖母,爷爷,『奶』『奶』,姨妈,姑姑……这些都是非常正式的,但村里因为各地的发音不同,称呼上面即便是一个村也分好些种。

  比如光是父亲的称呼,有人叫:“耶耶,老汉,帕帕,保保……”即便是叫爸爸的,也分为:一声,二声,四声,几种不同的发音。

  还有对男『性』长辈的称呼,比如:“满满,大爷—幺爷,三爸—五爸什么的。”

  至于什么姑姑,姨妈,是杂『乱』了,光是娘娘这个发音,指的是比自己长一辈的女『性』,也就是阿姨,但是'娘娘'这个发音书面上却是不好描写出来。

  这些奇怪的发声,非但不代表村里不重视辈分,或是『乱』了传统,反而恰恰的反应了这种山村里的传统还延续……

  三老爷有两个儿子和三个女儿,两个儿子没分家住一起,三个女儿也都嫁得不远,大儿子水泥厂拉'片石',只是偶尔回家一趟,小儿子留村里种地,至于和方文同辈的,记忆却是有些模糊了,毕竟方文十年来回村的次数很少,即便回来,也是匆匆就走了,几乎没怎么走亲戚。

  “三老爷。”方文远远的叫了一声,内有恶犬,早些叫喊,主人家好栓好狗狗。

  不时,屋里走出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满头白发,国字脸,背有些佝偻,不过精神头到是很好,“是文娃儿来了啊,快进屋。”

  “好勒!”

  一到堂屋,落座,三老爷就叫来小重孙儿去换另外几个老人,两个叔叔这会